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验单(下)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 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14~20 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10~13 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 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xx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 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男:3.9~5.0 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

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男:7.16 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血液电解质和无机物检测
钠 (Na) 正常情况:135~145mmol/L
增加: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CTH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心衰,肾衰,肝硬变,严重失水,钠摄入过多而肾功能不全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尿崩症伴口渴中枢受损,糖尿病,稀释性低钠血症,失钠性失水等。

钾 (K) 正常情况:新生儿3.7~5.9mmol/L 婴儿4.1~5.3mmol/L 儿童3.4~4.7mmol/L 成人4.1~5.6mmol/L
增加:少尿、无尿时,摄入过多含钾食物、饮料或xx而伴有少尿、无尿时,组织缺氧,阿狄森氏病,溶血,组织创伤、坏死,大面积xx,大量内出血等。
减少:严重呕吐、腹泻,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多尿期,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性软病(棉酚中毒),慢性消耗性疾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血钾型),应用xx剂、脱水剂或胰岛素等。
钙 (Ca) 正常情况:婴儿 2.5~3.0mmol/L 成年 2.1~2.55mmol/L.
增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腺瘤、腺癌、第三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骨性病变,骨肿瘤,尿毒症,阿狄森病,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非溶骨性恶性肿瘤,特发性高钙血症等。
离子钙 正常情况:脐血 1.30~1.46mmol/L 全血 新生儿 1.08~1.18mmol/L;成人 1.12~1.23mmol/L ;>60岁 1.13~1.30mmol/L
增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腺瘤、腺癌、第三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骨性病变,骨肿瘤,尿毒症,阿狄森病,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非溶骨性恶性肿瘤,特发性高钙血症等。
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D缺乏,婴儿手足搐搦症,肾衰,脂痢,急性胰腺炎,阻塞性黄疸,长期禁食,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等。
镁 (Mg) 正常情况:0.7~1.1mmol/L
增加:糖尿病酸中毒未xx时,急慢性肾炎尿毒症期,甲减,甲旁减,阿钬森病,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重症失水等。
减少:晚期肝硬变,低蛋白血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甲旁亢,甲亢,急性胰腺炎,慢性肾衰,长期禁食,吸收不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xx后,急性乙醇中毒,草酸中毒,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xx等。

锌 (Zn) 正常情况:8.4~23.0μmol/L
增加:甲亢,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精神分裂症等。
减少:严重xx,高热,肾功能不全,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铜 (Cu) 正常情况:新生儿1.9~10.5μmol/L 3~10岁4.2~24.0μmol/L 成人 男11.0~22.0μmol/L 女12.6~24.3μmol/L
增加:白血病,嗜铬细胞瘤,胆汁性肝硬变,伤寒,淋巴瘤,再障,甲亢,SLE,急性风湿热,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创伤,某些恶性肿瘤等。
减少: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xx,部分缺铁性贫血等。

铁 (Fe) 正常情况:儿童9.0~32.2μmol/L 成人 男10.7~26.9μmol/L 女9.0~23.3μmol/L 老年人7.2~14.3μmol/L
增加:溶血,反复输血,再障,肝损伤,肝硬变,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减少: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感染,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恶性肿瘤等。

总铁结合力 正常情况:婴儿17.9~71.6μmol/L 成人44.8~71.6μmol/L
增加:低色素性贫血,急性肝炎,妊娠后期,应用口服避孕药等。
减少:非缺铁性贫血,慢性感染,血色病,肝硬变,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铁饱和度 正常情况:0.20~0.55
增加:血色病,摄入铁过多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

氯化物 (Cl) 正常情况:以氯计 96~108mmol/L
增加:氯化物摄入过多,肾衰少尿期,换气过度,碱中毒,尿路阻塞等。
减少:稀释性低钠血症,长期应用xx剂、脱水剂,重症糖尿病,剧烈呕吐或腹泻,肾衰多尿期等。

磷 (Pi) 正常情况:儿童1.45~2.10mmol/L 成人0.97~1.45mmol/L >60岁 男0.74~1.20mmol/L 女0.90~1.32mmol/L
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xx前,乳酸性酸中毒,肾衰,甲旁减,骨折愈合期,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等。
减少:维生素D缺乏,高胰岛素血症,儿童侏儒症,脂痢,甲旁亢,输入大量葡萄糖后等。

