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学校专栏--智悲助学之旅随记

智悲助学之旅随记

                        阿旺尼玛


3月18日 天气晴

    今天早上5:00我起床洗漱后,推开窗,一阵凉风吹进,感觉浑身轻松。昨晚10:00从杭州坐飞机到成都的旅途疲惫顿忘一空,大概是因为今天能跟随上师索达吉堪布进藏考察、筹备智悲学校,心情激动之故吧!半个月前,堪布来汉地放生,我们有幸亲近这位尊敬的上师,并向他介绍了我们去年10月在四川的色达县、红原县资助186个孤儿上学的事,得到了堪布的赞赏。堪布也介绍了正在他的故乡炉霍贫筹办智悲小学的计划。我们深深地为堪布慈悲所感。因我们和堪布都有资助贫困儿童上学的心愿,就约定在这次堪布汉地放生结束后,跟随上师进藏实地考察牧区的教育情况。

    9:00索达堪布和司机丹曾师,建筑师圆见师和我即从成都出发,先往甘孜州州府所在地、情歌的故乡——康定。路上太阳特别耀眼,好像一直在向我们招手,路边田里一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在大地绿色外装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使我们倍感春天的温暖。堪布也显得格外轻松、亲切。和我们有说有笑,但是堪布的手机却是一路不停,有的是学院问建经堂的事,有的是居士打电话问这问那,还有日本的朋友来电。今天日本有两个菩提学会开学。堪布还通过电话给他们作开学典礼致辞和开示。这样忙碌下来,堪布老人家还感叹地说:“嗯,今天路上还能给大家上两堂课,时间没空过。”

    16:30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美丽的康定。甘孜州政府和教育方面的有些领导早已在宾馆等候。向堪布献过哈达,寒喧后即在宾馆的茶室坐下。堪布向他们提出计划在炉霍贫困牧区资助办学的想法,还提出了一份书面资料。相关领导看了资料后都对堪布能为故乡的贫困牧民的孩子办学校大为赞叹并一再表示感谢,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力支持,促成堪布这次办学计划,还帮助联系康定几所比较好的学校,让我们去参观学习他们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经验。

 

3月19日

    在康定教育局领导带领下,我们考察了康定小学、康定民族中学。这两所学校都坐落在康定县城内,环境优美,校舍均由国家拨款建造。两个校园都规划井然有序,操场平整规范,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齐全。特别是康定民族中学,他们有一座漂亮的实验大楼,大楼里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电脑室等,各室不但设施齐全而且管理规范,基本实现现代化教学。堪布认真地向两所学校的校长、教师了解他们的一些教学经验。

    下午我们拜访了康定教育体育局,了解了国家对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等一些与办学相关的情况。

3月20日

    早上8:30我们从康定出发,去木雅祖庆学校。这所学校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扎西多杰活佛创办的寄宿制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塔公乡的一个山谷里。学校周围5公里没有人烟,也没有正规公路。我们的汽车沿着牧民自己修筑的山路颠簸了将近3个小时,才看到在这光秃秃的群山中间有几排简易房和一个大帐篷——这就是木雅祖庆学校。

    车还没靠近,就看见学校师生已排成两队夹道欢迎。到达后我们在一位年青女校长和几个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整个校舍,并热情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教学情况。

    他们先领我们走进大帐逢,这个大帐逢是老师的集体办公室、里面还有图书架、工具架,还有几张床(大概是值班老师的卧室)。真是一个多功能大帐篷!我们在老师办公桌边坐下后,听这位精干、健谈的女校长介绍学校情况。这所学校有51名老师,600多名学生,学生均是本地区牧民子弟,共设12个教学班。全校师生在这僻静的学校里共同学习、生活。因为牧区地广人稀,许多游牧民居无定所,孩子们不可能走读,只能实行寄读制,所以他们只能像xx一样在这里驻营扎寨。学校实行封闭式教育,教育内容xx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内容,有藏文、汉文双语教育等等。

    我们又参观了教室。教室是两排简易房。这两排长长的简易房是用轻钢结构,彩钢板包封顶的。教室的桌椅、黑板也极其简陋,但是很整齐。教室的前面飘扬着一竿高高的五星红旗。后边是连绵巍峨的雪山,在蓝蓝的天空下耸入云霄,皎洁挺拔;前面是广阔的坦坡。我站在操场上远眺四周,想起清朝的一句诗:“{zg}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这真是一处可高瞻远瞩的风水宝地!

