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圈】观察与思考(29-2):听医学专家讲座有感

     

 

    上篇日志说了相信专家的问题,现在说说我对于听医学专家电视讲座的体会。

    老伴由于身体关系,十分爱看电视里的医药卫生保健节目,特别是中医专家教授主讲的讲座,一贯是认真地看、仔细地听、详细地记、深入地想——对照自己的病情做判断。如果某位专家讲得令她十分信服,还要我预约或联系去找人家看病。

    通过陪夫人听专家讲座、买医药书籍、找中医看病,我想到一个问题:怎样听专家讲座?

    我的看法很简单: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对比思考,择要记录。

    ●以听为主。听讲座与学生听我讲课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以听为主,就算用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只是辅助教学,搞得再热闹也难以代替我的这张嘴。总之,听讲座不是看电影,光靠眼睛是远远不行的。

    ●为何强调“听”?因为我看到夫人虽然听得十分认真,可是她感兴趣的是专家开出的xx、食疗的食谱、针灸或自我按揉的穴位、xx的药性等具体内容,而且恨不得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为的是听完了照着做。我觉得这样听讲座效果不是{zh0}。

    听讲座与学生听课的不同点在于,后者所讲的内容要考试,前者所讲的仅供参考,信与不信均可。所以我认为听讲座主要是听思路、听观点、听看法,而不是详细记录!

    医学讲座,如果是介绍医生成功xx的病例,我最关注的是病人的病情、医生望闻问切过程、做出诊断的理由以及诊治思路与效果;如果是传授防病保健知识,我关注的是有关措施以及用来自我诊断、预防和缓解症状的方法要点等。如果能从讲座中领会到专家的思路观点和方法,则对于今后自己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如果因为做记录而影响了听讲,我以为得不偿失。首先是因为很多人做记录的同时不大可能进行思考,于是会忽略了对专家所讲核心意思的领会;其次是因为字幕上的那些信息可以在重播时补记,或者次日在网上找到节目的视频后补记。

    我不主张详细记录还有其他的原因:(1)有不少中老年观众会拿自己身上的症状与专家所讲病例的症状作比较,然后“高度怀疑”自己也患上同样的病。其实这很可能是没病找病,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判断是否有病还是要靠医生。(2)有人喜欢详细记录专家开出的xx,包括记录每味药用了多少克,然后自己照方抓药熬药喝药。须知没有医生指导的用药有风险。(3)有人自作主张地做穴位xx甚至自行针灸,我担心这样会闹出大事来。

    夫人反问我说“不关心具体的xx和穴位,有了病怎么办?”我的意见很简单:“正因为我不关心具体xx方法,所以一旦有病我只需做简单判断,然后去找医生xx。”

    电视里有位专家只介绍某xx中用哪几味药,但不写出药量,我认为这样做很好。

    ●看,记,想。既然是电视节目,当然要看,特别是大屏幕上的字幕要看。但是不一定做详细记录,理由已如上述。此外,电视节目中的字幕停留时间很短,也来不及记录。

    如上所述,我只记录要点(愿意详细记录的下次补记)。如果专家讲的是与人体穴位有关的内容,那就找一套穴位图解,看完电视后对照着在自己身上找。听讲的时候一是看专家指出的穴位的大体位置,二是记下这些穴位的名字,也就够了。

    看节目的同时不必总做“联想”、尤其不要深入地想或推广地想,那样肯定会影响听讲。不过看完之后倒是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专家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或者说他今天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如果觉得他的xx方法很适合自己的病情,是否需要找他去诊治?如果他讲的养生保健方法简便易行,自己可以复习几次,并且逐渐熟悉,照此施行。

    说到找做讲座的专家为自己诊治,我已经体会到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专家架子大,而是有同样想法的人太多了,专家所在医院一下子火了起来,一般人根本排不上队。最近夫人先后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而打算找专家看病,结果是,其中一位可以预约但要到半年或10个月以后,另一位虽不用预约但需要半夜去排队挂号。夫人患的是老年常见慢性病,经过成本(精力、体力、时间等)核算,决定还是买本中医专家写的书,自己做养生保健xx和食疗吧。

郑重声明:资讯 【【唐山圈】观察与思考(29-2):听医学专家讲座有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