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梧桐高尔基路,凤鸣槐香百年老街

    我一直在寻中各样的资料或者信息,冥冥中似有天助。每一个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条老街都有它的传说。我是在偶然的时间,来到了这个空间,祭拜过苏子蘅老先生,我不禁一丝丝心酸。

关于高尔基路凤鸣街三个名人故居申请重点保护建筑的建议

    1.凤鸣街133号韩光旧居

    2.高尔基路189号沈其震旧居

    3.高尔基路191号苏子蘅旧居(李诚旧居,李向阳原型)

    这是“台盟名誉”主席苏子蘅的儿子苏正民先生2004年写的《父母亲在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一节《留在大连工作》:“本来是要北上到哈尔滨向东北局报到的,大家住在联络点“聚兴公司”等待,这时,旅大市领导考虑到父亲的身体不适应哈尔滨的严寒,而旅大市正在筹建大连大学,很需要人,经请示东北局,父亲就留在大连了。

    在大连的住处是一幢两层小楼。那是日本人撤走后留下的,最初整条街没有几家人。西邻是郭沫若的日本妻子郭安娜,郭老的长子郭和夫回国后住在那里;东邻是大连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沈其震,后来到北京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当时是供给制,没有工资,一切由公家管,家用的锅碗瓢盆是从街对面的库房里取来的,都是日本人留下的。后来离开大连时,住的人已经很多了,我们那幢小楼住了4家人。几年前我到大连回去看过,整条街面目一新,但是那一排小楼仍然留着,像是为后人留下一段历史。

    父亲先是参加大连大学筹建工作,后来在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担任大连大学工学院院长兼研究所所长的,恰巧是在张家口时的老领导屈伯川。后来工学院独立出去,成立大连工学院,研究所则是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抗战胜利时, “满铁中试所”(全称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研究人员较好地保全了科研设施,由中苏合办的中国长春铁路公司接收,成为建立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基础。有一批留下的技术人员在研究所工作,就由早年留学日本的父亲负责他们的工作。这些人50年代初陆续回到日本,其中有研究员萩原定司先生,后来担任过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副会长,回国后和我父亲一直保持联系。还有石黑正先生,是父亲的日本东北帝大校友,后来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根据文正文字可以看以了解到,高尔基路185-187号沈其震的故居,高尔基路189-191号是苏子蘅的故居。

    以下是另一段关于苏子蘅在大连故事的记录:“那时大连有70多位台湾人,20多户人,大都是光复后没有回台湾而留下的。原来的同乡会已经解散,同乡们常有来往,却没有自己的团体组织,很需要组织起来。父亲走访了有威望的台湾同乡简仁南、许义松、苏茂寅、蔡行铸、黄清琴、李辰、陈文、周辉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于8月间向中共旅大区党委报告台盟总部的要求和旅大台胞的意见。在区党委的支持下,很快成立了筹备会,推选父亲为主任,简仁南为副主任,还有6位筹备委员。不久,区党委又介绍延安干部沈扶、黎舒林夫妇(台湾人)参加筹备工作,大家非常欢迎,推选他们分别任筹备会副主任和筹备委员。在筹备期间,组织了一些活动,如“台湾问题座谈会”、春节联欢会、“二·二八”纪念会,还组织了经常性的时事政治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台盟旅大特别支部于1950年4月正式成立,选举简仁南为主任委员,沈扶和我父亲任副主任委员。

    父亲在大连生病住院时,母亲已经到北京去工作,只有我一个10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同乡们很不放心,简仁南伯伯和夫人卢淑贤伯母让我住到他们家,像父母亲一样对我关怀备至,简家的哥哥姐姐也都对我很好。后来,我于1951年到北京母亲这里上学,组织上照顾父亲,于1952年10月告别了大连,调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

 

    以下和是关于台盟中央名誉主席苏子蘅的履历:

苏子蘅 1905年10月1日生于台湾彰化市。

1919年赴日本求学,

1927年考入仙台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

1928年1月,由中共旅日总支部仙台支部书记庞大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被迫中断学业回台湾治病。

1935年再次赴日留学,193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台湾。

1941年应北京大学理工学院之聘,任化学系副教授。

1945年到张家口,在晋察冀xx工业部化学研究所任主任兼研究员。

1949年参加大连大学筹建工作,建校后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195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数理化组组长。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5年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作为台湾省代表团成员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1949年参加台盟,1949年9月受台盟总部委托组建台盟旅大特别支部,任筹备会主任,1950年4月旅大特别支部成立后任副主任委员。

1979年任台盟第二届总部理事会副主席。1983年任台盟第三届总部理事会主席。

台盟第四、五届台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956年2月为全国政协第二届三次会议台盟列席代表,后历任北京市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逝世。

 

    以下是关于沈其震的简介:

    沈其震(1906—1993),湖南省长沙市人,沈荩侄孙,中共党员,大连大学医学院、大连医学院首任院长,生理学教授。沈其震对大连大学医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天津开诊所,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1941年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历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1947年,向党中央建议在大连创办大学,1948年大连大学成立,被任命为大连大学医学院院长;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大连医学院独立,沈其震继任院长。他在任期间,聘请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奉调北京工作,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当选{dy}、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央军委卫生部{dy}副部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著有《发热论》、《我国历代本草概论》等。

 

    以下是大连医科大学的介绍:

    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5月4日,当时称关东医学院,是我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未来国家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dy}所正规医科高校。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等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成立大连医学院,从此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50年代学校云集了一批老一代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如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沈其震、魏曦、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等,大连医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学风和高质量的毕业生享誉全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专门人才。1969年,学校奉命南迁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大连医科大学原址重建。

 

    以下是一位记者以前的采访:

    在遵义医学院校庆60年之际,编者有幸采访了大医、遵医的几位老校友。据老校友告诉回忆:“其实,我们的校庆日应该是5月4日,今年之所以安排在9月30日,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在5月还没完成,所以干脆就将60周年校庆与国庆紧邻放在一起庆祝了。” 

    而更多地想知道沈其震教授,就必须了解遵义医学院的历史。遵义医学院是贵州省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医学院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dy}所本科医学院校。

    谈起我们的校史,一位老教授兴致勃勃地谈看了“在辽沈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决定要在东北建两所我们自己的党办大学,以培养全国解放后进行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人才,后来就有了哈尔滨大学和大连大学,大连大学包括三部分:工学院、医学院和俄语专修科。关东医学院就是在那个时候并入到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的。”

    老教授回忆道,当时,上至中共中央、下至旅大地方,都十分重视成立大连大学,根据上级指示,中共旅大地委在1948年10月底成立了大连大学党委及大连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关东公署副主席乔传珏兼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分几次会议讨论建校初期的各大问题。   1949年3月,大连大学正式成立。当年的《旅大人民日报》还为此专门发表社论,声称:“大连大学的创立是旅大人民难忘的大事,标志着旅大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的迅猛前进,象征着旅大地区学术发展的开始。”

    随后不久,工学院、医学院和俄语专修科逐渐发展壮大,都各自具有一定规模,在1950年7月,大连大学所属的学院和专科各自独立,并分别成立了大连工学院、大连医学院及大连俄文专科学校。在座的几位老人神秘地笑:“大连医学院当年可算是所名校,名气甚至超过了北大、上海医科大学。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大连医科大学里70岁以上的老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我们当年都是冲着党办大学来的。”当年,大连由于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多年的殖民统治,大部分中国青少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大连当时少有的高级中学里就读的也大都是日本人的子女,所以1950年大连医学院刚独立时,招收一定数量并符合质量的高中毕业生较为困难,因此便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生。    

      一位教授告诉编者,大连医学院并入大连大学时,它的师资力量曾一度匮乏,后来国内外的不少爱国专家学者纷纷回国来到大连医学院任教,这里面多亏了沈其震院长。老教授很有感情地说:“沈其震院长相当了不起,他当年是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dy}副部长,留学日本的博士。大连大学筹备期间,他正在香港执行任务,中央当时电报通知他到大连大学工作,并请他设法聘请知名学者来任教。沈其震便在香港雪厂街建立了联络站,秘密联系上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批进步学者,还通过各种关系聘请到了身在国外的一些知名爱国专家。那些身在国外的专家们来到大连也并不容易,很多人都是没有任何准备突然就上船了,到香港后,又设法分乘外国船只从朝鲜、丹东绕道才来到大连。在沈其震努力下,他还为大连医学院建立了在当时来说相当齐全的图书馆,有各种语言的教辅书籍,还有各种教学仪器,让大连医学院在当时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具有相当规模,大连大学正式成立后,沈其震便成为我们医学院{dy}任院长。”     

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院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wy}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

 

    附凤鸣街133号资料,据《大连地名史话》记载这里是老市长韩光故居。这本书是有怀忠民主编,出版于2006年。

    以下是韩光资料

    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中专文化。

  1929年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第五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加入青年反帝大同盟。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

  1931年兼任共青团北满特委书记。同年4月转为党员。

  1933年起任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同时在东北抗日联军{dy}军、第三军做政治工作,曾代理{dy}军政治部主任。

  1935年底去苏联,入学习。

  1938年回国,在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办事处工作,公开身份是盛世才督办公署上校副官。后任新疆反帝会科长、副县长等职。

  1939年底到延安,

  1940年起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党派科科长。

  1942年初起主持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工作。

  1945年冬赴东北,先后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旅大地委书记、{dy}副书记,关东公署主席,东北人民政府委员。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旅大市市长,中共旅大区党委、旅大市委{dy}副书记。

