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极的倒掉

 论第三极的倒掉

陈尔西/文

 

2006年,我正在辛辛苦苦地卖书,国内同行一举一动,都在xx。当时我的老板也是我在这一行工作的领路人钱小华,相当百折不挠,多次在书店的生死关头挺了过来。有一次开会,老钱拿了份报纸,激动又带悲愤地念了一句广告词:让我们热烈地爱读者一回。干嘛?谁在爱谁?原来是第三极正跟中关村图书大厦大打价格战,七折。玩吧,看怎么玩死自己的。果然,第三级,就死了。

2008年,我加入了北漂大军,到北京的第二天,就把有头有脸的书店逛了个遍。那时候,北京三联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刚刚出版,我故意在第三极请工作人员帮我们找一本此书。人家呼啦呼啦走了大半圈,终于找到此书。工作态度固然不错,但是业务水平确实不敢恭维。我清楚地记得,工作人员帮我查询,显示某某书架和某某书架有此书,跟着屁颠屁颠跑过去,竟然都杂七杂八地堆着其他书。以这样的书店管理,它凭什么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

去年夏天,第三极倒闭的风声就越来越紧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果然,就在2010年,上百家供货商要自行退货。你不退,我自己来,有多少书都往回拉吧,拉多少是多少。但是,拉书也不行啊。据在现场的朋友后来描述,第三极库存图书码洋不过1000余万,实洋也就大几百万吧,固定资产400余万,流动资金87万,就这么点家底了。却欠着出版商2000余万的实洋,卡商400余万,房租500余万,加起来3000多万了。第三极,三年亏了7800万,这种折腾法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

现在开书店的不易,行外人或许不知,行内人只要不是整天无所事事的,都多多少少耳闻一些或者目睹一些。江苏镇江有个书店,夫妻俩开的,听说整天吃馒头度日。此事我没响他们证实过,或许是谣传吧。但是确确实实,有这么几个书店,因为房租要涨,闹腾得差点就活不下去了。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地铁站的那个店,听说现在的房子是一年一签,可能又要头疼了。北京万圣书园,听说今年的房子也到期了,这是真的吗?——平均每两个星期,我要去一趟,虽然刘苏里先生有时候对书的判断难免走眼,但是大体来说,这家书店作为学术书店的标杆,我还是希望每次去的时候都不会产生遗憾。

新华书店,倒是没听说谁迫于房租压力,玩不下去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三极倒了,中关村还在的原因。

不过,第三极轰然倒塌,原因绝不只是房租过高。

莫之许,这位在曾经的牛博上大显身手的出版人,把第三极的倒闭看成是整个民营出版的危机。这么解读,我倒觉得有些不对劲。莫之许打理哪个出版公司,这个信息我竟然没能搜集到,是在惭愧,也许是他自己从事出版的艰辛,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整个图书行业,从选题出版到最终的图书销售领域,绝不是民营对民营,国营对国营,事情没这么简单。大家什么时候见过哪个出版商跟中游批发商或者下游零售商拧成一股绳跟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结成个联盟对着干的?没有的事,就算有,也不是当前图书领域的主流。

民营终端渠道的困境并不表明民营出版的艰难,相反,当当网近24小时畅销榜几乎每个时段的前10名都有超过一半是民营出版商的作品。就现在的竞争格局看,指望国有出版商多出精品,还是个奢望,至少相对与民营出版商,国有的并没有展示出与自身规模相对应的创造力。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芒果街上的小屋》,据说责任编辑在操作此书中历经艰辛,几乎所有的活儿都自己揽了。

在第三极倒闭的过程中,民营出版社的催帐并不比国有出版商更仁慈。在这一方面,出版方与销售方是xx的对弈,不能指望民营出版商就会有特殊的照顾。我有几位朋友,在催款现场里的表现都是惊人的。

几天后的《经济观察报》对第三极曾经的疯狂表现作了一个解读,原来血拼打折只是为了吸引人气,吸引人气是为了提升地产价值。哦,原来如此,书赔点无所谓,房价全给捞回来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第三极的股东们的辩证法学得是炉火纯青了。

浙江博库书城的徐冲,写过一本书《做书店》,这本书几乎是书店从业人员的必读书目。遗憾的是看版权页显示不过印了3000册,至今未见加印。徐冲在这本书里呼吁,图书的整体定价要提升10%左右,否则开书店真是吃紧。第三极如此有目的的降价造成了整个北京书业的混乱,罪过不小。

当然,有一位“雨佳”总出面说了,我们是本着为供货商负责,为读者负责,为政府负责,绝不破产。反正就这么点家底了,你们看着办吧。所以黄宏说,现在欠钱的是祖宗。

第三极倒了不是坏事,否则以后的读者们就只能买xx书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论第三极的倒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