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化学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系列1_rdfzsang_新浪博客

策略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xx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xx的关键。
例题2 :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A.空气         B.石蜡        C.氨水        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xx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题3 :下列各组分子中, 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CO2   H2S  B.C2H4  CH4       C.Cl2    C2H4      D.NH3 HCl
方法:从极性键、非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两方面对选项进行排除分析。
捷径:解题时,可从极性键、非极性键或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任选其一,先对选项进行分析,再采用排除法获得B答案。
总结:当在同一xx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时,采用排除可迅速获得结果。
例题4 :将40mL 1.5mo1• L-1 的CuSO4 溶液与30mL 3 mo1•L-1 的NaOH溶液混合,生成浅蓝色沉淀,假如溶液中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可忽略,则生成沉淀的组成可表示为                                   )
    A.Cu(OH)2                         B.CuSO4•Cu(OH)2
    C.CuSO4•2Cu(OH)2                 D.CuSO4•3Cu(OH)2
方法:从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及电荷守恒进行分析。
捷径:混合前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为0.06mol,SO42-为0.06mol,Na+的物质的量为0.09mol,OH-的物质的量为0.09mol。混合后因溶液中c(Cu2+)或c (OH—)都已变得很小,故沉淀中有Cu2+ 0.06mol,OH- 0.09mol,考虑到Na+不可能在沉淀中出现,根据电荷守恒,沉淀中还将有SO42- 0.015mol。因此沉淀中Cu2+、SO42-、OH-三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6,得答案为D。
总结:在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守恒关系。

例题5 :碘跟氧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碘酸碘,在该化合物中,碘元素呈+3和+5两种价态,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I2O3        B.I2O4        C.I4O7       D.I4O9
方法:采用迁移类比法,从氯酸钾迁移到碘酸碘,再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
捷径:因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氯酸根离子为ClO3- ,迁移知,碘酸根离子为IO3- ,碘的化合价为+5价,又另一种碘元素呈+3价态,故碘酸碘的化学式为I(IO3)3,其氧化物的形式为I4O9,故选D。
总结:在应用迁移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化合价的变化,如Fe3O4可写成FeO•Fe2O3,而Pb3O4只能写成2PbO•PbO2 。
例题6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o(NH3)x Cly (x,y均为正整数)。为确定x和y的值, 取两份质量均为0.2140克的该化合物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试样溶于水,在硝酸存在的条件下用AgNO3溶液进行滴定(生成AgCl沉淀), 共消耗24.0mL0.100 mol/L的AgNO3溶液。
在另一份试样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 用足量盐酸吸收逸出的NH3,吸收NH3共消耗24.0mL0.200 mol/LHCl溶液。
试通过计算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题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0  N 14.0  Cl 35.5  Co 58.9 )
方法:根据反应过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别求出Co离子、NH3分子和Cl-三者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而获解。
捷径:设n表示物质的量, m表示质量。根据题中反应得:
n(NH3)=0.200 mol/L×24.0×10-3 L = 4.80×10-3mol
m(NH3)=4.80×10-3 mol×17.0g /mol =8.16×10-2g
n(Cl-)=0.100 mol/L×24.0×10-3 L =2.40×10-3mol
m(Cl-)=2.40×10-3 mol×35.5 g / mol =8.52×10-2g
m(钴离子)=0.2140g-8.16×10-2g-8.52×10-2 g = 4.72×10-2g


n(钴离子) : n(NH3) : n(Cl-) = 1:6:3
以此,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o(NH3)6Cl3 
总结:在确定物质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求解,也可以通过化合价获得结果。

金钥匙:
例题1 :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既溶于自身的结晶水中,同时又吸收热量,它们在塑料袋中经日晒能熔化,在日落后又可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可以调节室温,称为潜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水合物的有关数据如下:


