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说锉,是我写得很锉。。。看了就知道了,非常之锉- -。。。
我与名著
你是夏日里潺潺清泉,在我被繁杂的琐事缠绕时,送来清凉的慰藉,平静我内心的焦虑;你是冬日里融化冰雪的暖阳,灿烂的阳光总能温暖我的心田;你是春日里{dy}声清脆的鸟鸣,叮叮咚咚,把我眼前的春光点亮;你是秋风中{zh1}一片离开枝头的枯叶,挑着美丽的舞蹈,划出一道优雅的悲伤……
当我捧起你,无论心中愁绪万千或是烦心满膛,下一刻,都会平静。因为你深邃的眼眸,透过层层泛黄的历史,望进我的心。那眼中有如沉浸的湖水,让我深陷、沉沦……
从高尔基苦痛的《童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年代,我看到那些与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年代,怎样坚忍生活着,是信念的力量。
从《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到《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我从他们的斗争与拼搏中,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也认识了一个词:英雄。
从《阿Q正传》到《狂人日记》,眼前呈现出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黑暗封建与血腥。
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着挥着一根小木棍“哈哈嘿嘿!吃俺老孙一棒!”地比划一阵,打落几片树叶,然后得意地笑。不过对书的理解还要从初中开始。不知什么时候了解到西天取经确有其事,原版却是有个和尚带着一只猴子,一个仆人(至于和尚为何有仆人……我也是听说罢了),骑着一匹不知是驴子还是骡子的东西去西边。而故事里的妖魔鬼怪其实是当时官僚的夸张和社会黑暗的放大。我想即使那只猴子再机灵,也不可能真的xx那些“妖魔鬼怪”,只是作者因不满而想象着吧。
许久之后,我不再只专注那些精彩xx的情节,而是透过书本看进作者,进而通过作者进入历史。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映射。透过名著,我闭上眼进入另一个世界。像是乘上了哆啦A梦的时光机,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波动,在那奇妙的旅途中沉醉。
当我捧起你,世俗的烦闷早已不再,我的心与你的心相牵,长出一双想象的翅膀,拂去历史的尘埃,看着雨落在怎样的人间。
东方升起一轮金光,照耀着那未知的大地。
老师评语:内在的联系看不出,那么就剩下简单的罗列。
我:这个不被看出来也难,我撑场面还撑不到那个境界= =。。。前面是属于以为来不及了狂写,结果搞错考试结束时间了一岗。。。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