    教室前边是同样结构简易的厨房和寝室,一个寝室5张上下铺床,住20个孩子,俩人一床。寝室里学生的毛巾、牙杯、书包、被子都摆放得非常整齐,连鞋都工整地排在教室门口,真像xx一样。我们到宿舍参观时,孩子们正在吃饭,他们都整齐地坐在自己床前的地上用餐,中间有两个大桶,一桶菜、一桶饭,由一个老师给他们打饭菜。孩子们见我们进来参观,都很有礼貌地向我们敬礼。一双双炯炯发亮的大眼睛目不交睫地看着我们,一张张纯真笑脸让我们忘记了城市里的喧嚣。我兴致勃勃地把一个一个寝室都拍了下来。每个寝室都是如此的整洁,如此的有序。外面是很大的自然操场,没有一点水泥地,但也看不到一点垃圾、纸屑。可见这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还是非常有效的。老师介绍说,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优于普通学校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刚入学时相比有很大改善。这些牧民的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集体、公益教育,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没有电视看,平时接触的就是家人、牛羊,抬头只有蓝天,低头只是草地。而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方式使他们养成了很多集体生活的好习惯。堪布也不时的吩咐圆见师把他们教室、寝室的大小面积一一计量下来,把他们的课桌、床和食堂大小比例尺寸也记录下来,以备参考。

    接着我们就在大帐篷里用餐,老师们也在大帐篷里排队打菜用餐。看来这个大帐篷还是他们的客厅和教师餐厅。用餐时我好奇地问老师:“你们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校长马上拿来一张作息时间给我看看。

    早上6:00 起床、洗漱

    6:30 早读

    7:30 学生早餐

    8:00 老师早餐

    8:30—12:00 四堂课

    下午三堂课

    21:30 学生入寝

    23:00 老师入寝

    校长还介绍这里学生都是封闭式集体生活学习,我们所有的老师也是如此,从6:00—23:00集体办公、备课。晚上老师就如学生家长,要关心他们的作业、生活和身体健康等。在这封闭式的山沟里,很少与外界人士联系。食堂的菜每星期到康定买一次。

    餐后,堪布还为全校老师作开示。

    我们离开时,全校师生都围着我们的车,依依不舍地为我们送行。在我们车开出几百米时,他们还在那里向我们挥手告别。看到他们这么热情,我不禁让丹曾师停车,远远地拍了几张照片。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好像一直回响着那些孩子天真灿烂的欢呼声。我不禁感概:如果没有活佛建造这所牧民学校,这些孩子们可能都还在各奔山头,与牦牛为伴,不可能有这样的读书机会。在这里,虽然他们远离城市,但他们是那么的快乐,虽然他们远离父母,但他们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温暖。我真不知道是城市的学习环境好,还是这种{ctr}的学习环境好。

下午我们去了西康福利学校。这所福利学校也是扎西多吉活佛创办的,也是寄宿制学校。原先全校学生都是孤儿,现在有一些贫困牧民孩子也送来就读。全校现有学生100多名,10位教师。学校四周是个泥筑围墙,一进围墙是一个简陋操场,操场上有一个简易篮球架。穿过操场进入学校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右边有一个舞台,舞台左侧有几排敞开式的图书架,中间有约300平方米的座位,大厅左边是学生餐厅,中间用花草盆景隔开。看来这也是一个多功能大厅。大厅对面紧挨着教学楼,教学楼门口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默默耕耘孜孜不倦精心培养祖国栋梁”,下联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为时代新人”。

    我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教师办公室、教室、还有食堂等。全校的每一个角落也如木雅祖庆学校非常整洁有序。在教学楼的楼梯上有一幅标语:“善心于服务,求知于报效”。在老师的集体办公室有一张学习墙报,标头写到:“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都是一家人”。在走廊里还张贴有许多名人名言和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参观完学校后,我们就坐在这大厅中间的座位上。校长耐心地向堪布介绍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堪布同样认真地听着记着。校长介绍时,我又托着照相机到处拍摄。我看到大厅里有一排桌子,上面有学生寒假作文展,便好奇地随手拿起来翻阅。作文里有几则故事使我很有感触。有一个孤儿写道,在放寒假时,因无家可归,只能与班里令她讨厌的另一个孤儿相处。结果在一个寒假的相处后,发现他有很多优点,俩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改变她原有的一些想法。所以她要要好好与所有的同学相处。还有很多孩子写道,回到家或亲戚家过年,都不如学校过年幸福。现在的学校不但是他们学习园地,更是理想温馨的家园。还有学生写道,要认真努力学习,报答活佛和老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的恩德等等。