      Na2S2O3•5H2O   CaCl2•6H2O   Na2SO4•10H2O   Na2HPO4•12H2O  
熔点℃ 40~50          29.92       32.38           35.1
熔化热 49.7kJ/相对分子质量g 37.3kJ/相对分子质量g 77.0kJ/相对分子质量g 100.1kJ/相对分子质量g
(1)上述几种盐中,最适合作潜热材料的是                、              
(2)实际应用时最常用的(根据来源和成本考虑)应该是                
方法:考虑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不是从熔化热数值上来比较分析,而应从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数值及熔点去思考。
捷径: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晶体必须是易熔化且单位质量的晶体吸收热量的效率高。三种物质单位质量的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分别为:
Na2S2O3•5H2O = 49.7kJ/248g = 0.2kJ/g
CaCl2•6H2O = 37.3kJ/219g = 0.17kJ/g
Na2SO4•10H2O = 77.0kJ/322g = 0.24kJ/g
Na2HPO4•12H2O = 100.1kJ/357g = 0.28kJ/g
再结合各晶体的熔点可知最适宜作潜热材料的是Na2SO4•10H2O和Na2HPO4•12H2O。在实际中应用的潜热材料应是廉价的且容易获得的晶体,故为Na2SO4•10H2O。
总结:这是一道信息迁移题,一般在分析解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接受新信息后,将新信息与已有的旧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进一步从这种新形式的网络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块,迁移到题设的情境中去,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例题2:维生素C(简称Vc,化学式为C6H8O6)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其水溶性呈酸性,人体缺乏Vc易得坏血症,故Vc又称抗坏血酸。V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中都富含Vc,如新鲜橙汁中Vc的含量在500mg/L左右。已知Vc与I2能发生如下反应:C6H8O6+I2=C6H6O6+2HI,I2遇淀粉变蓝。
请回答以下问题:
(1)Vc与I2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哪种物质?
(2)若上述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C6H8O6和C6H6O6均为难电离的有机物分子,HI的水溶液是强酸溶液)
(3)上述反应能否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  
方法:此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关键是寻找与题目相关的有用信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知识解决问题。
捷径:(1)从反应C6H8O6+I2=C6H6O6+2HI可知碘元素的化合价由0 → —1,化合价降低,则I2被还原,应为氧化剂,该反应属氧化还原反应。
(2)根据题意其离子方程式为C6H8O6+I2=C6H6O6+2H++2I—。 
(3)题给信息告诉我们,V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如果Vc已被氧化,就不会与I2发生上述反应。加入的I2未被还原,能与淀粉反应变蓝。所以能用于检验Vc是否变质。
总结:该题中,虽然C6H8O6和C6H6O6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并未给出,但不能认为缺少判断条件,因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同一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的降低,必然有化合价的升高。解题时要善于把握有用信息,并纳入已有的知识信息网络中,以便不被杂乱无章的无用信息所左右。
例题3 :向BaCl2溶液中滴入某未知浓度的H2SO4溶液至反应恰好xx,结果发现:反应前(指未加入H2SO4溶液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则加入H2SO4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  (   
A.98%          B.75%           C.42%          D.25%
方法:由反应式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可知,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说明加入的H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的BaSO4沉淀的质量相等。以此可根据质量恒等列式计算。
捷径:假设生成1 mol BaSO4,则m (H2SO4)溶液 = m (BaSO4) = 233 g 。
H2SO4 % =               ╳ {bfb} ≈ 42% 。

总结:“反应前溶液的质量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恰好相等”是此题的关键点。
例题4 :在空气中将氢氧化锌和锌粉的混合物灼烧至恒重,若所得物质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锌和锌粉的百分含量。  
方法:题目未给出任何数据,乍看似乎很难入手。但也不难发现,锌在空气中灼烧后得ZnO,而使其质量增加;Zn(OH)2在空气中灼烧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也是ZnO,同时失去水而使其质量减少。这里Zn变成ZnO增加的量与Zn(OH)2变成ZnO减少的量相等。因此,利用两个差值关系式建立等式,即可求出两种成分的百分含量。
捷径:设原混合物中Zn粉的物质的量为x mol, Zn(OH)2的物质的量为 y mol 。
2Zn  O2         2ZnO  增值   Zn(OH)2        ZnO    H2O  减少值
2 mol   32g           32g     1mol                   18g    18g
x mol                32x/2 g        ymol                     18y g
根据题意得:32x/2 = 18y,16x = 18y,X / y = 9 / 8

