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说穿

                                         春节说穿

    “新年到,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这是我儿时唱的一首歌。的确,那时小孩子过年盼得就是能吃上几顿好吃的,穿上一身新衣裳。

我童年生活的那个年代,吃穿都很困难,哪像现在的孩童,{yt}三换装,衣服又鲜艳又洋气,打扮的像个小天使。我记得那时,夏天一身单,冬天一身棉,直到十六七岁,还不知道“内衣”为何物?从天气一冷穿上棉衣棉裤,一直到春节,从来没有换洗过,袖子被鼻涕嘎巴抹亮了,前襟更是沾满了粘粥嘎巴、油渍、墨迹,看不出衣服本色;小孩子闲不住,上树摸鸟、摔跤打架,膝盖上磨破了,露着棉絮,有人形象的比喻作“两腿木耳”。最难耐的是里面,常年不洗澡,汗液把里布浸染的铮亮,磨得胯下都起了一层红疹。

    所以,一到了年节,大人就开始张罗着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了,以备年后去走亲戚,穿出个人样来,免得亲友笑话。

    为了省钱,孩子多的人家,往往是给大孩子做件新衣服,然后把大孩子的旧衣服拆拆洗洗,翻新里布,做成小一号的衣服给弟弟妹妹穿。这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来历。                    这是我的夫人在织布,绝不是做样子,她真得会织。2009年10月摄于山东魏氏庄园
    做衣服的布料都是自家纺织的土布。那时,许多人家都有织布机,至于纺线车几乎家家都有。冬闲季节,便成了女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你随便进入一家,几乎都会听到拧纺线车的吱吱声,还时不时的听到“呱嗒呱嗒”的织布机的穿梭声。

    织布的工艺非常复杂。从搓布几,到纺线、落穗子、拐线、漂染、牵机、戳箸、······最终上织布机,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织出来的布有白布、花布。花布红黄白蓝绿,各种颜色相间,有的是竖纹,有的是方格,既艳丽又朴素,年轻妇女和小孩子们穿在身上有一种原始的田园风光的美。相比之下,男人们和上岁数的女人们就更加朴素的多了,除了黑色就是蓝色。黑的庄重,厚重;蓝的纯洁,纯净。一如他(她)们的心灵,本性。                                  这是农家织出的土布(图片来自网络)
    为穿衣服,还出过这样的洋相:1967年夏天“xx”时我去北京,穿着一条白粗布裤衩,一件紫花粗布的长衫,手举红宝书,满怀着对伟大{lx}的崇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照了个相。照相的时候,人们围拢过来,窃窃私语:“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妆扮啊?”

    新布下机以后,除少量卖掉,大多放起来供一家人穿用。那时,结了婚的女人时兴穿大襟袄,即高领圆肩,衣扣扣在左腋下。男人和年轻的女人、小孩儿都穿对襟袄。无论什么袄,扣子都是用布条打成的蒜疙瘩和扣鼻儿,缝在衣服上。因此,人们把衣扣叫做“疙瘩”,系扣子说“系疙瘩”。打“疙瘩”是一门手艺,非巧手妇不能为。“疙瘩”一般都缝七排,也有懒婆娘“偷工减料”缝五排的,但切忌偶数,没有四排、六排的,俗话说:“四、六不成材。”                                                     女人穿的大襟袄
    上岁数的男人除了棉裤棉袄,有的还穿棉袍,但是已经没有马褂了。穿袍子在腰里扎了一条布,类似今天的腰带,叫做“粘带”。扎“粘带”除了保暖,还有许多用途:会抽烟的将烟袋杆、烟袋荷包掖在粘带上;走路时将袍子的前襟撩起,掖在“粘带”上,这样迈步就方便了。

    大概是为了节省布料和棉花,有的老人还穿一种只有棉裤腿、露屁股的(里面还有裤子遮盖)“叉裤”,xx不同于小孩子们的“开裆裤”。每逢见到有人穿了“叉裤”,我就觉得稀罕,一个屁股究竟能省多少布呢?如果拿到现在,不说屁股冷不冷,最起码坐下也是硌腚吧?无论什么裤子,都是用白布接了一个大裤腰,穿时用手一抿,然后用一条白布(女人多用红布)系住,俗称“扎腰”。为了扎腰,我从7岁时就练,不是结了死结,尿急时解不开,憋得嗷嗷叫,要么就是系的松了,一玩儿游戏裤子就往下掉。所以,那时的孩童{dy}位的不是讲究识多少字,而是学会扎腰。大人们在一起说话,往往会问:“你的孩子会扎腰了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说明了这个孩子长大了。

    无论男女,上岁数的人都时兴绑腿,用专用的一条大约三、四公分宽,一尺多长的绑腿带把裤脚帮助,一是保暖,二是走路利索。老太太除了绑腿,还要裹脚,用一条长长的白布将小脚一层一层地裹起来,然后才穿鞋。xxx批评有些人写得文章长篇大论且言之无物时,用了一句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即典出于此。