铅 (Pb) 正常情况:儿童<1.45μmol/L 成人<1.93μmol/L 中毒≤4.80μmol/L
增加:铅中毒。 铅中毒的诊断可借助尿铅排量,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尿中粪卜琳,尿δ-氨基-γ-酮戊酸等确定。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一)脑脊液常规

【参考值】

1. 性状 无色、透明水样液体。

2. 蛋白定性试验(Pandy) 阴性。

3. 细胞计数及分类 成人(0~10)×106/L,儿童(0~8)×106/L,淋巴细胞:70%,单核细胞30%

【临床意义】

1.性状 红色:穿刺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黄色:陈旧出血、脑脊髓肿瘤及黄疸患者;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微绿色:绿脓杆菌感染所致;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2.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脑(膜)炎、出血和中毒;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脊髓肿瘤、粘连等;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如神经性梅毒和多发性硬化症。

3.细胞增多 见于:

①xxxx系统感染性疾病;

②xxxx系统肿瘤;

③脑寄生虫病;

④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二)脑脊液生化

【参考值】 蛋白定量:0.2~0.45g/L;葡萄糖:2.5~4.5mmol/L,脑脊液血浆葡萄糖比率0.3~0.9;氯化物: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定量升高的临床意义同蛋白定性。

2.脑脊液葡萄糖减少的临床意义

①化脓性脑膜炎;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脑膜肿瘤及其他脑膜炎;

④脑脊液氯化物降低的临床意义主要是结核性脑膜炎。

乙肝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前检查乙肝病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化验“两对半”,即乙肝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测定。但它检查的只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人体对这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并不能代表病毒本身,无法知道体内病毒的多少。

  另一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法,多年的临床实验证明,常规PCR法假阳性、假阴性率较高,重复性差,且不能定量。

  近年,新研制成功的荧光定量PCR的出现为乙肝病毒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新手段,大量临床标本测定结果证明,其特异性为100%,灵敏度可达0.01fg(10—12mg),相当于2.5个乙肝病毒颗粒。荧光定量PCR对下列情况更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1.xx前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可以指导选择对症药品,避免盲目用药。

  2.xx后定量PCR可直接准确地测定体内病毒数量,有助于疗效的判断。

  3.怀孕前进行定量PCR测定,有助于选择有利的怀孕时机。乙肝孕妇进行定量PCR检查,有助于使部分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

  所以说HBV—DNA定量检测指标降低在乙肝xx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乙肝转阴的前奏,也是康复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体内的HBV—DNA定量指标降低,病毒的复制繁殖才会停止,乙肝的彻底xx才有希望。

  一般以定量检测103copies/ml以下为阴性,以上为阳性。阳性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含量高,传染性较强;阴性则相反,病毒复制已得到抑制,血液中含量底,传染性弱。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 PCIII(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正常值<120ug/L。

  2. IV-C(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正常值<75ug/L。

  3. 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正常值<130ug/ml。

  4. HA(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正常值<110mg/L。

  5. PLD(脯肽酶)系胶原蛋白降解的关键酶,与肝内胶原纤维增生活跃程度一致,是反映肝纤维进展的良好指标。正常值1107±19.5u/L[5][6]。

  上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中,临床达成共识的常用组合为:PCIII+PCIV+HA+LN,称为肝纤维化四项检查。
抗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意义 是检测血液抗凝物质的初筛试验,灵敏度低,且不能分辨抗凝物质的类型。
二、复钙交叉试验意义 本试验可区别复钙时间延长的原因,鉴别是凝血因子缺乏,还是有抗凝物质存在,比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敏感。
三、凝血酶时间(TT)测定意义 延长见于:
循环血液肝素增多或有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DIC等;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意义
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AT-Ⅲ缺陷,前者少见,后见于高凝状态性疾病,如妊娠中后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肝脏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增高见于:DIC低凝血期、某些肿瘤、血友病的出血期等。