∴    Zn % =             × {bfb} = 42.48%

Zn(OH)2 % = 1 — 42.48 % = 57.2 %
总结:此题不仅可以用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守恒法,即Zn元素守恒求解。同样可设原混合物中Zn为xmol,Zn(OH)2为ymol,根据质量守恒和Zn元素守恒得:65x + 99y = 81( x + y ),同样解得X / y = 9 / 8。
例题5 :Fe3O4可写成FeO•Fe2O3,若看成一种盐时,又可写成Fe(FeO2)2,根据化合价和这种书写方法,若将Pb3O4用上述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化学式可写成       ,看成盐可写成          
方法:从化合价去分析而获得结果。
捷径:Pb与Fe在氧化物中的价态并不相同,Fe分别呈+2、+3价,而Pb则分别为+2、+4价,故氧化物形式为2PbO•PbO2,盐的形式为Pb2(PbO4)。
总结:部分考生将化学式分别写成PbO•Pb2O3、Pb(PbO2)2 。出现错解的原因是未考虑化合价的不同,生搬硬套题中规律所致。
例题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氮原子的质量就是氮的相对原子质量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10—23g
C.氧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方法:根据基本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质量的单位为kg或g等,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不写出),一个氮原子的质量约为2.33×10—23g,而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故A不正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可以根据碳原子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出:12g•mol—1/6.02×1023mol—1=1.99×10—23g, B项正确;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其摩尔质量为32g• mol—1或0.032kg•mol—1,因此只有在摩尔质量的单位用g•mol—1时,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才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故C项不正确;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g• mol—1,D项不正确。以此得正确答案为B。
总结:此类xx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在解题时要多方分析,谨慎审题。
例题7 :(1) “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上述两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还是两种说法都正确,两种说法都不正确?简述其理由。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上面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为什么?
(3)“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化合物都属于两性化合物”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并做简要分析。
方法:此题为一氧化物部分的概念题,既要考虑普遍规律,又要考虑特殊情况。
捷径:(1)“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Mn2O7、Cr2O3等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却不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的说法同样不正确,H2O、NO、H2O2等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却不是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正确,“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它们都是金属氧化物,却不是碱性氧化物。
3.不正确,弱酸的酸式盐如NaHS,可与酸反应生成H2S,与碱反应生成Na2S,但不是两性化合物;又如弱酸弱碱盐(NH4)2CO3,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又可与氢氧化钠共热产生氨气,但(NH4)2CO3并不是两性化合物。只有Al2O3、Al(OH)3、等化合物才是两性化合物。
总结:在解答此类xx时,要注意不能将一般规律无限推广。

聚宝盆:
知识定律的合理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的学生在解题时,未及认真仔细分析题意,未及透彻理解题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未及认识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错误地选用某些知识或化学定律便着手解答,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是解题的依据,对基本概念和定律一知半解而出错在解题中占比例较多。常见的表现有: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相近概念辨别不清,抓不准化学问题和化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从而造成知识性错误。
形式地记忆公式、定律,忽视其成立的条件;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的结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公式、规律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不问青红皂白,生硬地加以套用,以此也往往造成知识性错误。

