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平和

和平平和的服装——军服对女装的影响

 回顾女装的演变史,可以说中国女装是“开放”的,是在宽衣文化中存活下来的;而西方女装是“束缚”的,是在窄衣文化中寻求发展的。也就是说,中国女装自商周礼服制度形成以来,受儒家、道家等礼法、章程的约束,遵从上下一体的深衣制向前发展着,而西方女装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之后,却在以紧身胸衣和裙撑或臀垫的组合中一路前行。直到20世纪一场战争和一种服制的出现才彻底打破了中西女装背道而弛的局面,让中西女装朝着张弛有度,宽窄适宜的方向继续革新。这场战争就是二战,它用最冷酷的方式让女性火热的投入到社会中,而这种服制就是军服,它既加速了女装的现代化进程,又催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一.军服的出现和女装的演变

军服是军戎服饰的现代说法,它是xx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军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是军威国威的重要象征。现代的军服主要由服装和表明军衔、军种的标识组成,而在古代,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装,二是甲胄。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记载:在远古的年代,有些国家就出现了军服的雏形。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军服最初是为了识别敌我,所以颜色上有区别,制式并不统一。古罗马的斯巴达克的起义xx,最早用红色的短斗篷作区别敌我的服装,他们的对手主要穿白色的衣服。到了十五世纪末叶,有些国家的军服不但在颜色上,而且在式样上也作了统一。到了十七世纪,随着正规军的建立,军服才成为xx的正式装备。1670-1672年法国{zx0}使用军服这个概念,也是西方实现军服式样统一较早的国家之一。

据我国《汉代服装资料》记载:早在春秋之前,我国就出现了军服的雏形,但由于式样很不统一,多是各取其好,并没有形成军服的概念。我国正式使用军服这个名词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了。历朝历代的帝王、政治家无一不对xx建设高度重视,作为能体现xx战斗力的军戎服饰也倍受瞩目。军戎服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标识功能,因为它不但肩负着传达封建帝王个人喜好的任务,还要达到反映统治阶层的政治需要的目的。除此之外它还受当时文化艺术及审美倾向的熏陶,带有一定的时尚色彩,从而成为当时的流行服装,有的军服流行时间甚至长达数千年,直到今天在现代服装中依然可以找到它的痕迹。在中国的历史上,战争虽然使汉族的政权几次流入异族手中,使人民的生活沦为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推动了时代理念的进步。中国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服饰改革也有不少得益于民族的融合和军服的改制。

自从周代的礼服制度形成以来,中国女性服饰经历了周代的礼服、春秋的深衣、汉代的袍、唐代的衫、宋代的背子、元代的袍、明代的水田衣、清代的旗袍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及服装样式演变的过程。总体来看,中国的女装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是一脉相承的,且以寓意“感情专一”的上下一体的深衣制为造型基础,根据朝代和习俗的不同有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服装领子的或高或低、袖口的是宽是窄,无不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男性的意愿。西方社会也一样。从文艺复兴时期到S形时代以来,西方女性的服装总在裙撑是大是小、臀垫或有或无中变化,但这些变化传达的也都是男性的审美和国力的盛衰。

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女性穿着军服是一件不敢想象或有悖礼法、宗教、道德、尊卑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一般的女性是不被允许穿着军戎服饰的,更不可能参与征战。据史料记载,夏桀的宠妃末喜曾戴男冠、唐代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曾着男装、中世纪的贞德曾穿着锁子甲和男人一起冲锋陷阵,她们的作为其实并不单纯的是为满足标新立异的着装心理,而是在试图挑战男性政权或是男权社会。

 

二.20世纪之前军服对女装的间接影响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庞杂的xx,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十分困难,因此军戎服饰开始出现。奴隶社会确立后,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确立下来,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分子,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建立了以冕服和弁服为主的礼服制度,其中韦弁服就是“兵事之服”。当时的xx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xx的统帅,他们出征时所穿的韦弁服,就是专门的军戎服饰。

据说因为黄帝曾经是“垂衣裳而治天下”,所以其后世统治者便虔诚的把“上衣下裳”当作神圣的服饰戒律顶礼膜拜。这种服装配套虽然在表现穿着人身份地位的装身功能方面,具有特定的审美意义。但穿着费时,使人体运动极不方便,尤其不适应战争骑射的强度运动。直到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对其进行改革。春秋战国时的赵国在与东胡、楼烦的军事战争中连连失败,而导致战绩惨败的一个原因就是汉族人的上衣下裳不敌异族人的着装打扮更适合作战。因此赵武灵王要发展骑兵,就需要进行服装改革,具体的做法就是学习胡服,吸收东胡人及楼烦人的军人服式改穿短衣长裤。虽然胡人的这种连裆裤在当时只有军人和劳动人民才穿,上层贵族还不屑于穿用,但是它对于xx战斗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为服饰朝着符合人体行动的机能化和体现男女性别的差异化的方向发展作了铺垫。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的局面虽然给社会生活凭添了许多创伤,但是也多少促进了诸侯各国间的接触,促使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优势互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到拥护,且力压群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dy}个封建大帝国,并制定了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xx制度的相对完备,使得军服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其丰富的式样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可见一斑。与以往不同,秦国的军服样式主要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秦官吏戴冠,士兵不戴冠;秦军所穿甲衣颜色鲜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尚黑”,但不拘泥于黑,当时的服饰也是五光十色的。

