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摸清污染源“底细” - www.javago.net的官方博客- JavaEye技术网站
我国9日发布《{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结束。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

  普查污染源592.56万个

  {dy}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08年初展开,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两年多来,全国组织动员57万人,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56万个,其中:工业源157.6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

  据悉,本次普查不仅要掌握各类污染源的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基本信息核算出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在普查工作中,首先了解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做到调查清,登记准;其次是通过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核算,准确得出各类污染源产排污量、排放去向等信息,通过计算机汇总,进而掌握全国、地区、流域、行业各类污染源的排污状况。

  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含农业源1324.09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通过污染源普查,我国已收集了全国592万多家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环境有关的基本数据,建起了全国污染源基本单位台账和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系统。

  垃圾渗滤液首次纳入调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此次普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他表示,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如工业污染结构突出,集中在少数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影响大,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污泥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率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等问题。

  此次普查还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

  水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源

  从普查结果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但有关方面表示,农业源的污染问题,要用发展和引导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因为面源污染而不发展或少发展农业,这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出台扶持和引导政策,加大工作力度,{zd0}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此,我国将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制高效有机农药;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化学需氧量为何差异较大?

  化学需氧量是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昨天公布的公报中,化学需氧量普查数据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差异。为此,环保部负责人解释称,影响因素主要有:统计范围不同,增加了农业源(1324.09万吨);生活源增加了除县级政府驻地镇以外的全部市辖区、县级政府所辖其他镇的居民生活排放量(增加7977万人等生活源排放量216.7万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增加了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的排放量(32.5万吨)。即因统计调查范围扩大,增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73.3万吨。

  此外,调查方法不同、污染物计算系数不同。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符合当前技术条件、行业更全、分类更细的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生活源产排污系数,环境统计是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分区分类、更加细致的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的产排污系数。采取统一、新的、更加全面细致的产排污系数,有利于更准确测算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量。

  而鉴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正在实施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已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乃至重点企业,对各省(区、市)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仍以2005年确定的基数为准。

  据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RB160

  背 景

  普查为“十二五”

  环保规划做基础

  ■目的

  搞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为污染源的管理及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奠定了基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制定“十二五”环保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信息。

  ■经费

  落实经费是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前提。财政部下达2007年普查专项经费7.37亿元,2008年普查专项经费1.09亿元,2009年普查专项经费1119万元。在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被列入本地区的财政预算中,并得到了及时拨付;部分县区尽管财政紧张,但都能以大局为重,想尽办法,积极筹措落实,确保所需。至2009年3月底,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污染源普查经费31.27亿元。

  ■成果

  本次污染源普查基本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和行业、地区、流域的分布,各类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存在问题等情况。初步建立了国家与地方各级各类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和总量核算。梳理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源,将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到环境应急和预警中,提供事故应急措施、报警信息和救援信息。普查建立起的基本单位台账和数据库,使各级环保部门可以直观地查阅,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环保监管工作。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首次摸清污染源“底细” - www.javago.net的官方博客- JavaEye技术网站】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