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0-02-04 07:30:34
救援设备需要“救援” ——我国地震救援设备状况采访记 日前,昆明市举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合力营救车内被困人员。刘冉阳 摄 □ 本报记者 杜 吟
前不久,在海地救援的工作中,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而地震救援设备无疑在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救援设备有哪些特殊的性能、质量要求?有没有专门的生产标准?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使用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是如何实现质量管控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保障部装备技师王建平及部分研发、生产企业。 九类设备救援地震 地震救援设备种类很多,但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掘土机、千斤顶、剪切器等。这些专用设备的种类到底有多少? “9大类装备。”王建平介绍, 如侦检设备,就是对灾害现场的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漏电、漏气等进行检测的设备,像氧气气体探测仪等。再如搜索设备,简单地说就是按物理的振动、声音、视频、电磁微波、热成像等性质及生物搜索,对灾害现场的幸存者进行搜索定位的设备。主要包括:声波(振动)、雷达微波生命探测器、搜索机器人和搜救犬等。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电动往复锯、千斤顶、救援担架等,则属于营救设备。 “其实,这9类装备是相互作用,相互联动,缺一不可的。如营救过程中,现场需要照明、通讯、医疗救助、个人防护、救援车辆、后勤保障等设备随时待命。”地震救援设备研究人员顾国山说,而且这些装备都是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建设一支世界{yl}的国际救援队伍”要求,按照装备的性能,优中选优,集成了世界先进、{yl}的救援设备装备而成的。如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主要采用的有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各国性能良好的设备。 三大因素制约发展 据悉,地震救援的一些基本设备我国都能研制、生产,总体来说基本能适应地震救援需要。顾国山说,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不同地区的救援工作需要,为提高设备质量,许多消防、地震救援产品生产厂家积极开展研发,同时和国外多家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上海慧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王成介绍,比如在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产品研制上,开发了具有3~6个耳朵的振动传感器,它能根据各个耳朵听到声音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但在大宗设备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方面,进口国外产品较多,自主产品较少。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地震设备产业在装备制造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王建平坦言,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标准的缺失。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的生产及市场准入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是还没用严格的准入和使用标准。也就是说,没有一套专门的、完善的救援装备检测技术及检测标准。一些生产企业或检测机构在进行产品质量监控时,只好采用其他行业产品生产技术或检测标准。比如上海消防部门一家装备检测机构,对地震救援设备的检测主要依据和采用美国、欧洲的一些标准。 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王建平将其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制约,有些技术还有待提高,如液压设备的密封问题、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等。目前,我国有些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在着手研发搜索仪器和破拆设备,诸如电磁波生命探测仪、小型破拆设备、内燃机动力照明设备等,技术水平和装备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二是救援装备的批量小、价格高,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救援装备主要从抢险和建筑工具发展而来,由于其使用范围窄,使用频率低,因而其生产批量小,价格也高。但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缩短。三是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安全使用从质量抓起 如何规避因为标准缺失有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王建平认为,制定严格的标准是当务之急。 地震救援,设备质量是关键。随着全国各个省级、市级,甚至一些志愿救援队相继建立,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在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装备上开始进行的战略储备工作,使得地震救援装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地震救援设备质量问题可能给使用单位带来安全隐患,成为近年来我国科研生产单位主攻的方向。 国家救援队成立之初,就充分地考虑到这种情况,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救援装备研究室对此问题进行了行业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课题名称为《救援装备检测和校准技术研究》,课题的目标拟建立和制定救援装备检测和校准系统的行业标准,建立救援装备检测、校准实验室,制定地震行业检测标准。目前此项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待国家验收。王建平相信,这项研究一定能提升我国地震救援设备产业发展水平。 “应该说我们一直围绕提高装备的性能质量来做工作,以提高、完善我国的地震救援工作。”王建平说,制定我国的地震救援装备标准,就是使救援装备的安全使用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专家建议,为规避质量风险,使用单位在购置和使用这些设备中,也应该采取了一系列的质量把关措施。如在购置这些装备时,严格按国家采购装备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严格执行《合同法》的各项规定进行采购;按照招标文件和合同,对设备的性能、指标、参数进行严格的测试,对装备进行逐级的验收;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约束条款,使用单位和供应商在合同规定的保质期内对装备进行保修,保质期后收取成本费,对所售设备实行终身保修。《中国质量报》 杜 吟 本文摘自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