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哪个文学人没有享受到时尚的沐浴?_世锋文化艺术工作室_新浪博客
时尚是文学的核心杀手?
  新华网 ( 2003-04-09 08:48:55 ) 稿件来源: 中国青年报
 

 

文/徐虹

  近几年,中国文学出现时尚化趋向。4月5日至4月7日,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的“文学时尚化批判”高级论坛上,“文学时尚化”这一话题被再次聚焦。

  “文学时尚化”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热衷于讲述城市消费社会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时尚化特征,人物的交往与语言显示出现代的都市浪漫气息,小说的审美趣味趋向中等收入阶层的时尚品位。其文学时尚表征为:文学题材多集中于酒吧、乱性、同居、婚外恋,70年代作家、美女作家、另类作家、身体写作者通常被认为是文学时尚化的主角。

  由《文艺报》与河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此次论坛,缘起于《文艺报》自去年8月至今年初的“文学时尚化批判”大讨论。其间,该报刊发了一大批关于“文学时尚化”的讨论文章,如陈晓明的《文学时尚化:倒退还是补课》、孟繁华的《文学时尚与话语空间》、洪治纲的《时尚化:一个致命的精神陷阱》、张柠的《“现代性”与文学时尚》等,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论坛是该讨论的延伸。曾镇南、孟繁华、马相武、贺绍俊、金元浦、蒋巍等数十位评论家,广州作家张柠、河北作家何玉茹等作家,及河北师范大学数十位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展开了激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孟繁华说,他访问过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接待过来访的欧洲文化学者。一位学者向他尖锐地提问:为什么近年来中国文化审美的需求不断跌落?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他感到文化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孟繁华说,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审美的跌落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情,它是全世界的症结。孟繁华举例说,在日本的地铁里每一个人都在看书,但凑近一看你会发现,他们看的全都是无需深思的漫画书——显然,体会文学深刻意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赋予文学使命的时代已经终结。

  孟繁华说,由于池莉的新作《有了快感你就喊》、虹影的新作《孔雀的叫喊》等作品热销,2003年被学术界称为“文学的喊叫年”。在这种喊叫之中,文学时尚化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现。

  张柠以“两难论”对孟繁华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现在的文化人均处于两难处境中——一方面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时尚,另一方面,却又代表一种批判时尚的社会的声音,对时尚进行口诛笔伐;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生活时尚化的成果,比如房地产与高消费,在绿地、喷泉之间散步,另一方面,却在文学领域里极力维护着文学的审美趋向,否定文学时尚化取向。论坛的点评人、《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在点评时说,这种两难处境是历史性的,文学时尚化具有相当的社会性与复杂性。

  也有学者试图分析“文学时尚化”的社会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电信业扩张、互联网的普及与延伸以及传媒和娱乐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迅速出现一个消费社会,以此为主要内容的写作也应运而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陈晓明,在《文学时尚化:倒退还是补课》一文中指出,“时尚化写作”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大批青年女作家步入文坛而形成气候,其显著标志当推1998年《作家》第7期,该期推出一组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在封面二封面三中配上了这些女作家仪态万方的照片,“她们看上去更像一些商业招贴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在网上点击率{zg}的只有两种新闻,一个是伊拉克战争,一个是张国荣。前者是流血,后者是时尚。可见,时尚已经与时政分庭抗礼。他认为,网络文学、影视、电视文学等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现在所有的文学只有触电才能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最不接受时尚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正是经过“触电”的时尚化操作,才得以家喻户晓的。所以时尚有时候是与大众化连结在一起的。

  对于“文学时尚化”的另类写作,与会者提出尖锐批评。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诗人陈超最为激烈。他说,目前所谓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另类作家,写的都是些爱情的荒芜——仿佛除此之外就不再有信仰的荒芜与人性的荒芜,仿佛穷人的爱情就不配被表达。作品中主人公的忧伤,往往发生在一个豪华的二层楼的阳台上。他们的故事永远在酒吧,美容和名车是必须的道具。他们极力模仿垮掉派的嗥叫、自白,他们尽量使文字变得摇滚。他们强调xx、xx、反潮流和反规则。他们虽一面叫嚣着“我们另类”,另一方面却以情节与语言向暴富的肥佬献媚。其实这比“崔英镑”或者“王美元”的直截了当更加恶俗和具有诱惑力。

  在陈超看来,如上的另类均是伪文化与伪另类。“这都是鸳蝴派的酸科。”他说,“这些伪文化写作散发着中产阶级的狐臭味,却有人管这叫温馨。”他认为的另类是王小波、王朔。顶多是狗子、石康、于坚……不能再低了。在陈超讲述如上观点时,场下近百名大学生都鼓掌以示共鸣。

  陈超还指出,这些另类的时尚化写作已经影响到下一代,一些中学生在作文评奖征文中也以模仿此类写作为时髦。他说:“难道毫不节制地把玩性情,就能成为中学生们的文科尖子?!”

