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旗的来由及其命运- 抛砖引玉的博客- 敏思博客

青天白日旗的来由及其命运
        中国古代并无国旗,晚清时外国人问及中国的国旗,满清大臣皆无以为对,清政府为了制定国旗煞费苦心,{zh1}决定以黄龙旗为大清国旗,因为在中国向来以龙为贵,皇帝穿龙袍、坐龙椅,所以旗面不能没有龙,而黄色为古代帝王家的专用色,将黄色和龙揉合而成的黄龙旗应运而生。但黄龙旗的命运并不好,刚出来不久就有舆论说,黄龙看上去像是病蛇,预示着晚清即将衰亡,此种舆论的最初制造者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孙认为“我等倡议革命,旨在倒清立国,迟早而已,必有成功日,当今世界各国皆有国旗,以资国家的象征。举义在即,亦应预谋此事,以代满清之黄龙旗”,并希望陆皓东筹办此事,而陆皓东自幼聪慧过人,能工善画,陆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国旗,一为革命的标志和象征,一为战时方便指挥。很快陆皓东即将一面旗帜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孙对此旗帜大加赞赏,这就是{dy}面青天白日旗。陆向孙中山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说,“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这次起义给这面旗帜带来无尚的光荣。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后来每次青天白日旗遇到“信任危机”时,孙中山都拿这次战役时这面旗帜的光辉作用为由加以辩护。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1906年,革命党人专门召集会议商讨国旗问题,会上廖仲恺提议用带“井”字的大红旗为国旗,廖认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着革命党人能让人民过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黄兴也赞成廖的提议,并认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还有人提议用五色旗、十八星旗等等,但是所有的建议都被孙中山拒绝。孙坚持认为“此旗为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献血,不可不留作纪念”,并说“我在南洋所见所闻,托命于此旗者数万人,如欲毁弃此旗,先摈绝于我”,黄兴也不甘示弱,愤怒地表示,如果孙中山固执地坚持用青天白日旗,他就要脱离同盟会,{zh1}还是刘揆一出面打圆场,此事才告一段落。冷静下来的孙中山提议与黄兴再商量,孙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将原来的带十二道叉光的“白日”移到旗帜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帜的四分之一,蓝底上其余四分之三为红色。为何孙中山愿意使用三色旗?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愿为革命而流血,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洁之色,意味着博爱。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正与孙中山等人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相吻合,孙的提议得到众人的认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为国旗,而青天白日旗则正式成为革命军军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一道多次亮相于战场,起义虽多败绩,但两面旗帜却受到广泛的xx。南洋的《中兴报》和香港的《中国报》都刊登了这两面旗帜,称之为中国的新象征,为宣传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做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各地独立大多属当地旧官僚、立宪派或革命党人的自主行为,所以在各地独立后并没有使用统一的三色旗为国旗,首义的武昌革命军使用的就是十八星旗,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革命党人依然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但其他各派认为原旗是同盟会一党设计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并且在反满革命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形下,应以“五族共和”为新的奋斗目标。1911年12月4日,在“共和联合会大会”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党人再次让步,同意以五色旗为新的国旗,而原来的国旗青天白日旗则成为海军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尽管革命党人同意了五色旗为国旗的决定,但孙中山一直不愿接受这个决定,认为青天白日旗“取义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并且此旗已久经战场,已为众多烈士的鲜血所染,不宜更改。但孙中山的坚持徒劳无益,1912年5月10日,北京临时政府再次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此事令孙中山苦恼不已。
    

        袁世凯在窃取革命政权后,不断打压革命党人,为此黄兴等人曾领导二次革命,但此时反击为时已晚,袁世凯不仅镇压了二次革命,而且进一步剥夺革命党人的权力,一步步走向独裁。孙中山为了和袁世凯展开坚决的斗争,1914年远赴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呼吁革命力量重新联合起来坚决xx袁氏的帝制行为。回忆起以往革命斗争的失败,孙认为是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而力量不够团结的原因是革命旗帜不够鲜明,变来变去,因此要把力量集中起来,革命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在孙中山亲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特地写进“旗帜与制服”一节,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旗以红色为地,青天白日为章,章在旗之首上隅,并且还规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两色旗为党旗,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旗的特殊感情。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内,北方先有袁氏帝制,后有张勋复辟,旗帜变幻无穷,但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旗的感情一直没变。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当即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好景不长,此旗很快又被陈炯明废除。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革命,孙被驱逐而远走上海,此旗就又被忘却在历史的角落。1923年2月孙中山终于将陈炯明击败,孙回来后的{dy}件事就是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重新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国旗地位。
    

        北京xx后,困境中的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孙原本准备乘“永丰舰”经香港北上,但当挂满“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舰准备登岛时,香港方面却表示如若悬挂此旗就不能以外交礼仪接待。孙中山愤怒地答复,如果不能悬挂此旗进入香港,他宁愿不去香港。孙本为统一大业而北上的,但北上之行却成为了孙先生的{zh1}的革命之旅。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而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也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xx,并宣布于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以换取其他力量对他的支持,蒋宣布恢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尚在武汉的汪精卫也表示只有此旗才能真正显示出革命党人的革命意志和力量。“七一五”xx后,汪也像蒋介石一样打着这面旗帜大肆剿共,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活动让这面旗帜的光芒大减。
    

        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受阻。1928年,宁汉合流后的南京政府才再次北伐以图统一全国。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愿意更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旗”。一直到蒋介石政权败逃台湾,此旗一直是中华民国的国旗。但在此过程中,这面旗帜也曾受到巨大的羞辱,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准备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伪政府的国旗,但日本帝国主义竟然不答应他们的要求,汪精卫没办法,只得在原来的旗帜上方加上一块布条,上面写着“和平反共建国”的标语,显示了汪伪政权的丑恶嘴脸,这面光辉的旗帜也因此而蒙羞不少。
   

郑重声明:资讯 【青天白日旗的来由及其命运- 抛砖引玉的博客- 敏思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