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泥帝国—海螺疯狂扩张”看中联发展的“核聚变” - 夏军奇- 职业日志 ...

   其实,当我在中联重科学习他们的企业文化及发展历程时,我的心情却是复杂的,因为我并不觉得中联“核聚变”的成功是多么地让我感到自豪,我倒觉得中联重科未来国际化的路途将更加的艰难!

  我本不想写这篇日志,因为我现在已经不是“中联人”了,但是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海螺——低成本的疯狂水泥帝国”后,让我重新想写写自己当时的感想,至于其合理与否,只等将来回忆时再来修正,在这里仅供各位参考。

  中联重科“核聚变”的发展模式与海螺的扩张相似,增长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2006—2008年,中联重科年销售额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由70多亿到200多亿的增长,而伴随这一增长的是中联一系列的并购行动,2008年达到了兼并的顶峰,当年的负债也一度达到了60%多,这让我有些不安。水泥帝国——海螺也是在短短几年,通过T形战略一举成为亚洲{dy},世界第三,塑造成“成本为王”的水泥帝国。虽然两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但是有些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中联重科发展的“产业思维”固然十分重要。通过一些列的并购,打通机械制造全产业链,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贯做法,但我觉得中联重科要真正的国际化,光靠这种“产业思维”是永远不够的!比如现在中联重科的品牌价值只有40多个亿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

  何为“产业思维”?就是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重组、并购等手段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特别是国有企业,这种发展模式是行业资源整合的有力手段。但是往往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加入“老子带儿子,老子说的算”的色彩。“老子”就是国资委,“儿子”就是国有企业,当“老子”发现机械行业要资源整合时,就会跟本行业的“儿子”讲,为了咱们的家,你们同心协力,强强联合,不要再分家了,一起生活多好啊。于是,儿子只能听老子的,大儿子带小儿子,组成一个大家庭。这就是中国国企“产业化思维”。

  我想,中联也不例外,中联“核聚变”的模式终究也逃离不了“老子带儿子,老子说得算”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中联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就不足为奇了,怪不得老外不敢相信中联发展的速度,因为他们都是用“资本市场思维”想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国“老子”的厉害性。在中国的“老子”庇护下,儿子们都成长的很快。不信,你去看看中国世界五xxxx的发展史吧。

  但是,“老子”在家里还可以庇护“儿子”,出了门就不行了。中国的企业最终还是要国际化,走向世界,所以,国有企业“产业化思维”的问题便接踵而来。

  在这里我就只谈谈中联重科将会遇到的问题吧。中联重科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科技产业化”。但是,这还只是完成了一个简单的集合,这种集合在一定时期内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现在又正好赶上了政策的“顺风车”,使这种协同效应更加的明显。随着国内机械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内市场的需求日益饱和,中联重科最终必须走向世界,扩展全球市场。在国内,“老子”还可以宏观调控,但在国外,就由不得“老子”了,一切按市场规则来。由于现在中联重科机械生产的一些重要零部件都需要进口,一些核心技术还掌握在老外的手上,这些最终将真正阻碍中联重科的发展。而且,这个难度将远远大于中联重科近几年的并购、重组。如果说中联重科打通全产业链需要的是资金与政策的话,那么中联重科国际化发展则是需要科技与资本。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挑战。(在这里就不说了)

  • 谁在xx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妮妮
  • 个人名片 刘明
  • 个人名片 沈凌莉
  • 个人名片 夏军奇
郑重声明:资讯 【从“水泥帝国—海螺疯狂扩张”看中联发展的“核聚变” - 夏军奇- 职业日志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