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这时,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而汉代的徽识主要细划为章、幡和负羽三种。在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国家,xx中的徽章也流传于民间,成为家族或个人的标志。尤其在中世纪,贵族妇女还把家徽最为一种装饰图案绣在衣服上,并用其在衣服上的位置区别婆家和娘家的门第。这不仅体现了军服对民服的的影响,还表明当时的贵族在千方百计的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

另外,西汉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绔。这一时期的部分妇女也在悄然之间穿上无裆的绔。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的身体为名,命官中妇女都穿用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不管女性是出于什么原因穿上了裤子,裤子的穿用都使得中国服饰文明和社会文明向前跨越了一步。

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裤则为大口裤。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都穿用的两当,这也是由军服中的两当甲演变而来的。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这种服饰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妇女往往把两裆穿在里面,后来很多朝代都沿用之,并将其穿在外面,加以彩绣图案,使其又成为了富有装饰性的衣服。《晋书·舆服志》曰“元康末,妇人衣两当,加于交领之上。”即言与此。

隋唐时期民间女子也穿用绣花两当,颇具今人背心的审美风韵。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杨贵妃女着男装、骑马游历等女性向男性靠近、女装向男装靠拢的现象。这一方面表明当时的政治由苛酷到开明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的女性和女装渴望改变的态度。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wy}一位敢与男人一决高下的女性——武则天。武则天的当政使得女着男装变得正常化,但女性主权毕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男人很快又掌控了兵权、政权,所以女着男装也只是一道昙花一现的风景。

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又陷入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混战的局面。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服饰习惯相互影响。宋代贵族女子也穿上了裤子,但受制于礼教,依然要用长裙来掩盖。金国女真族注重服饰礼仪制度,并吸收宋代服饰制度进行改革。女真族妇人辫发盘髻,亦无冠。自灭辽侵宋,妇人或裹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而西夏党项族一向以武功立国,但在经济与文化生活上逐渐受汉族封建体系的影响,到西夏中期的仁宗时期,由于崇尚儒学,实行科举取士,失去骑射尚武的传统,沉溺于安逸奢靡之中,从而走向灭亡。元代蒙古族以穿质孙服为主,这本来是便于骑马的戎服,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拽撤”,就是把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

自清兵入关以来,在中原实行逼令剃发易服制度,在男子中普及长袍马褂。清末,当中国国土面临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攻击之时,西方人穿的是灵活的军服,我们却仍然是长袍马褂。 武器的落后,服饰的笨重只是物质条件的一个表象,思想的停滞、观念的落后,才使清末的中国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正是受到这种闭关、保守思想的影响,清末的服饰依然被厚重包裹着,迈不开步子。

鉴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曾上书过朝廷,要求服饰改革,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这些建议只在军警服装上作了一定的试用。这一时期女装开始走向平民化,裤子成为女性时兴的装束。裤子外穿不分阶层,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子,以便自己的行动轻便,合乎潮流。上海许多时髦的女郎爱穿西式男猎装,头戴呢鸭舌帽,下为马裤、高靴,一副戎装打扮。此后,中国女性更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的浪潮此起彼伏。19世纪末中国女性开始领悟到“曲线美”重要性,于是效仿西方的“文明新装”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20世纪以前军服对中国男女装的性别分化和男装的机能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社会,军服也同样发挥着威力。中世纪以前西方服装也是男女同形同质,人们大多穿着以古埃及的丘尼克为原型而发展来的南方型贯头衣从事劳作和奔波生活。随着日耳曼的入侵、欧洲十字军的征服东方运动的开展,北方型的服装样式开始活跃于欧洲的战场,即东西方各族人民在交战过程中,不仅思想在交锋碰撞,服装也在比拼PK。穿着机能性强的服装的一方不仅会在战场独占熬头,甚至会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成为主宰。

14世纪中叶,男服中出现了来自军服的上衣普尔波万,这种衣服本来是穿在士兵的锁字甲里面或外面,为防止肉体损伤用的。这种衣服最初长及膝盖,后来变短到腰或臀,在男子中普及。而且普尔波万与肖斯的二部式组合以其机能优势取代了传统的一体筒形样式,一直到17世纪在男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它也使得男服与女服在穿着形式上分离,衣服的性别区分随之在造型上明确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士兵为了炫耀自己作战的勇武,创造了斯拉修装饰将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划痕暴露出来。后来,人们有意把衣服剪开口子,让异色的里子或白色的内衣显露出来,达到装饰的效果。巴洛克时期,受三十年战争的影响,荷兰男子服中的填充物被取掉了、束缚身体的部分缓解了、整个造型变得宽松了。便于活动的骑士服装成为时髦,这促使男装又一次先于女装急速地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法国大革命期间,代表庶民阶级的雅各宾派更是决心将朴素进行到底,革命者将英国资产阶级穿用的简洁的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种长及膝的装饰繁缛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以至于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二百多年里,男装基本保持着夫拉克、基莱和庞塔龙的三件套形制无太大变化,而女装却经历了至少三次裙撑和臀垫的大规模的在罗布上安装或拆卸的变动。然而此时的女性膨胀的也只是裙撑、翘傲的也只是臀垫,她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些许的改变。

