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苑_纫秋_新浪博客

                                   难忘南京之三-----韩家苑

    十三年前我刚搬到南京止马营的新家,第二天我就认识了我们住的楼房东边那条巷子韩家苑。韩家苑是那种南京城南最普通的小巷,两边是一些小店,住家的房子夹杂其中,这些住房一般都是自己的,房子较浅,但往往都有楼房。看到那些陈旧的小房子,我就想起六、七十年代苏州老家小巷里的房子,有些跟这里真是很相象,但现在基本上都拆迁了。

    在韩家苑我们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那个小菜场了。菜场不大,有时我们想要买些紫包菜或是荷兰豆就不一定有了,只得跑到对面张公桥的朝天宫菜场去,那儿东西齐全,但要穿马路,也稍远一些。菜场里让我感觉较好的是一个近郊农妇的摊位,她做的雪里蕻不错,黄豆芽发得也好,不像有的人发得又肥又粗,不知添加了些什么,最有特色的是她的玉米很新鲜,一般都让客人自己掰外皮,价格也公道。我经常在下班后在回家路上骑车顺道拐到韩家苑菜场买点菜带回去,真是方便之极。韩家苑让我喜欢的还有个河南人开的手工馒头店,馒头是纯手工制作,用老酵发面,做的馒头圆圆的,肥肥大大而又有咬劲,五角钱一个。我家经常在早上拿牛奶时带两个回来,用大润发买的雪菜肉丝酱蘸一点,真是很好的滋味!那儿有一个徐州女人做的煎饼是我的{za},那个女的一口侉声侉气的徐州方言,嫁了个住在范家塘的南京人,平时就摆个煎饼摊子补贴家用,女人看着就麻利、干净,做的煎饼味道xx,香酥合口,以前加一个鸡蛋才收两块钱,从上个月起,说是样样用料涨价挺不住了才加了五角钱。一次先生买了一个煎饼回来,我一看那煎饼包得松松垮垮,一尝味道就说,不是那个徐州女人做的吧,就是没有她做的那个味道。后来才晓得那天她有事没能出摊,先生是在别的摊子上买的。还有个卖牛奶的查老太,我家在她那儿订了十年牛奶,互相熟悉了,只要我们回苏州或是有事不能当天取奶,只要跟她说一声,她都给你留好存在冰箱里,回家后只要到她家取就行了,包括我们订的《现代快报》,拿牛奶时一并取走,极为方便,她从来不厌其烦。

    一次我家的电饭锅坏了,先生说买个新的吧,我说可能没大毛病,先修一下看看。{yt}散步经过韩家苑,一家门上书写着维修小家电的字样,我们马上把电饭锅送了去。那是个七十左右的老人,一头银丝,精神矍烁,他看了下电饭锅,说就放这儿吧,明天来取,第二天,我们取回了修好的电饭锅,他却一分钱也不肯收,{zh1}就收了我们两块换材料的费用,多一分也不要了。听别的邻居说,这位大爷姓王,原是一个工厂的设备科长,有一手很好的电工技术,他主动跟社区提出来免费维修小家电,不是为赚钱,只是为服务邻里。后来我们与这位王大爷成了很好的邻居。

    走进韩家苑三四十米,往东去,正对原来南京肥皂厂大门的小街叫范家塘,两边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小吃店、卤菜店、租借DVD的店,不过三四十米长的街道,却有好几条窄得最多两人同行的小巷道,两边的住家真是简陋之极,后来王大爷说,那范家塘解放前还真是个大水塘,塘边是一片棚户区,基本都是从苏北、安徽逃难过来的农民,在这儿搭个滚地龙住下来,做点什么收旧货、打烧饼、打短工之类的营生,生儿育女,水塘边上垃圾遍地、蚊蝇孳生。五十年代,政府为了改变这儿居民的生活条件,组织了一些青年团员义务劳动,填平了水塘,才有了今天范家塘的模样。看到范家塘居民的住房条件,不禁让我们夫妻俩感叹,就是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城市建设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呀,不是身临其境,谁知道就在朝天宫漂亮的广场附近,会有这样的住宅群呢?但据说这些人家的子弟,有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做生意,也有的发了财,在外面买了房子,现在不过是老人还留在老巢罢了,年轻人早就飞走了。怪不得经常看到有小汽车很艰难地在韩家苑狭小的巷道中乱闯,漂亮的车身与凌乱的背景形成了韩家苑独特的风景,敢情就是那些子弟回来探望留在贫民窟的父母了吧,那还不如就步行进来算了,在这个地方长大的人,谁不知道谁的根底呀,开车就不必要了呀。

    现在,走在新居漂亮幽静的小区里,我却时常怀念住在韩家苑旁边的日子。什么时候韩家苑的老邻居也搬迁到新的小区,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就好了。但到了那时,河南人到哪里开馒头店呢?徐州女人还会做煎饼吗?倒又是个新的问题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韩家苑_纫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