  有传媒人士在《媒体操作中的时尚与文化的冲突与协同》的发言中指出,目前“文学时尚化”、“文学批评时尚化”及“传媒时尚化”已经成为“时尚化”的流水线。时尚化只对市场的表情察言观色。而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的道德追求和文学使命感,都在“时尚化”的腐水下被稀释和淹没。

  论坛上,有学者认为,这种对文学时尚化的批评,对文学本源的呼唤,或者对于文学死亡的焦虑,都来自精英主义立场。也有学者说,中国文化学者成为文学{zh1}的卫道士。他们的理由是:文学的核心在于其具有一些恒定的属性,即美感、道德感、想像力和创造性。时尚,正是文学核心的杀手。

    学什么时候跟时尚弄到了一起?以前我们把文学比做和枪杆子一样的笔杆子,而现在呢?还有人读文学吗?不管是我们的革命还是我们的主义还需要文学的支撑吗?2010年的书展就让我曾大发感慨,纸制图书以后越来越会变成收藏品了,人们因为要收藏而购买、读的可能是电纸书、网络、甚至声像制品,读图时代是人们都喜欢读图才会到来的呀,时尚体现在某些作品中就非要说它不是文学了?正如上文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在网上点击率{zg}的只有两种新闻,一个是伊拉克战争,一个是张国荣。前者是流血,后者是时尚。可见,时尚已经与时政分庭抗礼。他认为,网络文学、影视、电视文学等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现在所有的文学只有触电才能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最不接受时尚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正是经过“触电”的时尚化操作,才得以家喻户晓的。所以时尚有时候是与大众化连结在一起的。

    这还只是几句03年的话,经过了欧洲的经济危机和中国市场的率先回暖,从08年开始,哪个中国人没有享受到时尚的沐浴呢?难道你为了捍卫纯文学的立场就要穿起10几年以前的服装吗?文学的时尚化被定义为另类写作,那什么不是另类,传统吗?文学本来就是衣食无优下的形而上,你想象鲁迅一样去呐喊是否有些苍白?看看那些翻拍过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老片子,演员的从气质到扮相都xx不着调呀?与其盲目复制不如适当引导。文学以前就是容易和小资混在一起的东西,现在小资被换了个时尚的说法,好象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经济学瓶颈一样。

    我们花时间去强调五千年的文明、花时间去批判另类却对传统在时代的演变下无能为力吗?时尚成了文学的杀手,是不是xx也都成了影响人类灵魂的xx品,喜欢文字的人不管是作家也好作者也罢,都是敏感的有点文化的一类人,试问:现当代,哪个文学人没有享受到过时尚的沐浴,不管对不对,好不好,它总是一个趋势与其批判不如颠覆它,君不见,从03年至尽很多文化人图书人自身的变化,看一看今年的书展,那些优秀的名作家们可有不另类的新作?连卖书的方式都时尚起来了,书模不就是书展时尚化的新生职业吗?倒是属上一个郭敬明,在网上晒一晒不怎么强壮的小体格就可以大卖120万册?住上海10万一平米的豪宅?再看一看《孔子》的全媒体出版,到不是说孔子也时尚起来了?看样这个杀手的杀伤力确实挺强的啊?!我到觉得与其吃那个文化老本不如自己去创立个品牌、不管成不成功,好再也只是想去尝试、没有对不起老祖宗啊!你看在医院排队的那个做CT的老太太,她也知道自己做的是西替呀?她也是时尚了,另类了?我到觉得说文化人的“两难”,不如说一边晒太阳一边谈历史,难道文学只是固守着就是同类了?从03年到现在,难道我们一边去批判一边去承袭,不会弄个中国特色的时尚文学出来吧?杀手也好、另类也罢,时尚化趋势了5年也该有定位了吧?看样子,不管怎么着,都这些年了,这文学确实也是得时尚一把了,呵呵!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现当代——哪个文学人没有享受到时尚的沐浴?_世锋文化艺术工作室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