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xx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xx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xx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xx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xx,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xx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xx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xx配伍关系的问题。所以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现分述如次。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xx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xx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xx效果。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xx配合应用,而以一种xx为主,另一种xx为辅,能提高主xx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xx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xx效果。 3.相畏:即一种xx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xx减轻或xx。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xx,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xx能减轻或xx另一种xx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xx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xx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即两种xx合用,一种xx与另一xx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相反:即两种xx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xx(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1)有些xx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xx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xx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xx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xx,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xx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xx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xx配伍的发展,也是xx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配伍禁忌,指某些xx在复方中禁止或不宜配合运用。早在《本经·序例》的“七情”中就有:“勿用相恶、相反者”的论述,这也是后世配伍禁忌的基本依据。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并各有不同。相恶配伍只是降低xx的某些性能,有些xx通过减低其某些性能可以减轻或xx它的副作用而更有利于病情,则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所以并非{jd1}禁忌。而相反配伍,则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xx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 五代后蜀韩保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后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实源于此。相畏在中药“七情”中的含义,已如前节所述。但自宋代以来,一些医药书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七情”中“相畏”的原义有异。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xx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xx,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温疫论·上卷 妄投破气药论 温疫心下胀满,邪在里也,若纯用青皮、枳实、槟榔诸香燥破气之品,冀其宽胀,此大谬也。不知内壅气闭,原有主客之分,假令根于七情郁怒,肝气上升,饮食过度,胃气填实,本无外来邪毒、客气相干,止不过自身之气壅滞,投木香、砂仁、豆蔻、枳壳之类,上升者即降,气闭者即通,无不见效。今疫毒之气,传于胸胃,以致升降之气不利,因而胀满,实为客邪累及本气,但得客气一除,本气自然升降,胀满立消,若专用破气之剂,但能破正气,毒邪何自而泄?胀满何由而消?治法非用小承气弗愈。既而肠胃燥结,下既不通,中气郁滞,上焦之气不能下降,因而充积,即膜原或有未尽之邪,亦无前进之路,于是表里上中下三焦皆阻,故为痞满燥实之证。得大承气一行,所谓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向所郁于肠胃之邪,由此而下,肠胃既舒,在膜原设有所传不尽之余邪,方能到胃,乘势而下也,譬若河道阻塞,前舟既行,余舟连尾而下矣。至是邪结并去,胀满顿除,皆藉大黄之力。大黄本非破气药,以其润而最降,故能逐邪拔毒,破结导滞,加以枳、朴者,不无佐使云尔。若纯用破气之品,津液愈耗,热结愈固,滞气无门而出,疫毒无路而泄,乃望其宽胸利膈,惑之甚矣。 人染疾病,先用开胃汤服之,喝肉汤以补之,或曰七分养也。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再以猛药治之。则病根渐去,或曰三分治也。如此应手愈之,若不待脏腑调和,医者投以猛药攻补,病家欲求全生乎。然则九死一生矣。”同时指出:“治者,以无情之草石,矫治有情之身。养者,以自然之物,还养自然之身。痼疾,内虚致邪。宜三分治,七分养。是治养不可偏废之。然则,业医不知者众矣,庸医xx也。病家不知者众矣,求死之道也。” 三分治就是xx,七分养就是升提胃气与食疗。xx必须在升提胃气和食疗的基础上,才能把疾病根除。而且每一种疾病,都有该病相应使用的xx。由于xx依赖于升提胃气与食疗,因此xx只是占了三分。而升提胃气与食疗必须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地升提胃气与食疗,必须保住病人的性命,必须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为xx打基础。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升提胃气与食疗占七分。 xx药的含义是什么?其具体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凡能疏通气机,调xx分,以xx气滞证为主要作用的xx,称为xx药。这里所指的气,主要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当某些脏腑的机能失调,因而引起气机不利,气的流行不畅,或发生阻滞,即为气滞。气滞的病变,大多与肝、脾(胃)、肺三脏有关,因肺主气,肝疏气,脾调气。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则常可导致肝气失疏,脾(胃)气失调,肺气壅滞而出现各种气滞证。其它如痰湿、宿食、瘀血等,也可阻滞气机的通畅。xx药大多辛温芳香,性善走散,并分别具有疏肝气,调脾(胃)气,理肺气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