热身赛:
1.在测定液态 BrF3 导电时发现,20℃时导电性很强,说明该化合物在液态时发生了电离,存在阴、阳离子。其它众多实验证实,存在一系列有明显离子化合物倾向的盐类,如 KBrF4 、(BrF2)2SnF6、ClF3•BrF3 等。由此推断液态 BrF3 电离时的阴、阳离子是                                                             (   )
A.Br3+ 和Fˉ B.Br2Fˉ 和Fˉ   C.BrF2+ 和 BrF4ˉ   D.BrF32ˉ 和 BrF2+
2.在反应FeS2 + CuSO4 + H2O → Cu2S + FeSO4 + H2SO4 ( 未配平 ) 中,当有7mol电子发生转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被氧化的硫原子与被还原的硫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7:3
B. 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7:3
C.产物中FeSO4的物质的量为   mol
D. 产物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4mol
3. X和Y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反应通过下列步骤进行:X+Y=Z,Y+Z=W+X+V,由此做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X是催化剂;                 B.Z是催化剂;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W+V;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Y+Z=W+V。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B.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D.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则此物质中必定存在阴离子
   5.某元素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它同价态的溴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在这两种化合物中的价态是                                    (  )
    A.        B.         C.        D. 
6.用下列方法制取O2:KClO3(MnO2)受热分解,Na2O2加水,H2O2中加MnO2,KMnO4受热分解。 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上述各物质(依编号顺序)的电子转移数目之比是 (  )
A. 3∶2∶2∶4      B. 1∶1∶1∶1      C. 2∶1∶1∶2          D. 1∶2∶1∶2
7.据xx刊物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请回答:
  (1)H3和H2是:                    
  A.氢的同位素    B.氢的同素异形体   C.同系物     D.同分异构体
  (2)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对上述认识正确的是:
  甲认为上述发现{jd1}不可能,因为H3的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理论
  乙认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氢单质,因为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必然会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丙认为如果上述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
丁认为H3分子实质上是H2分子与H+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产物,应写成H3+ 
8.有四种化合物 W(通常状况下是气体)、X(通常状况下是液体)、Y和Z(通常状况下是固体),都是由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中的元素组成。已知:
   ①A.B、C、D、E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与D同主族,C与E同主族,B与C同周期。
   ②W由A和B组成,且W的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 :B =1:1;X由A和c组成,且X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C =1:1;Y由C和D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测得Y固体中原子个数比C:D = 1:1;Z由D和E组成,属离子化合物,且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由此可推知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W:        X:               Y:               Z:             
9.称取m g Na2CO3,正好与20 mL HCl全部反应生成CO2、H2O和NaCl
 (1)这种HC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2)若上述m g Na2CO3中混有K2CO3,那么这种HCl的实际浓度比(1)中的值要(大或小)   
10.化合物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生成化合物G和H2。化合物G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1,G分子中硼元素(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7.4%。由此推断:
(1)化合物G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消耗1 mol氨,可生成2 mol氢气,组成化合物E的元素是______和______。
(3)1mol E和2 mol氨恰好xx反应,化合物E的化学式为______。
11.有如下叙述:(1)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2)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均属于同一种元素,(3)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4)原子是在物质变化中的最小微粒,(5)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纯净物,(6)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装置,(7)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12.沥青铀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U3O8。历史上,柏齐里乌斯把U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120,门捷列夫建议改为240,阿姆斯特朗又认为是180。现已证明门氏正确,请推测柏氏与阿氏给沥青铀矿写的化学式。
13. 过氧化氢(H2O2)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可作外科消毒剂。
    (1)H2O2的电子式为_____。
    (2)将双氧水加入经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消褪了,此时双氧水表现出____性。
    (3)久置的油画,白色部位(PbSO4)常会变黑(PbS),用双氧水揩擦后又恢复原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4.将纯净的H2通过灼热的固体CrCl3时,能发生还原反应,测知HCl是{wy}的气体产物,而CrCl2、CrCl、Cr等可能的还原产物均为不挥发固体。若反应器中含有0.3170 g无水CrCl3,当向容器中通入0.1218 molH2,使温度升至327℃时发生还原反应,待反应完毕后容器中气体(H2和HCl)的总物质的量是0.1238 mol。则CrCl3的还原产物是_____。
15.有一种含氧酸Hn+1RO2n,其分子量为M,则R的原子量为____,该酸中R的化合价是____,这种酸被碱中和能生成_____种盐,其中____种是酸式盐,在R的气态氢化物中R的化合价为_____。
16.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或结合)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酸碱反应就是质子的转移(即传递)过程。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微粒:HS-、CO32-、HPO42-、NH4+、H2S、HF、H2O其中即可作为酸又可作为碱的是____。

大检阅:
1. C 2.A 3.AC 4.B 5.D 6.C
7.(1)B;(2)C
8. W:C2H2     X:H2O2        Y:Na2O2        Z:Na2S
9.(1)   m mol/L , (2)偏小;(3)偏小
10. (1)B3N3H6(2)B、H(3)B2H6
11.(6)(7)
12.U3O4、UO2
13.
14.CrCl
15.M-33n-1    3n-1    n+1      -(9-3n)
16. HS-、HPO42-、H2O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高考化学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系列1_rdfzsang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