    说来也怪,那时候的天气也比现在冷。我家曾经喂了一只小猪,竟把耳朵冻掉了,一时成了怪物,人们竞相观看。所以,那时的人们都戴帽子。年轻人戴的棉帽子都有护耳,冷了把护耳拉下来,系在下巴下,热了就卷上去,有时不系带,护耳一颤一颤的像旧戏舞台上官员们戴的纱帽翅。{zxc}、{zg}贵的是栽绒帽。那时谁要是有这么一顶帽子,其心情兴奋程度不亚于今天我们买了一部轿车。我记得我的那顶栽绒帽还是一位本家姑姑从大连特意捎来的。因为我常替她的母亲为她写信,她过意不去,就赠送了我一顶帽子。老年男人戴的帽子叫“马虎儿”,也叫“夜壶套”,平时围在脖里,冷时往头上一套,只露出眼睛和嘴,极像今天电视剧中的蒙面人。老年妇女的帽子极有特色。一般都是平绒的,前面露出额际,后面露出发纂,左右两边稍微下垂,遮住耳鬓。帽子正中镶嵌帽花,一般用银饰,富贵的用红蓝绿宝石。至于年轻男女,女的不戴帽子,头上扎花;男的蒙头巾,我们这里叫“手巾”,扯住两个角,从额前往后脑勺一系即得。吃奶的孩童戴布做的老虎帽,既暖和,又好看。现在,如果要得到一顶“老虎帽”,我保证没有200美元决然拿不到手。你可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件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啊!

                                             栽绒帽                                  小孩的老虎帽(图片均来自网络)
    穿的鞋子都是女人们一针一线纳出来的。俗话说:“会做鞋,先纳底儿;会生孩子先生女儿。”女人做鞋时,纳鞋底子最辛苦。厚厚的袼褙,一层又一层,必须先用针椎攮透,然后穿针引线,家中男人多女人少的,为了紧活儿往往把女人的手都扎肿。我小时,娘为我们做鞋,通宵不睡。为了减轻娘的负担,我就提前把作业做完,帮娘纳鞋底,常常是把手扎破,娘就笑着说:“疼吗?那是有人疼你哩!”我知道,娘是鼓励我,哄我玩儿。大人做鞋不容易,小孩子却穿鞋很费。像现在这样的左右脚各穿的鞋叫“认脚鞋”,容易磨出脚趾头。为了节省,做的鞋大都是一顺的,即一双鞋随便穿在哪只脚上都行。我小时很少穿“认脚鞋”,因为母亲侍候不起我们。

    由于男人们做力气活、走路都比较多,所以穿的鞋子比较笨重,厚实,耐磨。鞋子穿在脚上,脚面呈椭圆形的叫“尖脸鞋”;鞋子前面缝了两条八字形沿绦的,叫“八字眉”。年轻妇女一般穿“方口鞋”,露出的脚面面积比较大。这主要是从女人爱美的特性考虑,为了突出脚上穿的花袜子。解放初期,妇女还保留着穿绣花鞋的习惯,在鞋脸上用彩线绣上菊花、荷花、梅花等花卉,十分淡雅好看,后来被当做资产阶级情调给取消了。封建社会以妇女脚小为美,“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便是那时妇女的真实写照。所以,老太太穿的都是尖脚鞋,形状极像端午节包的粽子,大约有一巴掌长短,有的甚至更小,这便是旧小说中经常提到的“三寸金莲”。

                                      女人的方脸鞋(也有不带鞋带的)                                          男人的尖口鞋

                                        绣花鞋(多数是黑布料)

   老太太的三寸金莲,不过这双鞋做得太精美了,那时老太太们真正穿的没有绣花,都是清一色的黑、蓝布料
                                          儿童穿的虎头鞋
    {zh0}看的,是吃奶的孩子穿的鞋。有猪耳朵的“唠唠鞋”(我们地方管小猪叫“小唠唠”),绣着猪眼、猪嘴、猪鼻子,嵌着的两个猪耳朵特别传神,寓意孩子长得像小猪一样胖,一样不挑食,一样肥头大耳;有老虎鞋,虎头虎脸虎须,寄意于孩子长大了威震四方;有绣花的,鞋脸做成一立体的莲花,大都是女孩穿。我母亲是个出色的巧女,所以我小时穿的是虎鞋,从来没有穿过“唠唠鞋”。长大了,我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说:“猪八戒怕媳妇,让你从小穿‘唠唠鞋’,大了怕婆子,你就不孝顺我了,所以不给你做。”哈哈,我的娘哎,想的真周到!

    过年了,终于把那穿了一冬的旧棉袄、旧棉裤脱下了,穿上一身光鲜鲜的新衣服,去姥姥家,去姑家,去姨家,甚而至于去同学家拜年,是多么的自豪啊!

    到了上世纪的60年代,土布渐渐被“洋布”取代,过年时人们都要买几尺“斜纹”、“卡其”、“府绸”布料给大人孩子做衣裳;70年代,布料有了“的确良”、“凡尔丁”、“的卡”等新名词;80年代,布料品种多得说不清了,但是买布的不多,都买成件的衣裳,并且几十年一贯制的“中山装”“制服”逐渐推出了市场,有了裘服、西服之说;90年代以后的服装更说不清了,有的甚至不叫“衣裳”,袒胸露背,光着大腿,与其说是衣裳,毋宁说是一块遮羞布。这大概就是老了,跟不上形势了,看着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总没有先前地道。不过,有一种事实是抹杀不了的,即现在的土布价格比“洋布”高,纯棉的衣物比化纤的贵。粗布被里,土布棉袄,棉织衬衣,小时被淘汰的东西现在又时髦起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我实在说不清楚。

         (除了说明,图片都来自网络)                 2010、2、5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春节说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