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床吸附器[转]
   ⑴、形式与结构:

    工业上应用最多的吸附设备是固定床吸附器,主要有立式和卧式两种,都是圆柱形容器。图9—6为卧式圆柱形吸附器,两端为球形顶盖,靠近底部焊有横栅条8,其上面放置可拆式铸铁栅条9,栅条上再放金属网(也可用多孔板替代栅条),若吸附剂颗粒细,可在金属网上先堆放粒度较大的砾石再放吸附剂。图9—7为立式吸附器示意图,基本结构与卧式相同。

    ⑵、吸附过程的操作方式:

    a)、间隙过程:欲处理的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器时,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流体是由出口流出,操作时吸附和脱附交替进行。

    b)、连续过程:通常流程中都装有两台以上吸附器,以便切换使用。图9—8为典型的有两个吸附器轮流切换操作流程的示意图。当A器在吸附时原料气由下方通人(通B器的阀门关闭),吸附后的原料气从顶部出口排出。与此同时,吸附器B占处于脱附再生阶段,再生用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至要求的温度,从顶部进入B器(通A器的阀门关闭),再生气进入吸附器的流向与原料气相反,再生气携带从吸附剂上脱附的组分从吸附器底部放出,经冷却器冷凝分离,再生气循环使用。如果所带组分不易冷凝,要采用其它方法使之分离。

    ⑶、优缺点:

    a)、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吸附剂磨损少。

    b)、缺点:

ⅰ)操作麻烦,因是间歇操作,操作过程中两个吸附器需不断地周期性切换;

) 单位吸附剂生产能力低,因备用设备虽然装有吸附剂,但处于非生产状态;

) 固定床吸附剂床层尚存在传热性能较差,床层传热不均匀等缺点。

2、固定床吸附器的操作特性:

    1)、非定态的传质过程

    当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剂颗粒层时,床层中吸附剂的吸附量随着操作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增加,同时床层内各处浓度分布也随时间而变化。

(1)过程说明:

吸附器内床层浓度及流出物浓度在整个吸附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可结合图9—9来说明。

ⅰ)、未吸附区

吸附质浓度为 的流体由吸附器上部加入,自上而下流经高度为 的新鲜吸附剂床层。开始时,最上层新鲜吸附剂与含吸附质浓度较高的流体接触,吸附质迅速地被吸附,浓度降低很快,只要吸附剂床层足够,流体中吸附质浓度可以降为零。经过一段时间dl后,吸附器内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变化情况如图9—9上部(a)图所示。水平线密度大小表示固定床内吸附剂上吸附质的浓度分布,顶端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高,由上而下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逐渐降低,到一定高度 以下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均为零,即仍保持初始状态,称该区为未吸附区。此时出口流体中吸附质组成 近于零。吸附剂上吸附质的组成分布如图9—9(b)中的 线所示。

)、吸附传质区、吸附传质区高度

继续操作至 时,由于吸附剂不断吸附,吸附器上端有一段吸附剂上吸附质的含量已经达到饱和,向下形成一段吸附质含量从大到小的 形分布的区域,如图9—9(b)中从 线所示。这一区域为吸附传质区,其所占床层高度称为吸附传质区高度,此区以下仍是未吸附区。

)、饱和区

在饱和区内,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吸附过程停止;从高度 处开始,两相又处于不平衡状态,吸附质继续被吸附剂吸附,随之吸附质在流体中的浓度逐渐降低,至 处接近于零,此后,过程不再进行,如图9—9(c)中的 线所示。

)、吸附波

吸附传质只在吸附传质区内进行,再继续操作,吸附器上端的饱和区将不断扩大,吸附传质区尤如“波”一样向下移动,故称为吸附波,其移动的速度远低于流体流经床层的速度。到 时,吸附传质区的前端已移至吸附器的出口。

ⅴ)、穿透点与穿透曲线

从吸附器流出的流体中吸附质浓度突然升高到一定的{zg}允许值 说明吸附过程达到所谓的“穿透点”。若再继续通人流体,吸附传质区将逐渐缩小,而出口流体中吸附质的浓度将迅速上升,直至吸附传质区几乎全部消失,吸附剂全部饱和,如图9—9上部(d)图所示,这时出口流体中吸附质浓度接近起始浓度y。。图9—9(a)中流出物浓度曲线上从 段称为“穿透曲线”。实际上吸附操作只能进行到穿透点为止,从过程开始到穿透点所需时间称为穿透时间。

vi)、总吸附量与剩余吸附容量:

