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春晚:你的审美感疲劳了吗? - 彭楠的博客- 敏思博客

 

“没有哪年看春晚不睡着的,希望今年不会!”

这是我的“关注春晚”系列文章之后的跟帖留言,一语点醒梦中人。想想也是,好像生活中的确是这么回事。我的家人中,年纪大的,自然是难得来熬夜的,他们早就养成了早起早睡的习惯;年轻些的,几杯团年酒下肚,脑袋就晕晕乎乎了,直到零点钟声敲响,邻居家的鞭炮轰响,才会从梦中惊醒。有心些的,便开个牌局,边玩边看节目。

仔细想想,早些年,似乎没有这种情况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边吃“果子”边看节目,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那么,产生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审美疲劳吧。{zx0}的1983年,中国的文艺生活还很单调。记得,那时候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多彩色的少,公家的多家庭私有的少。反正,我家是没有电视机的,看电视要到父亲单位里去。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敌营十八年》《排球女将》《霍元甲》等,十分吸引我们的眼睛和欲望。春晚的系列节目,自然让人们翘首以待。

所以,当春晚偶然播出时,自然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好评如潮。因为,那是一个文艺缺乏的年代。

当张明敏西装革履站在那里演唱《我的中国心》时,给了当时的人们许许多多的信息。一是歌颂祖国的歌,竟然可以以通俗的形式表达;二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区域的香港人,可以到大陆来演出,觉得不可思议;三是张先生的那种气质跟国内人相比,总觉得与众不同。接着,每年都有香港的演员来参加春晚,奚秀兰、张德兰、罗文、谭咏麟等。而来的港台人多了以后,也就没什么稀奇了。基本上不怎么记得了。

开始的小品,王景愚的《吃鸡》,陈佩斯与朱时茂搭档的《吃面》,以及黄宏与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等,都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后来,渐渐也看多了,习惯了。

就说人气最旺的赵本山,在春晚节目亮相最多,最受关注,连续上春晚10年不衰。可是,最近在网上评选出观众再也不想看到的十张脸,赵本山意外在这个最不想看到的十张脸榜单中高居头名。其他当选的,也全是春晚熟脸儿:郭达、巩汉林、蔡明、小沈阳、冯巩、姜昆、潘长江、黄宏、郭冬临。而这些名角,曾经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大腕呢。

春晚,这么一演就过了二十多年。尽管也曾想不断创新,给观众以不同的感觉,换导演,换演员,换场景,换风格。。。然而,春晚的定位决定了她只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娱节目,歌唱、舞蹈、戏剧、小品、相声、杂技、魔术等等。

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文化的要求自然随之提高。这些年,文艺的载体除了电影电视,还有网络,形式“官办”的,还有民间的“夜总会”,同样可以看到很多高质量的文艺演出,而且不乏优秀艺人来走穴。人们的口味也刁些了。这些因素都对春晚的期望和要求会更高了。

而事实是,春晚这道{gjj}年夜饭,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已经难以出新。有人总结了:

  开场永远是几十人跳的大型舞蹈,但没有一个舞蹈演员被记住。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演播厅够大。

  主持人永远六人行,春光满面、激情澎湃地给观众拜年。好像只是为了比湖南卫视快乐家族多一个人。

  主持人必定送对联。 难道是主持人在展示国学功底吗?

  赵本山的节目一定出现在零点钟声前。引起网友发问:赵本山的表比较准?

  结尾永远是《难忘今宵》,摇臂镜头掠过所有演职人员头顶。难道不唱这首歌马上就忘了今宵不成?

从现在看到的虎年春晚节目单看,的确没有打破这一习惯的规律。

时间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一个事物的规律,就是从新生到成长到成熟到衰退到死亡的。二十多年的累积,事物会从量变,到某{yt}终究要发生质的突变。由于连续播出了27个除夕夜,这样,人们对春晚的感觉,从开始时的视觉盛宴,到现在的不再新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性审美疲劳的自然反应。

 

郑重声明:资讯 【关注春晚:你的审美感疲劳了吗? - 彭楠的博客- 敏思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