    特别是寒假作业展前言的一段话,充分体现了这所学校师生相处的氛围:

    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你的快乐,我的快乐,他的快乐,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快乐。

    你的忧伤,我的忧伤,他的忧伤,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忧伤。

    你的感悟,我的感悟,他的感悟,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感悟。

    你的思索,我的思索,他的思索,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思索。

    你的憧憬,我的憧憬,他的憧憬,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憧憬。

    精彩也好,枯燥也罢,这里只有你、我、他,我们的生活一起分享。

    看到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看到这一篇篇朴实感人的作文,看到这一段“你、我、他”,我也仿佛回到童年,融入他们的温暖之中。

     下午我们去了西康福利学校。这所福利学校也是扎西多吉活佛创办的,也是寄宿制学校。原先全校学生都是孤儿,现在有一些贫困牧民孩子也送来就读。全校现有学生100多名,10位教师。学校四周是个泥筑围墙,一进围墙是一个简陋操场,操场上有一个简易篮球架。穿过操场进入学校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右边有一个舞台,舞台左侧有几排敞开式的图书架,中间有约300平方米的座位,大厅左边是学生餐厅,中间用花草盆景隔开。看来这也是一个多功能大厅。大厅对面紧挨着教学楼,教学楼门口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默默耕耘孜孜不倦精心培养祖国栋梁”,下联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为时代新人”。

    我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教师办公室、教室、还有食堂等。全校的每一个角落也如木雅祖庆学校非常整洁有序。在教学楼的楼梯上有一幅标语:“善心于服务,求知于报效”。在老师的集体办公室有一张学习墙报,标头写到:“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都是一家人”。在走廊里还张贴有许多名人名言和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参观完学校后,我们就坐在这大厅中间的座位上。校长耐心地向堪布介绍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堪布同样认真地听着记着。校长介绍时,我又托着照相机到处拍摄。我看到大厅里有一排桌子,上面有学生寒假作文展,便好奇地随手拿起来翻阅。作文里有几则故事使我很有感触。有一个孤儿写道,在放寒假时,因无家可归,只能与班里令她讨厌的另一个孤儿相处。结果在一个寒假的相处后,发现他有很多优点,俩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改变她原有的一些想法。所以她要要好好与所有的同学相处。还有很多孩子写道,回到家或亲戚家过年,都不如学校过年幸福。现在的学校不但是他们学习园地,更是理想温馨的家园。还有学生写道,要认真努力学习,报答活佛和老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的恩德等等。

    特别是寒假作业展前言的一段话,充分体现了这所学校师生相处的氛围:

    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你的快乐,我的快乐,他的快乐,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快乐。

    你的忧伤,我的忧伤,他的忧伤,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忧伤。

    你的感悟,我的感悟,他的感悟,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感悟。

    你的思索,我的思索,他的思索,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思索。

    你的憧憬,我的憧憬,他的憧憬,加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的憧憬。

    精彩也好,枯燥也罢,这里只有你、我、他,我们的生活一起分享。

    看到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看到这一篇篇朴实感人的作文,看到这一段“你、我、他”,我也仿佛回到童年,融入他们的温暖之中。

            

    20号晚上,我们直接赶到炉霍县城,这边的教育体育局吕局长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已在宾馆迎候,我们住下吃过便饭,堪布即与县里各部门领导坐下,沟通如何资助开办小学事宜和行程安排。

    一直奔波的堪布已感冒很严重。我们催他吃药时,他还说:“我感受冒了吗?还好吧!”直到21号早上堪布才说:“昨晚如不吃药,可能已经倒下了。”但是一大早我们还是在炉霍县统战部、城建局、教育体育局等部门领导的陪同下,直奔堪布曾就读过的小学——下罗科马小学。

