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等重工业领域出现了程度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汽车、家电、服装、家具、玩具、白酒、饮料以及其他众多的日用消费品领域也早已遭遇了产能过剩。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在忧虑:产能过剩将影响经济复苏!为此还有人建议“逐步降低‘工业’的行业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借助‘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农业行业化”(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2009年10月10日在中国价值网发表《产能过剩是经济复苏的{zd0}障碍——总量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一文。文中指出:“一直以来,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停下脚步,它呈现巨大的惯性往前冲,从而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并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危机”。董教授列举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被国务院重点“点名”认定为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最为严重的行业。为此董教授认为,应“借世界性金融危机与国内实体经济危机之机,通过企业兼并、行业重组、行业升级,全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彻底转变总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彻底转变思路:逐步降低‘工业’的行业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借助‘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农业行业化。这是我国实施行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
其实,不仅是上述国务院重点“点名”的重工业出现产能过剩,事实上汽车、家电、服装、家具、玩具、白酒、饮料以及其他众多的日用消费品行业也早已遭遇了产能过剩。然而,理性分析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我们将看到,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阻止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还将进一步漫延,因为它已经衍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趋势性经济现象——它是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结果。因此,xx没有必要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因为这个结果里面不光有忧,其实也有喜。
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不仅只是我国众多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众多行业早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众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所以才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才一浪高过一浪空前景象——更多国家和行业过剩的产能,需要寻找新的地理市场予以释放。发达国家的企业因产能过剩而追求跨国生产和营销的实践,又导致了包括我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的越来越多的行业自上世纪90年xx始也出现产能过剩,而以我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的越来越多的行业产能过剩,又在2000年以后加速了全球化的产能过剩。
有两点首先需要提出。一是在产能过剩压力和由此导致的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中的企业加入到跨国营销和跨国生产的阵营中来,这意味着,产能过剩不仅是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的过剩产能一定会在随后的时间里导致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众多行业产能相继(并且是快速地)出现过剩。我国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部分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引起的,而现在我国企业不仅在向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发达国家输出产品,而且在同发达国家的公司一道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
有人可能会站出来反对我的上述论点,因为经济学上的“供给定理”指出: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换言之,市场经济中价格这只“无形的手”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上的这一“公理”显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众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没有回归至供求平衡状态反而供给日趋过剩这样一个事实。
在供求基本平衡的行业市场,可能会出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或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供给或需求的波动造成的。比如,某一年份如果夏季异常炎热或冬季异常寒冷,那么该年份就会使空调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而如果某一年份出现“凉夏”或“暖冬”,则会使空调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在供求基本平衡的行业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行业的赢利水平下降。这也是被经济学所证明了的。
先说开发新产品。除非开发出革命性的新产品(真正的革命性的新产品可以重塑一个行业,但它可能已经不是原先的行业了,比如相对于传统相机的数码相机),一般意义上的细分产品只会导致行业产能趋于过剩。比如,汽车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这并未能缓解汽车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相反,当一种细分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就会给老式产品的销售带来压力,在存在销售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会采取降低销售,而降价销售的结果是行业的赢利水平更趋于下降。于是,企业对新产品的追求更加迫切。
{zh1}说寻求出口。在一国某一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虽然向国外输出产品是企业继续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这个途径一般不会从根本上xx产能过剩现象。理由有三:一是如果存在广泛的跨国输出产品的机会,就一定会有大量的企业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增产计划。二是谋求出口的企业通常不会放弃它们在国内市场已经拥有的份额。第三,即便有企业因为向国外市场输出产品,暂时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压力,随后国内市场的竞争依然会复归于产能过剩状态。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一直都在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但美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不但并没有因之而缓解,反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趋于严峻。又比如我国家电业,2000年以来,各大家电企业都在纷纷拓展国际市场,但产能过剩现象却日趋严重。
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基本平衡的行业市场一般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明显的供过于求的市场阶段。在一个行业出现明显供过于求时,行业的赢利水平必然进一步降低,以至于行业利润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就会出现行业重洗牌,即不能赢利的企业将会以各种方式退出市场或被他人重组,{zh1}只剩下少数几家大企业对市场形成垄断。至此,寡头们可以自主调节供给、主导交易价格,市场供求因而回归到基本平衡状态。在这方面一直被众多学者引述的例证是美国的汽车业由最初的500家生产厂减少到后来的50家公司,再后来又减少至现在的3家。
综上所述,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种阶段的必然现象。产能过剩的一般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企业的能力限制下,在外部机会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当一个行业市场的需求不能消化掉这个行业的供给能力时,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为了将过剩的产能释放,就会竞相牺牲产品的毛利,而产品毛利降低又要求企业增加销量以保证赢利,这反过来必然拉动供给的进一步增加(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于是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即供给越是增加,产品毛利越是走低;毛利越低,企业越是竞相开发新产品和追求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理性分析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我们将看到,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阻止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还将进一步漫延,因为它已经衍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趋势性经济现象——它是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结果。因此,xx没有必要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因为这个结果里面不光有忧,其实也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