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准备---相对“硬件”、“软件” 中国大学最缺“心件”。_ ...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准备---相对“硬件”、“软件” 中国大学最缺“心件”。

楼宇烈: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准备(文化讲坛)

2010年02月04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记者   陈斌摄


     核心观点

     中国的发展相当了不起。但在文化上,中国是否够得上一个大国呢?

     “富之”以后,怎样“教之”:是继续沿着西方文化所指引的道路走下去,还是回归本土文化的传统?

     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世纪。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如何去除百年文化悲情、迎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定位中国文化未来的方向?

     3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热销书《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讲坛”,发表了题为“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的讲演。下面是演讲摘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我想强调的是:中国要崛起,没有文化上的准备,很难实现。或者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国家,一定不可能成为大国,更不能有什么所谓的崛起。

     文化没有“自觉”,经济发展方向就会摇摆不定

     我们常常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这话不错。但同时,还应看到,当文化“产生”以后,文化也起着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的作用。因为文化里,凝聚了一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以及信仰习俗。这些力量,会反过来影响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世界各国都会面临文化抉择,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

     《论语》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跑到卫国一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就问了,人口那么多,下一步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就是说,要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弟子又问了,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怎么前进呢?孔子一句话,“教之”。就是说,要“教育”。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与今天的国情有点相似。中国人口世界最多。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物质贫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获得了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下一阶段怎么办?我想,就需要“教之”,要加强教育,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

     很多人觉得,在经济上,现在的中国发展相当了不起,但在文化上,中国是否够得上一个大国呢?“富之”以后,怎样“教之”:是继续沿着西方文化所指引的道路走下去,还是回归本土文化的传统?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

     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xx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具有世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也越来越趋同了。一首歌、一支舞,尽管出现在某个地方,但很可能立即风靡全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文化是不是也要一体化?许多国家因此出现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潮流。还有人提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树立起一种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因为,文化xx西化,那是不可能的。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曾经这样“西化”过,结果呢?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依然不认同其属于西方文化圈。因为这需要许多条件:需要政府的主导、社会精英的认同,还需要社会大众接受,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方文化也要认同你。

     其实,文化根子不可能彻底铲除。上个世纪发生的“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备受批判的一条,就是宗法血缘制度。到现在已接近百年。然而,1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不是依旧讲一句“血浓于水”的话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xx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文化要交流,就要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文化。否则,都一样了,还交流什么?

     树立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要从了解开始,继而认同、尊重,产生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自觉,很大原因是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就缺乏尊重;缺乏尊重,就没有强烈的认同;而没有认同,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也就越来越淡薄。

     要树立起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就要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首先,要让民众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了解了,才会认同它。有了认同,才会尊重它,才会有自信。

     前几年,曾有人提出,把中医从医疗保障体系中xx出去,因为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医不科学。相关部门还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大约70%的人反对。而问到“如果你有了病以后,{sx}是否为中医”时,却只有20%的人回答“是”。这个看似矛盾的调查说明什么?前一个回答,可能是出于情感,而非自觉的认同;但碰到实际问题呢,还是把它放到一边去了。

     我们对文化传统了解得实在太少了,而且这少有的“了解”中,还充满了误解和曲解。这些天,媒体报道“山东近日发行了以‘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孔子彩票”。孔子也能做彩票?德国《世界报》也有个报道,说“孔子所获得的尊敬对电影《孔子》没有帮助”,说一些观众并没有被电影中的哀伤情景触动。在放映大厅里,有些人拿着手机大声打电话,与此同时,银幕上正在播放孔子和他的那些饥肠辘辘的弟子们,分吃一碗稀粥。

     孔子走向世界,国内对孔子的认同够了没有?如果我们国内的基础没有打坚实,就拿出去,的确要慎重。怎样真正拿出我们特色的东西,去和世界文化交流,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对西方近代文化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很好地继承发扬,我们将会在世界文化价值观的交锋中占据优势

     反过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对世界其他的地区、民族和国家曾起到过怎样作用?