五、蛋白C活性测定意义
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蛋白C缺陷。先天性缺陷者常有反复血栓形成史,后天获得性缺陷见于DIC、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增高见于: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妊娠后期等。

六、蛋白S测定意义 减低见于:先天性蛋白S缺陷,常伴有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天获得性缺陷见于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xx

 

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原(FIB

升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病,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凝血酶原时间(PT)
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见于II,V,VII,X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等。
PT缩短:先天性V因子增多,DIC早期(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等。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当INR值在2~4时为抗凝xx的合适范围,INR>4.5时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APTT延长:结果超过正常对照的10秒为延长,见于VIII,IX,XI,XII因子的缺乏。
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肝素xx的监护:应维持APTT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

D-二聚体(D-Dimer)
增高见于纤溶亢进或DIC早期。

其它
血沉(ESR)
血沉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肺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胶原病),严重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急性感染,肾脏疾病等。

网织红细胞(RET)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当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xx有效时,短时间内网织红细胞会大量增加。网织红细胞减少多见于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溶血性贫血有再障危象时,如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C反应蛋白(CRP)
在各种急,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时又迅速降于正常水平。

红斑狼疮细胞(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斑狼疮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通常在活动期后常消失。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类风湿,硬皮病,活动性肝炎等,偶亦可发现红斑狼疮细胞。

血中微丝蚴
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管,只有微丝蚴在外周血中才能见到,镜检阳性可提示微丝蚴感染。

疟原虫
当检测到原虫或是裂殖体时均可判定有疟原虫感染。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
为小儿支原体、衣原体性性肺炎提供诊断依据。

胸腹水常规
区别积液性质,判明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找出病原,进行xx。
1.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初步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局部炎症所致 非炎症性
比重 1.018以上 1.015以下
凝固性 易凝固 不易凝固
蛋白 30 g/L 以上 30 g/L 以下
李凡他试验 阳性 阴性
细胞数 200 /ul 以下 100 /ul 以下
细胞分类 急性感染以中性分叶为主,慢性感染以淋巴为主 淋巴细胞与间皮细胞为主
xx 常有 无
葡萄糖 低于血糖 与血糖一致
2. 中性粒细胞为主时见于,3. 化脓性渗出液。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疾病,4. 如结核性,5. 梅毒性,6. 肿瘤等渗出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 见于变态反应性和寄生虫感染,8. 如过敏症,9. 寄生虫感染,10. 人工气胸等。
11. 间皮细胞增多:见于浆膜受刺激或受损。

凝血系统结果参考及临床意义
FIB(纤维蛋白原)

参考值:200~400mg/d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TT(凝血酶时间)

参考值:10~16秒,超过3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PT(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值:11~15秒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参考值:23~35秒,超过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等。

血气分析检查正常值及含义

pH或[H+]酸碱度
pH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pH是血液内氢离子浓度[H+]的负对数值,反映血液的酸碱度。现国际单位以H+浓度表示,因习惯仍用pH表示。这是观察代偿或失代偿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正常平均pH为7.4([H+]40nmol/L正常范围时,可为正常或代偿性酸碱中毒。
【正常参考值】
7.35 ~ 7.45或(35~45mmol/L)

【异常结果分析】

>7.45为失代偿碱中毒

<7.35为失代偿酸中毒

PaCO2二氧化碳分压
Pressure of carbondioxide
PCO2

 PC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反映肺通气的指标,正常平均为5.33kPa(40mmHg)

【正常参考值】
4.65 ~ 6.0kPa(35~45mmHg)

【异常结果分析】
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7.31kPa(55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

PCO2增高表示肺通气不足,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

降低为换气过度,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Actual bicarbonate , Standard bicarbonate
AB,SB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SB指体温37℃时,PaCO2为5.33kPa(40mmHg),SaO2100%条件下,所测得血浆碳酸氢盐的含量,正常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因SB是血标本在体外经过标化,PaCO2正常时测得的,一般不受呼吸因素影响,它相当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血液碱储备,受肾脏调节。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碳酸氢盐含量。正常人SB和AB两者无差异,但AB受呼吸和代谢性双重因素的影响。

