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李虎军】一群坐惯了办公室的银行职员,来到偏远的浙江古田山,给科学家当起了科研助手。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测量树木的“胸围”。
这个研究中心的运作模式可谓独树一帜。除了地球观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的科学家外,汇丰的数百名员工也将分批担任业余助手,协助科学家们进行野外科研工作。 “我们将把个人与科研结合起来,探寻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管理森林资源,从而兼顾生计与生物多样性。”地球观察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威尔逊(Ed Wilson)说。 古田山样地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境内,从省会杭州出发,驱车约需六小时。保护区与江西省婺源县接壤,总面积约81平方公里,{zg}海拔为1258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最重要的集中分布地。 2005年,马克平及其同事在古田山建成了面积达24公顷的样地。样地{zg}海拔约715米,{zd1}海拔约446米。 根据研究团队2008年发表于《植物生态学报》的一篇论文,这24公顷样地中的物种组成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时具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的特征。样地内胸径不小于1厘米的木本植物共有14万余株,分属159个物种。 “这些物种中约37%属于稀有种,还有11个物种,像三峡槭,在样地内只有一株”,马克平说,“这说明古田山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这24公顷样地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属于原始林。《财经》记者在古田山的原始林行走时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人为的破坏和干扰,林中稀稀拉拉倒下的一些树木,则主要拜2008年年初的那场特大雪灾所赐。 马克平在古田山的研究,很快就引起了汇丰和地球观察的注意。 2007年,总部位于英国的汇丰宣布启动“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表示未来五年将投入1亿美元,与气候组织、地球观察、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这四家环保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合作。 其中,地球观察的中国项目将获得600多万美元,在中国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气候中心,并将汇丰亚太地区的400名员工培训为“气候先锋”。 经过多次考察磋商,汇丰和地球观察决定将其气候中心落户古田山,并与植物所进行合作。原来在植物所任副研究员的裴克全博士,也被地球观察聘请为全职的中心主任。 据《财经》记者了解,该项目的全部经费中,一半以上将用于400名汇丰“气候先锋”未来三年中的差旅和培训,另有约相当于300万人民币的费用,将直接资助植物所的研究。 马克平表示,即使没有汇丰和地球观察,植物所也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继续从事古田山样地研究。 但两个合作伙伴的加入终究是一件好事,而增加的研究经费也可以带来微根窗等设备——将微根窗管插入地下,通过显微摄影,能够获取树木根部的数据。“这方面的数据是最缺的”,马克平说。 此外,他表示,两个合作伙伴在知识传播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有助于传播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被忽视的亚热带森林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将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的关系,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 巧合的是,在“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成立的同{yt},中国国家主席xxx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特地强调,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这一过程,对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国在森林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成果非常匮乏。至于森林碳汇方面,其实也是一笔糊涂账。 致公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披露的一份调研报告就指出,中国在森林碳汇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森林经营不力、森林质量低下;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等。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热带森林领域,古田山这个气候中心将使全球的森林研究体系更加完善”,马克平研究员说,“同时,通过研究不同树种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可以使中国的植树造林和森林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效益{zd0}化。” 马克平同时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语境下,也不可忽视了森林的其他功能。他举例说,人工林生长快,固碳能力强于原始林,对减缓气候变化更加有利;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人工林又明显不及原始林。 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则表示:“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森林汇碳的定量分析,一两年内的动态观测还不能充分反映大自然的客观实际。衷心希望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的野外科研工作,做好长期抗战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为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和措施,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这里所说的胸径,是树木在1.3米处的直径。也有人戏称为树木的“胸围”。测量完成后,还需要在树木的“胸围”处刷上一道红色的漆作为标记。 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热带森林中心主任斯图尔特·戴维斯(Stuart Davies)说,通过对树木胸径的测量,可以大致估算其含碳量。而此后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测量,可以知道其固碳能力的变化。 测定“胸围”的活儿,技术含量并不高,但耗时费力。地球观察借机引入其“公民科研”的模式:未来三年中,汇丰将其“气候先锋”分批送到古田山,由地球观察负责培训,然后让这些员工到样地参与调查,亲身体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研活动。 来自汇丰上海总部贸易供应链部门的陈慧雯出生于马来西亚,她曾经在热带森林中度过快乐的时光。如今,她被遴选为一名“气候先锋”,与来自亚太地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事一起,参加为期两周的野外调查。 陈慧雯和其他同事要在林地里从早上忙碌到黄昏,晚上还要在下榻的古田山庄接受气候变化的知识培训。 结束了古田山之旅,所有的“气候先锋”都需要在今后一年中做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事情。陈慧雯说,她想为自己居住的社区贡献一些力量。 在她之前,已经有一些“气候先锋”体验过“业余科学家”的生活。在北京工作的一名汇丰员工,办了一个“碳中和”的婚礼——要求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碳排放,婚礼后又种了几十棵树来抵消婚礼带来的碳排放。 “我们期待把具有聪明才智和专注精神的汇丰员工,培养成为一支绿色的先遣队。”汇丰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西蒙·马丁(Simon Martin)说。 当然,“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及其“公民科研”活动,或许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9月22日这天清晨,当“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启动仪式即将在古田山庄举行时,68岁的方老五拉着垃圾车走过露天会场。 方老五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塘头村村民。三天两头地,他都要走上好几里山路,到保护区内清理垃圾。他并不知道,科学家和汇丰的“气候先锋”将在这里开展一项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很有意义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