9—9(b)中矩形 的面积表示床高为吸附传质区高内的吸附剂的总吸附量,其中阴影面积表示到穿透点时吸附器剩余的吸附容量。图9—9(a)中矩形 的面积表示吸附传质区高的床层内吸附剂的总吸附容量,其中阴影面积表示到穿透点时吸附器剩余的吸附容量。

)、吸附负荷曲线与穿透曲线的关系

吸附负荷曲线与穿透曲线成镜面相似,即从穿透曲线的形状可以推知吸附负荷曲线。对吸附速度高而吸附传质区短的吸附过程,其吸附荷曲线与穿透曲线均陡些。

不仅吸附负荷曲线、穿透曲线、吸附传质区高度和穿透时间互相密切相关,而且都与吸附平衡性质、吸附速率、流体流速、流体浓度以及床高等因素有关。一般穿透点随床高的减小,吸附剂颗粒增大,流体流速增大以及流体中吸附质浓度增大而提前出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剂的床层高度不宜太小。因为床高太小,穿透时间短,吸附操作循环周期短,使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⑶、作用:固定床吸附器的操作特性是设计固定床吸附器的基本依据,通常在设计固定床吸附器时,需要用到通过实验确定的穿透点与穿透曲线,因此实验条件应尽可能与实际操作情况相同。

3、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⑴、固定床吸附器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

    固定床吸附器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给定体系,分离要求和操作条件,计算穿透时间为某一定值(吸附器循环操作周期)时所需床层高度,或一定床高所需的穿透时间。

    对优惠型等温线系统,在吸附过程中吸附传质区的浓度分布(吸附负荷曲线)很快达到一定的形状与高度,随着吸附过程不断进行,吸附传质区不断向前平移,但吸附负荷曲线的形状几乎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应用不同床高的固定床吸附器将得到相同形状的穿透曲线。当操作到达穿透点时,在从床人口到吸附传质区的起始点 处的一段床层中吸附剂全部饱和在吸附传质区(从 )中吸附剂上的吸附质含量从几乎饱和到几乎不含吸附质,其中吸附质的总吸附量可等于床层高为 的床层的饱和吸附量。所以整个床层高 中相当于床高为 的床层饱和,而有 的床高还没有吸附,这段高度称为未用床层高 。对于一定吸附符合曲线, 为一定值。根据小型实验结果进行放大设计的原则是未用床高 不因总床高不同而不同,所以,只要求出未用床高 ,即可进行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即

    ⑵、确定未用床高 有两种方法:

    根据完整的穿透曲线求 。如图9—10所示,当达到穿透点时,相当于吸附传质区前沿到达床的出口。 时相当于吸附传质区移出床层,即床层中的吸附剂已全部饱和。图中阴影面积E对应于到达穿透点时床层中吸附质的总吸附量;阴影面积F对应于穿透点时床层尚能吸附的吸附量,因此到达穿透点时的未用床高为:

               (9—16)

           根据穿透点与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求 。因为到达穿透点时被吸附的吸附质总量为:

             (9—17)

式中 ——流体流量, 惰性流体/s;

        ——穿透时间,s;

        ——流体中吸附质初始组成, 吸附质/ 惰性流体;

        ——与初始吸附剂呈平衡的流体相中的平衡组成, 吸附质/ 惰性流体。

   吸附W 的吸附质相当于有 ,高的吸附剂层已饱和,故

                      (9—18)

式中    ——床层截面积,m2

——吸附剂床层视密度,kg/m3

        ——与流体相初始组成y。呈平衡的吸附剂上吸附质含量,kg吸附质/kg吸附剂;

    ——吸附剂上初始吸附质含量,kg吸附质/kg吸附剂。

   所以床中的未用床高为:

          (9—19)

动态平衡吸附量和静态平衡吸附量:

(ⅰ)、所谓动态平衡吸附量是指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流体通过固定床吸附剂,经过较长时间接触达到稳定的吸附量。它不仅与体系性质、温度和压力有关,还与流动状态和吸附剂颗粒等影响吸附过程的动态因素有关。其值通常小于静态平衡吸附量。如:式(9—19)中的平衡吸附量是指动态平衡吸附量。

(ⅱ)、所谓静态平衡吸附量是指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流体两相经过长时间充分接触,吸附质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



郑重声明:资讯 【固定床吸附器[转]】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