  1953年至1954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54年07月至1956年05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黑龙江省省长。

  1956年至1958年任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委员(1957年起)。

  1958年11月至1967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58年12月起)。

  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5年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5年10月至1977年09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8年12月至1982年0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1980年03月至1980年12月任国家建设委员会{dy}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

  1980年12月至1982年05月任国家建委主任、党组书记。

  1982年09月至1985年0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当时设有{dy}书记)。

  1985年0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常务书记(当时设有{dy}书记)。

  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增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2008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韩光轶事

     韩光青年时期曾有许多化名。但见于他自己撰写的《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的有“小孟”、“寒光”。小孟是他早年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时用的化名。

 

    韩光在苏联学习时,就非常景仰xxx。{yt},他到中央党报委员会联系工作。当他从xxx窑洞前路过时,他看见xxx在门口抽烟,门前摆着椅凳,好像在等人开会。他怕打搅xxx的思路,便想从旁边快步走过去。不料,xxx发现了他,和蔼地向他招手,并问道:“青年同志,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工作啊?” 韩光赶快作答。xxx又问“是韩信的韩吗?”当他回答是寒冷的寒时,xxx若有所思,马上念起一句古诗:“寒光照铁衣。” 
     多年后,韩光还记得这次见面。尽管后来他多次被xxx召见,但他对这一次印象最深。在延安的日子,他改名韩光。  

     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后,十万大军进东北。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水路。其中山东xx就是从海上去的。从山东经海上去的xx在庄河登陆,不料由于风力影响,许多小木舢板子,被吹到了大连。此刻,大连已被苏联红军接管。苏联红军进驻东北、驻军旅大,是根据当时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进行的。条约规定:在旅大,只驻苏军。大连市是“自由市”,港是“自由港”,但除苏军外,哪国也不能驻军。八路军,当然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进去。当时山东八路军xx要在庄河登陆,但尚无军舰,只有靠木舢板、小帆船运输。风浪稍大,运兵的小木船就常常被吹到大连港。而苏军大连当局,难以辨清进港的xx是国民党的,是共产党的,还是海盗。于是他们一律先缴械,经审查后才放行。为此,东北局感到有必要派人去协调,彭真让伍修权找人,伍修权说:“人就在你面前,韩光在苏联学习过,他去最合适。”于是,韩光便被派到大连当了一次“特使”。  
    在大连大和旅馆,韩光见到苏军格茨罗夫中将。这位中将对中共十分友好。当韩光讲清来意后,他马上指示副官妥办,凡是中共方面的人,都放行;但要受条约限制,白天不能放,晚上连人带枪一齐送走。见事情如愿,韩光便准备打道回府,不料这位中将发话了:“你的事完了,我还有事呢!” 

     这位中将把韩光引到阳台上,指着一栋大楼说:“国民党已经设了党部。你们中共还要不要大连啊?”韩光说,我们当然要啊。于是,经过双方商量,苏方要求中共派市委书记、公安局长、副市长、秘书长、教育局长、民政局长赶快来大连。还说,你们市委还要办个报纸,必须来个主笔。
     谈罢,这位中将派飞机送韩光回沈阳。韩光连夜向彭真作了汇报,彭真当即就说:“你就去当书记。”他指示伍修权说:“你找萧华,把山东来的干部先挑一批给韩光。”几天后,韩光带着一干人马去大连上任。从此之后,大连便成了东北、华北地区解放战争的后方基地。  
  韩光也没想到在大连一干就是8年,先后担任大连市委书记、旅大地委书记、公署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旅大市市长、市委{dy}副书记等职。  
     韩光在大连的8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段是战时4年,一段是建设时期4年。战时4年,主要是领导对敌斗争,创建战略后方。当时,大连市委和政府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安顿人民生活,建立军事工业和筹措战争急需的物资。在这4年里,大连人民不知为前方送去了多少弹药、军需物资、药品等。同时,还给前方送去大量兵员和干部。  战后的4年工作,韩光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上。如今,许多人把大连比作“北方的香港”,这其中自然离不开解放初期韩光等市委领导们打下的基础。 

 

    苏子蘅旧居(高尔基路189号)的保护,对我国国家统一,两岸和平,以及大连与台湾的友好交流意义深远,有助于大连文化,特别是大连近代历史的研究。

 

    沈其震旧居(高尔基路191号)的保护,对于“新四军”历史,特别是大连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文化,我国现代医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韩光旧居(凤鸣街133号)的保护,对于大连历史意义深远,那是大连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支持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象征。

 

 

 

                                             大连文物鉴赏研究会古建筑分会

                                             大连城市记忆拍摄队

                                              2010年2月2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和风梧桐高尔基路,凤鸣槐香百年老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