AB与SB的差值,反映呼吸因素对血浆碳酸氢盐(HCO3-)影响的程度,呼吸性酸中毒时,受肾脏代偿调节作用影响,HCO3-增加,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相反,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减少AB=SB但低于正常参考值;代谢性碱中毒时HCO3-增加,AB=SB但高于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

22 ~ 27mmol/L(SB或AB

【异常结果分析】

AB升高既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酸中毒时肾脏的代偿调节反映。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AB{zd0}可代偿升至45mmol/L

 AB降低既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结果

二氧化碳总量
Total CO2
TCO2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TCO2是指血浆中所有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95%为HCO3一结合形式,少量为物理溶解的C02。它的浓度主要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呼吸因素对TCO2也有影响。
【正常参考值】
24 ~ 32mmol/L

缓冲碱
Buffer base
BB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缓冲碱是指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阴离子)的总和;包括HCO3-,HPO4-,Hb和血浆蛋白。正常值45~55mmol/L,平均50mmol/L。HCO3-是BB的主要成分,几乎占一半(24/50),BB不受呼吸因素、CO2改变的影响,因CO2在改变BB中HCO3-的同时,伴有相应非HCO3-缓冲的变化,在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稳定的情祝下,其增减主要取决于SB。
【正常参考值】

45 ~ 55mmol/L

剩余碱与碱不足
Base excess,Base deficiency
BE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BE是指血液在37℃PCO25.33kPa(40mmHg),Sa02100%条件下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或碱量,反映缓冲碱的增加或减少,需加酸者为正值,说明缓冲碱增加,固定酸减少;需加碱者为负值,说明缓冲碱减少,固定酸增加。正常值为±2.3mmol/L,由于在测定时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干扰,因而BE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指标之一。

【正常参考值】-2.3 ~ 2.3mmol/L

氧分压
Pressure of oxygen
PO2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PO2是指血液中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人为从9.97~13.3kPa,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氧分压与细胞对氧的利用有密切联系。

【正常参考值】

9.97 ~ 13.3kPa(75~100mmHg)

 【异常结果分析】

缺氧

PO2降低,<10.6kPa(80mmHg)为轻度缺氧;

<7.9kPa(60mmHg)为中度缺氧;

<5.3kPa(40mmHg)为重度缺氧。

<2.67kPa(2OmmHg)以下,脑细胞不能再从血液中摄取氧,有氧代谢停止,生命难以维持。

氧含量
Oxygen content
CaO2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氧含量是指每升动脉血含氧的mmol数,正常参考值为7.6~10.3mmol/L。包括物理溶解的02和Hb结合的02两部分,是判断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参考值】

7.6 ~ 10.3mmol/L

氧饱和度
Oxygen saturation
SaO2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SaO2是指血液在一定的PO2下氧合血红蛋白(HbO2)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即Sa02=HbO2/(HbO2+Hb)以百分率表示,其大小取决于PO2。正常人动脉血SaO2为93%~98%,静脉血为60%~70%,SaO2和PO2可绘制氧解离曲线。

【正常参考值】
95 ~ 98%

氧饱和度50%时的氧分压
P50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血液SaO2与PO2的关系;呈"S"形曲线。称为氧结合/解离曲线,当SaO2在50%时的P02称为P50,正常参考值约为3.60kPa(27mmHg)血液Sa02受Hb对02的亲和力的影响,有许多因素可使氧解离曲线的位置移位,可用P50表示

【正常参考值】
3.19 ~ 3.72kPa

【异常结果分析】

右移,P50>3.99kPa(29mmHg)时,Hb与02的亲和力降低,O2的释放容易,有利于组织摄取氧。

曲线左移时P50低,即<2.66kPa(20mmHg),表示Hb与02有高度的亲合力,即02的摄取力加强,但不利于组织摄氧

二氧化碳结合力
Carbon dioxde combining power
CO2Cp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CO2Cp是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后,与正常人肺泡气(PCO2=5.33kPa,PO2=13.3kPa)平衡后测得血浆中HCO3-所含CO2量,正常为22~31mmol/L(50~70vol/L),它主要是指血浆中呈结合状态的CO2,反映体内的碱储备量,其意义与SB基本相当,在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时,它能较及时地反映体内碱储备量的增减变化。