    这里的山连着山,只有溪水和公路绕着一山又一山转。路上我们一边看着路边的风景,一边问堪布那山、那水、那树、那牛和堪布童年的故事。堪布也很有兴趣地像导游一样介绍着这里的自然环境、牧民生活以及堪布的童年往事,使我们了解到这里阳山多柏树,阴山多松树;了解到这美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堪布童年放牛的足迹;了解到这里的牧民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不强。这里的很多孩子没有机会上学,或者帮着作家务,或者很小就去放牧了。我们这位知识渊博的索达吉大堪布就曾是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弟弟、和3个妹妹都不识字,他在学龄时也没进过学校,而是放养300多头牦牛的牧童。我好奇地问堪布一个小孩如何看管这300多头大大的牦牛?堪布还挺有兴致地向我讲着童年放牦牛的情景。我才知道这位小牧童不但能认识每一头牦牛,而且给每一头牦牛起了个名字。每头牦牛和人一样有不同的性格,哪一头不听话的牦牛跑到其它牛群中时,他只要一喊牦牛的名字它就能乖乖地跑回来。我们还了解到,这位天才小牧童在14岁时才有机会进入学校插读,而且靠自读为主。只用了两年时间,即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

    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蜿蜒盘旋,翻过几座大山,终于到了下罗科马小学。

    这座小学前面是一个简易木板大门,校门两边是泥筑围墙,后边是木杙篱笆墙,里面是一座一层5间的藏式棚框房,教室左边是一个厨房,右边是教师办公室兼寝室,中间是一个大操场,操场中间竖着一杆高高的国旗。

    进入学校,他们正在上课,校长看到我们的车马上和几位老师迎出来,我顾不上他们的招呼,就赶去五年级教室看看。堪布资料上介绍过五年级只有4个学生、六年级只有3个学生。我先找到六年级,班里只有两个孩子,老师正在给他们上藏文课。问了老师才知道,这班本来是3个学生,今天有个一学生没来上课,所以只有两个学生上课。空空的教室里只放了三张课桌,和老师的桌子紧靠在一起,教室四周空荡荡的。我问他们一个班只有3个人上课的感想时,他们只是嗫嚅不语,腼腆地笑笑。前面黑板上方中间是一面五星红旗,两边用宋体字写着“文明认真、刻苦好学”,四周帖着爱因斯坦、杜甫等中外科学家、诗人的图像。看到这个教室,我跟老师开玩笑说:“这3个学生享受着博士生待遇。一班3位学生我们{dy}次看到。你们可调整一下桌位,就像是在茶馆,来个茶座式教育——一个一个单独教也只不过3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堪布进来后,也笑着与老师、学生用藏语交谈了很多。

    我们走进第二个教室,五年级这个班只有四个学生,教师的桌子和{dy}排两位学生课桌紧靠在一起。学生们两个一排,一共两排。前排左边是一位女同学,其余三位都是男同学,显得空荡荡的教室,四周布置与五年级布置基本一样。

    我问校长为什么一年级有二十多人,到了四五年级就剩下没几人了呢?校长说:“这里的牧民住得太远,有的还居无定所,家里又穷,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所以小孩中途辍学是常事。一年级学生多是因为适龄儿童不上学要罚款,许多家长是怕罚款才送孩子上学。开学过后,学生又陆续回家放牛去。到四、五年级就只剩下三、四个人一班了。”

    我们还走访了其他三个班。堪布对孩子们特别亲切,一会儿拿起学生的作业本看看;一会儿看到几位特别瘦小的孩子,他还低下头怜悯地握着他们的小手问问,交流着什么。学生们在朗读时,他还拿着书本认真地跟着读呢!

    接着,堪布和一起来的几位领导在校长寝室与学校老师开会,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堪布跟校长说:“去年底答应出资修建学校围墙的事,请尽快落实。”

后来,我们还看到全校师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跳起藏舞,不知这是否就是他们的体育课?

    将近中午时,我们一行赶往上罗科马乡。半小时后,我们就在路边小溪旁的一块草地上坐下开始野餐。因为这一路只有几户牧民的散居点。更不可能有饭店等。午餐是教育局几位领导事先准备带来的,有五六个菜,盛在塑料袋里,打开放在地上,每人有方便碗筷,饮料,我们围着菜席地而坐,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午餐,我还是{dy}次这样的别开生面的午餐呢!