     许多西方学者已经指出,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罗盘传入西方,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不仅如此,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中国也对西方近代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从神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李约瑟讲,18世纪西方思潮多源于中国,当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都深受孔子学说影响,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理想的国家。伏尔泰也说,他不仅读孔子的许多书,做了笔记,还觉得孔子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

     上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思想家们都因此检讨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人文精神的资源只能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

     为什么呢?因为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所谓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既不听命于神,也不沦为物的奴隶。这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形成。总结起来很简单:“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是经常变的。你有德我就帮助你,你没有德我就不帮助你。自我的品德、德行的提升是关键,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民为邦本”,“{wz}以民为天”。天命,这个命就是民给的,是民决定的。

     所以,如果很好地继承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成果,我们将会在世界文化价值观的交锋中,占据优势。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首先还是应该找回自我。

     (本报记者吕绍刚整理)


(责任编辑:厉振羽)

相对“硬件”、“软件” 中国大学最缺“心件”

2010年02月02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郭位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比如由各学府签约合作,互派学者和交换生;而是一个内容,即以{zxj}的教育理念,运用经过验证确实有效的教学与研究方式,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的方式。

     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应体会出教学和研究合一的必然性,以及如何以教研评估提升品质,追求{zy1}。而企业与公益团体等,也应为教师和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机会,方便他们体验社会的脉动,分享成功的经验。

     走向世界的{yl}大学需具备充足的教学和研究经费、先进的图书数据和仪器设备、优秀的教学研究人员和优质的生源,等等,还要与国际先进学府及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更好地执行大学教研行政的相关事务。这里,既有大学的“硬件”,又有大学的“软件”。

     当然,“硬件”、“软件”终究要靠人去运作使用、沟通协调。而运用之妙则存乎一心,所以说,高校内每个部门、每个院系同仁的心态,是大学国际化不可忽视的要件,不妨称之为“心件”。在香港,各大学仿效欧美设立委员会,负责管理大小事务,但相互牵制,缺乏判断和互动,影响学校决策推展。虽有不少大学在“硬件”与“软件”上追上了国际标准,然则在“心件”方面,尚有潜力可挖,非如此,不能与硬件、软件的进步相提并论。

     大学国际化,离不开根植于文化的沟通方式。在我曾经工作过的一所美国大学,某次,有位中国学生考试xx被发现,众人商量如何惩处以儆效尤。这时,有位美国教授站出来替学生“开脱”﹕xx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从轻发落。如此“从轻”,让中国文化情何以堪?我想,这位教授并非存心奚落中国文化,是真心实意为学生说情,这种隔阂只能说明,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偏差。

     如何通过国际化,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精髓,是两岸高等教育专业人士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有目共睹,再过5年至10年,亚洲的中心将移至中国。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内地及香港高等院校,推行区域性合作势在必行。对我们而言,国际化的精髓应该是重制度、重研究,崇尚品质,讲求高效,汲取先进文明的精髓,把握契机,在世界上营造“中国大学”的品牌。

     (本报记者李海元采访整理)  


     http://culture.people.com.cn


(责任编辑:厉振羽)

附件阅读:

1、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歪曲事实、枉法裁判的行为令人气愤。

2、吉林省国资委国企改制和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办案不能丢掉人民的利益!

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和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知法犯法、有法不依。

4、吉林省国资委国企改制和建筑公司法人杨春明等人失职渎职,他们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5、吉林省国资委相关腐败分子公然拒绝承担法律责任---欠申请人八、九年工资不还。

6、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和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所谓的裁定书暗藏“玄机”。

7、吉林省国资委不能认为自己有权有势就欺压老百姓,你们这不是给国家制造矛盾吗!

8、致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公开声明---一位中国劳动者法律维权意识的彻底觉醒。

9、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为什么知法犯法拒绝给再审申请人马卉办理立案手续?



郑重声明:资讯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准备---相对“硬件”、“软件” 中国大学最缺“心件”。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