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上的xx混编和分编_网论千秋_新浪博客

谈谈历史上的xx混编和分编

1 概念解释

   xx混编

   xx分编

2 朱毛之争中xx混编与xx分编

  毛主张xx混编之目的

  毛主张xx分编之目的

 

xx混编与xx分编孰对孰非?

 1)一个比喻“xx是个大融炉”,

   融炉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铁的量与融炉的碳的量比较,多了就会出现到底谁炼谁了?

 2)地方xx升级到主力的模式谈混编和分编

    主力团队的标杆作用

 3)从粟谈的“许聂对xx战斗力影响 ”谈起混编

 4)从27军在济南战役后的xx补充看“融炉”现象

 

 4 xx混编的例子与问题:

 1)二次上井冈山后红四军混编后对作战的影响

 2)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团混编后的恶果

 3)陈诚在东北时期主持的国军混编后对作战的影响

 

 5 xx分编的经验与教训:

  1)红四方面军的经验和教训

  2)三野中的主力团、主力师

  3) 四野中的主力团、主力师

 

 

谈谈历史上的xx混编和分编


两只xx汇合后,出了谈不拢各走各道外,还有两条路:一条像历史上的红二方面军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一样不合也不分---两只“刺猬”靠拢取热--并拢走,另一个例子是当年在湖北的李自成和张阎王;{zh1}一条是谈的很拢,合编,变成一家人。


就是这个合编,道道比较多。


怎么个合编法?拿当年的红军的两大{lx}来说,他们就有不同看法。


一个是主张平均一下,把各个xx,上至指挥员,下至战斗员,乃至武器装备,统统充分打散,然后再平分成若干个单位。“人不患贫,患寡富不均”嘛,这个办法就是题目中提到的“混编”。


另一个则是主张不搞平均主义,成立一个总的指挥机关,把来自各个方面的xx按人数装备分别整编成相对独立的连、营、团,然后各个再加入到总的指挥机关下面。在xx中搞“主力团队”和“非主力团队”之分,强调保障“主力”。这个办法就是题目中提到的“分编”。


扯了这么多,目的其实是要分清或者说限定一下“混编”和“分编”的概念而已。



那么,“混编”和“分编”谁对谁非呢?


 

本人喜欢看军事历史,是因为一个核心----管理工作,军事历史谈都是人,谈的都是人们关系的相互处置的经验得失。


xx合编中的“混编”和“分编”论这个题目,其实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公司发生合并或吞并时,应该如何调整下面的几个分公司呢?是搞“混编”呢,还是搞“分编”?

 

主张xx“混编”的,基本上是出于这么几个认识或者看法:

1)大家五湖四海,就不存在山头势力,因此有利于领导对各xx的控制和掌握。

2)有作战经验和没有作战经验的相互搭配,有利于新兵的快速增长。

3)各xx的战斗力拉平,相当于五个指头个个有力,因此对作战部署来说很方便。

而主张“分编”的,则至少出于以下考虑:

1)战斗力是建立在xx是一个有机的肌体,一旦动大手术分拆重组,就很容易破坏原有的有机结构,变成了“四不象”,反而导致主力xx之战斗力的丧失。

2)作战时,需要不同的xx完成不同的任务,主力团队是在关键时候发挥决定作用的,因此特意地把各xx战斗力平均化的,实际没有必要。

3)主力团队的存在,对整体来说是一个“榜样”和“标杆”,可以通过从主力xx抽调得力干部到一般xx去主持工作,促进一般xx通过训练和打仗提高战斗力,以战养战,以战教战,逐步向主力靠拢,形成新的主力xx。

 

那么,“混编”与“分编”究竟谁优谁劣,谁对谁非呢?

关键看xx处于和平时期,还是战斗时期,“混编”的结果难以预料,而且xx必须要有一段磨合期,在和平时期只要xx不造反就行了,很显然,这要求也太低了;而“分编”则不需要磨合期,其缺点是山头主义短期难以避免,其优点是各xx中,人员之间相互熟悉,有利于保持xx的稳定。

过去,大家常说“xx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就从“大熔炉”这个概念说起。如果说新来的士兵是一块块生铁,那么对两个xx合编来说,对一只原来番号的留守人员来说,外来的xx人员就是一堆生铁;对另一只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别说人是相互影响的,就是熔炉生铁也有个热量传导和温度变化的问题。当一块生铁掉进“大熔炉”里十,融化变成好钢大约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加入的生铁太多,超过熔炉所有的热量保证,那结果是融化不了的,甚至会导致熔炉冷却而熄灭。

如果按混编办,只要一开战,就会出现按那一种习惯办的问题,是按原来的主力xx的习惯办呢 ?还是按原来的山上xx的习惯办?

实际上,按哪一种习惯办都不好。若按原来的主力xx的习惯办呢,实际有没有原来主力那样的战斗力,硬度不够,还往硬墙上碰,只能落得“鼻青脸肿”;若原来的山上xx的习惯办,就失去主力xx的意义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分编和混编,是在合编的基础上,针对战斗单位,比如连、营、团的人员结构等而言的。合编的基础是三个统一“指挥统一,番号统一,发言权统一”,否则就谈不上合编。


 

对接纳的叛军,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忠诚度的认定和改造问题,本质上就是总部要拿什么标准去看待和规范对方的问题。比如明末清初,对中土的汉人投降xx,要利用他们打江山,清统治者实行的就是分编,并没有把满兵和汉兵混合在一起组织战斗单位;抗日战争中,日军对汉奸xx,也搞的是分编,并没有把日卒和汉兵混合在一起组织战斗单位。


 

当时,对郝鹏举和高树勋部,给他们的待遇其实是“友军”,给其一个独立番号,并没有把他们溶入中共xx体系中,也就是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合编。因此,和我们在一楼强调的“分编”不是一个概念。至于这两部的叛变的原因和预防办法,可以另外开段说。


 

我们来看张何吴的xx与华东xx的合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合编,指挥统一了,番号统一了,发言权也统一了(都到共产党手上了)。


 

我们再看这三个军的团营连等战斗单位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按一楼所说的那种把人员打散,混合均匀后再划分,分封建制;而是成建制地把原国军团和原华东军团对调,编成新的师,同时抽调得力干部前往原国军的团营连去执行改造任务。


 

因此,可以看出,这恰恰是我们在一楼所说的合编基础上的“分编”,而不是合编基础上的“混编”。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谈谈历史上的xx混编和分编_网论千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