【正常参考值】
22 ~ 31mmol/L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
AG

肝素抗凝动脉血2ml,xx后要求严加密封,不能接触空气,立即送检,天热可放冰箱中。并记录当时患者体温。

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清中所测定的阳离子总和与阴离子总和之差。可根据血清中的Cl-、Na+、K+、HCO3一等离子的含量计算所得。其公式为:AG=(Na++K+)-(Cl-+HCO3-),由于血清中K+浓度很低,且相当恒定,故上式可简化为:AG=Na+-(Cl-+HCO3-)。

【正常参考值】
12±4mmol/L

AaDpO2:肺泡动脉氧压差指肺泡气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
AaDpO2是判断换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个依据。在心肺复苏中,它是反映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当AaDpO2显著增大时,反映肺郁血和肺水肿,肺功能可能严重减退。
AaDpO2显著增大表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pO2明显降低。这种低氧血症吸纯氧不能纠正,如肺不张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aDpO2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纯氧可望得到纠正,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AaDpO2正常,pCO2增加,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肺,很可能为xxxx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低氧血症。

怎样看抗“O”化验单
什么叫抗“O”

抗“O”的全称为抗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素“O”,是用于各种风湿性疾病辅助诊断的一项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抗“O”值升高及下降规律

当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其血清中的抗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逐渐增多,从8~10天开始出现较高的滴度,3~4周达{zg}峰,1~2个月开始下降,但也有持续数月至1年仍不下降者。

抗“O”的正常值及其地区、季节、人群和年龄差异

抗“O”的正常值为500单位??陆氏法 ,但有很大的差异性:冬、春两季及寒冷地区患者的抗“O”值偏高;学龄儿童的抗“O”值也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此外,有些患者服用糖皮质xx、解热镇痛类(水杨酸类)xx以及xxx类xx后,也可使抗“O”值暂时降低。

抗“O”的临床意义

一、抗“O”阴性:表示未受到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二、抗“O”阳性: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不能作为诊断风湿性疾病的确诊依据。因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仅有少数人患风湿性疾病。

2.抗“O”阴性也不能排除风湿活动期:在风湿活动期中,约有60%~80%的患者抗“O”增高,但也有20%的患者抗“O”不增高,所以抗“O”增高虽为风湿活动期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但阴性也不能排除风湿活动期。

3.除风湿活动期外,以下情况也可使抗“O”值增高:各种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鼻炎、急性副鼻窦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健康带菌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年;某些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结核病、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等。

4.抗“O”值必须动态观察:如一次抗“O”值增高仅供临床参考;如定期检查逐渐升高,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则临床意义较大。

由此可见,抗“O”值升高并不是风湿性疾病所独有,不能作为风湿性疾病的确诊依据;而必须结合血沉、临床症状和体征等综合因素方可作出确切的诊断。

怎样看ENA化验单
ENA是一种用于风湿性疾病检查的{zx1}的化验项目。目前ENA抗体检测是将包括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抗SCL-70,抗JO-1,抗核糖体,抗RA54,抗DM53及抗Liu等检查项目,放在一种方法中检测。从而达到做一种检查,诊断多种疾病的目的。
抗Sm和抗核糖体阳性时通常可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抗u1RNP和抗Liu阳性时可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抗SSA和抗SSB阳性时可诊断为干燥综合症;抗SCL-70阳性时可诊断为硬皮病;抗JO-1和抗DM53阳性时可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抗RA54阳性时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ENA是一种利用高科技将多种风湿性疾病整合到一个试剂盒上的一种检测手段,准确率非常高,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ENA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检测,是临床用于某些风湿性疾病检测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实验依据。但当ENA结果阴性时,也不一定能排除患者就无风湿病,主要还是由于ENA阳性率比较低;ENA结果阳性时,亦要注意假阳性,主要是由于其他疾病交叉反应而影响结果,因此,当患者拿到ENA化验结果单时,要结合各种检查结果,联系临床病情,询问专科医师,从而得出一种正确的疾病诊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分析化验单(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