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乡村守望者
—朱世良的油画艺术
杜建新(空谷足音)
朱世良是一个沉默的人,除非话题切入到油画,切入到他最感兴趣的兴奋点,他轻易不打开自己的话匣子。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沉思,包括有朋友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全部的作品都是他沉思的结果。
最早看到世良的作品,首先是被他扎实的写实功底所惊叹。当时看到的是他画的一双鞋子——一双经历过无数次长途跋涉的鞋子,那略略的翘曲变形,那明显的磨损痕迹,那经过岁月侵蚀已然开裂的皮面,好象会说话一样,忠实地述说着主人那奔波和艰辛的生活遭遇。皮革鞋面、橡胶鞋底以及鞋带惟妙惟肖的质感描绘,还有那陈旧,沧桑的味道,都被刻画到传神的地步。画面中间,鞋子被静静地放置在一个同样陈旧的木凳上,上方是一扇小窗。透过窗口,可以看到一片辽阔的雪原,以及一片阴霾深远的冬季天空。我们可以想象,这双鞋子或许是被主人遗忘在桌子上,也或许是等待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
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世良的作品,到现在大约已经十五年之久了。经过十五年的磨砺和积淀,世良的画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写实再现,而是增加了许多表达主观感受的成分。他的画的题材也逐步明确地界定为几个特色鲜明的系列,清晰地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的嬗变过程。但是,无论他的作品的风格和题材如何变化,他的创作基点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他出生和成长的那个临近渤海的乡村。那里像改革开放之后富裕起来的其它中国东部乡村一样,充满新旧、善恶的矛盾和挣扎,画家既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感受,也能超然于物外冷静观察,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那个角落的过去与现在,抒发着这个新时代给以人们的感怀。
画家对乡村的观察和描绘有客观的、细腻的一面,他特别善于在最普通的场景中发现美,那种质朴、平和、永恒的美。风雨侵蚀的泥土墙壁,悠闲自在的鸡鸭,安然沉静的耕牛,因陋就简的围栏,天真烂漫的孩童,虽然有一些落后或原始,但是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安静祥和。这些是画家生长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也是中国多少代人最熟悉最亲切也最容易忽略和遗忘的场景。画家用各种浓淡的灰色为基调,把这些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能停住疲惫的脚步,呼吸一阵清风,放松紧张的神经,就好象唤醒了那些已经陈封的儿时记忆一样。
世良在守望着他的乡村的过程之中,敏感地捕捉着那些发生在乡村的哪怕是最细微的变革。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在重复一首古老的乡村歌谣,而是把乡村的时代变迁及时纳入视野,让他的作品成为准确再现时代变迁的一个见证。在他的作品中,有三马车、拖拉机这些新时代的农具,有显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充当的生意人,有用轿车送嫁的新娘。但是,这一切又{jd1}不是应景的新闻图说,不是肤浅的政治图解。画家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描述着他的乡村,但他对乡村的思考又是冷静客观的。从环境的设置,到人物的表情、服饰,我们感觉到乡村独特的气息,以及农民宽厚,忍耐,善良的本性。
世良在他冷峻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如火的心。他一直在试图表达蕴藏在乡村安宁平静的外表背后的那种剧烈的骚动和不安。大窑场—这一神秘、孤独的建筑物。曾在他的少年、青年时代的日日夜夜的梦里燃烧着。作者对大窑场的感受是独特的,那可以看作是生命的一种象征,一个隐喻。一堆堆的土挤压成砖,一块块砖被烈火烧灼,再砌成房屋,再倒下变成土。生命是一座炼狱,这样的精神启示一直贯穿于世良十余年的创作中,也时时刻刻感召着作者用火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创作。
在题为<<寂寞风景>>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用饱含炽烈激情的笔触描绘的不同状态的大窑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画家清新雅致的画风,已经燃烧变成带着热力的火焰。技法也不再是细腻的冷静的刻画,而是笔触纵横,感情强烈,是作者心灵的另一种表达。再者,作者有意识地把作品构图倾斜为对角线,用不平衡制造一种张力,造成对观者的视觉和心灵以最强烈冲击。高高耸立的xx囱分崩离析,寂寞的夜晚,只有星光闪耀……青春已经不再,这种感伤是人类难以释怀的,寂寞被画家用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展现出来,而千百年的寂寞之情,却似一缕轻烟般。
人生是一个行走的过程,有的人奔跑飞快,有的人步履艰难,这个时代催促着每个人都要一直向前。在名为<<星夜驰援>>的系列作品中,描绘的是群犬猎兔的场面。暗沉的夜空,飞奔的猎狗,兴奋张扬的猎人,让人感觉到浩瀚夜空下生命的悸动和张扬。
一个乡村的守望者,有他的喜悦,也必定有他的苦恼。我们说朱世良是执着的,因为他敢于面对乡村的那种寂寞、单调甚至鄙俗。我想,这一方面是出于对乡村的一种xx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己独特艺术理想的坚定信念。他的画不避俗,也不媚俗,不跟风,也不刻意地标新立异。他只是坚定地行走在自己确定的艺术道路上。他热爱各种优秀的文化艺术,但又深深地扎根在自己脚下的泥土中。他喜欢中国传统艺术,但是他又回避那些已程式化的山水人物,回避那种娱情恣兴的创作心态。他对乡村的爱是深沉的,深沉到宁可忘记自我,宁可把自己的血肉融化在乡村的泥土之中,就象许多年前他曾经画过的稻草人.同自己守望的庄稼一同呼吸,一同悲乐。
在他的一系列标题为《根》的作品中,用他最喜欢使用的棕黄色做基调,进行了一个精彩准确的根部特写。那曾滋润发达的根系,屈曲盘旋的造型,但又是赤裸裸地暴露于烈日之下的残酷,何尝不是画家本身的生动的写照!
用专业的角度来审视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可以明显的感到那是一部自传的视觉展示。虽然技巧并非十分成熟与xx,但我们可以期待……
世良的生活以及他的艺术在中国,在这个时代,都是非常独特的,他的坚持固守与他的自我觉醒,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种启示。希望他和他的艺术常青。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