三.20世纪之后军服对女装的直接影响

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女装和女性也在等待着脱离窘境的时机。一战期间男人们忙于战争,无暇关怀女性的胸脯是否挺拔、腰身是否细致,女性被束缚已久的身体在战乱中得到了放松。为了给自身的行动提供方便和给男性的精神提供支持,女性也像男子一样,穿上了裤装。随着战争的结束,她们的这一行为也很快被男性遏止住。男性的目光再次锁定在女性的裙摆和腰身上面,女性小腿和腰背的曲线也不得不在长裙中妩媚显现。如果说一战,在各方面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二战紧随其后的叱咤登场,将给世界带来彻头彻尾的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地完成了女装的现代化和女性的自我意识化。战争之前,女装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或者称其为有预见性的缩短了裙子和夸张了肩部。战后以及整个战争爆发期间,女装则有目的性的变成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现代装束——军服式。这种样式,在女性看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的确为她们的身形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它毕竟还是残留着男装和男性的影子。人们认识到,女性必须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服装样貌和精神面貌。

于是,1946年迪奥凭借他的“新样式”向军服式女装发起了宣战:“象战争中的女军服一样加垫肩的男性外形的时代结束了!”而新样式是女性最适合的选择,“摆脱战争中女兵制服式样的束缚,优雅的肩、xxxx,将像野草花的茎一样的细腰,花一样张开的豪华长裙”,新样式确实是男性味所代表的战争向女性味所象征的和平方向的转变,战争期间人们被压抑着的对于美的追求,对于奢华的憧憬,对于盛世的想往都借助新样式一下子迸发出来。女装从此进入了“形”的新时代。

6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年轻风暴”,它引爆了牛仔裤、迷你裙的风靡世界各地。这之后,人们的着装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女性。牛仔裤让她们发挥了双腿的潜能,迷你裙则让她们秀出了美腿的曲线。在这种解放身心的思潮的影响下,设计师们更是勇于颠覆设计理念。以高田贤三、三宅一生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发出了“把衣服做得宽大一点,把身体从那既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呼告,并结合军服的利落、挺阔等造型特点,推出了实用、时尚的服装,xx了新的潮流。

事实上,易服并不仅仅是一种服制对另一种服制的影响,而是一种观念对另一种观念的冲击。当这种观念被人接受时,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服制也就顺理成章的被人接受。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结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改成了便装。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服装样式很快得以流行,并被命名为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作为礼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lx}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表示对新时代的欢迎。从此以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在今天的政治舞台和T型舞台上,依然能见到中山装的踪迹。

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也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她们也以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并大张旗鼓的掀起了女性解放运动。女性运动对男性战争的配合,使得军服的影响也扩大化了。与西方女性的只是穿这军服式样的繁衍出的服装不同,中国女性对军服的感情似乎更加深厚,她们索性穿上了军便服。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红卫兵服装风靡一时,而红卫兵的标准装束就是军便服。当时的解放军代表着正确的方向,因此军便服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也就成了人们推崇、追求的时尚服装。“不爱红装爱武装”也被女性奉为着装甚至人生信条,而她们的忠诚终于让她们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军服,但是她们刚刚显露不久的曼妙身姿也被军服笼罩的无踪无影了。

作为女性看着自己穿着军服的模样是觉得风采依旧,还是黯然神伤呢?其实对于社会形态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男女平等了、女性地位提高了;对于服装军团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革新——服装机能化了、女装现代化了。但是对于穿惯了花衣裳的女人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真的是有了主动权与选择权了吗?当然,不容否认这时的女性确实同男性一样:一样的穿军服,一样的闹革命,一样的搞生产。然而,一样的躁动与狂热的行为底下隐藏的是一颗血红的心还是以被毒化的灵魂?她们透过忧郁的眼神告诉世人,她们真正想要的是军服还是军服以后真正属于女性的服饰、生活还是工作呢?1976年末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人们也在用切身的行动迎接服饰春天的到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人们束缚已久的爱美丽的心灵也得以释放,男男女女都开始不顾一切的追求从西而来的美的服饰,服装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似乎远离了视野的范围,军服好象是代表威严的符号。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当我们正视战争,为人类曾经的错误忏悔的时候,也不妨这样平和一下心态:二战前的社会混乱不堪,二战终结了所有的尴尬,战后人们又在循序渐进的重建秩序。如果说服装是时代的镜子,那么战前的服装映照的也是我们外表和内心的窘迫,而我们试图在军服中找寻的也是平和的秩序。无论如何也应当感谢军服——以军服为契机,女装将更加得现代化;以战争为契机,女性将更加得独立化。日后,女性一定会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追寻的理想,它也是审美的{zg}原则,它也应该指引服装前行的方向… 

郑重声明:资讯 【和平平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