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青霉素类过敏反应试剂的研究历程

  

    第1代皮试试剂 

  1941年,PG被用于临床xx,良好的疗效和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使它一直被列为一线xxx。但PG存在的问题是Ⅰ型过敏发生率高(约4%),其中每10万例中可有1~2例为过敏性休克。上世纪50年代,临床采用PG 50 U作皮试,以预报个体敏感状态,阳性率为50%。这是第1代皮试试剂。由于假阳性反应过高(在非选择性人群中约30%),特异性低,于是产生了“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对PG并不敏感的患者,由于皮试曾经呈假阳性,使得医师无法xx青霉素类xx。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深入研究预报PGⅠ型过敏皮试试剂。 

 

  2代皮试试剂 

  上世纪60年代初,瑞士德韦克(de Weck)和美国莱文(Levine) 证实青霉噻(BPO)是引起PGⅠ型过敏的重要抗原抗定簇,由乙内酰胺裂解后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而成。于是研究者合成了一种多价皮试试剂——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PLL)。该试剂对PG即刻过敏者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5%以上。后来,有研究者证实,青霉烯酸盐和PG的其他少量不稳定水解产物,在非常有限的PG敏感患者中可诱导出阳性反应,于是将其命名为次要抗原决定簇混合物(MDM)——主要反映侧链降解产物。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PLL和MDM联合用于皮试,基本上可排除PG的Ⅰ型过敏。上世纪70年代初,PLL和MDM作为第2代PG皮试试剂正式上市。该试剂预报PG的Ⅰ型过敏正确率高达97.6%,解决了PG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上世纪50年代,PV和众多半合成青霉素陆续问世。青霉素类xx使用格局发生变化。至80年代中后期,阿莫西林(AX)在西班牙、美国和法国被广泛使用,乃至滥用。第2代PG皮试试剂的非针对性使用,导致预报结果发生严重扭曲。AX也成为被最频繁报告的、引发青霉素类Ⅰ型过敏的xx。 

 

  3代皮试试剂 

  1990年,笔者在瑞士和布兰克(Blanca) 在西班牙分别从青霉素类Ⅰ型过敏患者的血清中识别出3个抗原决定簇:①侧链;②通过乙内酰胺第7位碳原子结合到蛋白质氨基部分,命名为新抗原决定簇(PLL的一个部分);③噻唑烷环(PLL的另一部分)。其中PG和新抗原决定簇,AX、氨苄青霉素(AMP)和侧链,PV和噻唑烷环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见图)。 

  2005年,西班牙迪亚特(Diater) 宣布第3代皮试试剂上市。该试剂由PLL和MDM(在第2代MDM基础上加入青霉噻唑盐),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再增加独立的、除PG以外的青霉素类xx进行皮试,如AX、AMP和其他青霉素类xx。2003年欧洲Ⅰ型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和xxⅠ型过敏欧洲网络平台推荐的使用剂量见表。 

  MDM成分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对3个抗原决定簇产生sIgE的敏感性。第3代试剂对预报个体对PGⅠ型过敏的正确率仍保持97%~98%;单用AX皮试为63%~65%,加上第3代皮试MDM,阳性率升至70%。约10%的AX敏感患者(MDM和AX呈阴性)可通过既往有1~2次以上明显因果关系过敏史作为诊断依据,其余要依靠口服激发试验。第3代皮试试剂于2005年获WHO认可和支持。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 朱大勋

 

 

 

郑重声明:资讯 【预报青霉素类过敏反应试剂的研究历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