    餐毕,我们收拾好垃圾。继续驶向上罗科马小学。

    上罗科马小学,位于炉霍县东北面28公里处,交通相对便利。学校背靠连绵大山,前面是一条弯曲的小溪,再就是一条公路。对面也是一座座蜿蜒起伏的山峦。上罗科小学就座学在这美丽宜人的山坳里。

    上罗科马小学现有11名(含一名代课教师)教师。六个年级,七个教学班(四年级两个班),170余名学生。学校有一排藏式棚框房、两排筒易房(已是危房)、一个操场。操场上放有两个篮球架和一竿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们一行在校长的陪同下参观各间教室。堪布也是非常关心他们的教学质量,不停的问教师的教学情况,又看看学生的作业本,还到他们厨房看看饭菜。

    我们还在学校的周围观看了环境情况。后来就在旁边的一个空地上坐下来开会。堪布说:“这个地方环境好,交通相对便利,属于中心地段。是下罗科马、宗塔、宗美等乡去县城的必经之路。如果将这所小学扩建,应该会是一所很方便的中心学校,只是扩建工程需要拆除旁边牧民老乡的房子。”当堪布提出可以考虑在此扩建学校,大家反映积极,都认为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圆见师和城建局的工程师就实地丈量,规划扩建的地理位置。堪布还提出,由于本地经济落后,现有学校校舍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又因牧民住址距学校远,本就缺乏教育的家长不愿送子女上学,已进来上学的学生中途辍学现象严重。如下罗科玛五年级只有4人,六年级仅3人,上罗科玛五六年级也只不过10人和9人。根据周围几个乡牧民实际学龄儿童数量看,需建造一所能容纳600人左右的寄宿制学校。因为只有寄宿制才能真正解决山区路远的问题。随即我们就以600名学生的环境要求来规划:一个教学楼、一个宿舍楼、一个大食堂、一个卫生间和洗漱间,还有操场和大门等。

    晚上回到炉霍县,堪布与政府领导进一步协商办学事宜。我和圆见师即规划起具体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图纸。

   

22号早上

    刚起床,堪布即与我们商量着学校的图纸规划。堪布老人家又是一晚未眠,他还带着病在规划学校方案,还一再提到要考虑上课时的取暖如何解决、寝室如何合理安排、他们的洗澡和卫生如何保证、食堂如何定位、操场和周围环境也应好好规划,还有老师和教学质量如何保证等等。唉!不想则已、一想可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堪布真像“妈妈”一样!说着说着堪布还拿出以前他在炉霍为三好学xx奖金的照片,还有去年和慈诚罗珠堪布资助50名大学生的事……啊!不知道我们的索达吉堪布还有多少此类不为人知的事?

    我知道索达吉堪布还有一位放牧的妹妹,家境非常贫寒。堪布难得一次碰到只给一百元的资助。而为别的孩子们读书,考虑的又是如何细致、认真。我在写着堪布的这些故事时,回想起我在堪布身边时,看到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忘我工作事迹,想起堪布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只有百姓而鞠躬尽瘁的兴教爱国精神,对比起我们经济发达地区有些物欲横流、自私自利的社会现象,我的内心不由得被上师的悲心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写不下去……

    9点30分我们在县文教局的教学楼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炉霍县{zh0}的小学——炉霍新都小学。

    新都小学有两幢新的教学楼,一幢宿舍楼,还有一个比较规范的食堂。堪布还是吩咐圆见师记录好学校里的一些结构规划。我们刚开始办学没经验应该好好学习。在寝室参观时,堪布连每个角落都看得非常认真,捻捻床上的被子厚薄,还一起量床的尺寸等。特别是考察他们食堂的时候我们记录了很仔细,计划着我们应如何合理安排厨房、火房、仓库和餐厅的比例、位置。

    我也把学校的每个环节都拍摄记录下来。这里的校长看我在拍照,热情地过来招呼:“记者先生,你过来看看,我们小学虽然是炉霍县{zh0}的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已修建好,但是老师还住在有危房里,校园的操场坑坑洼洼,没钱修补。你能不能报导一下,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我说:“好的,好的。我不是记者,但我会给你宣传的。”

    中午,我们和炉霍县的相关领导带着昨晚规划的教学楼草图,再到上罗科马小学实地丈量划样。堪布还和几位领导爬到对面山坡上远看地形,商讨如何扩建校园。

    在与各部门领导的沟通中,我也熟悉了炉霍县的地理、人文和发展。炉霍县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甘孜藏族自治洲中北部。历来是青藏到达青海的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镇,素有“康北明珠”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57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属高原寒温带,长冬无夏,春秋同季。全县15镇,其中半农半牧10个乡镇,6个乡纯牧业。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炉霍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现在炉霍县有16所中心小学,由于县财政拮据,每年给教育统改扩建学校的费用远远不够。县政府开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教学环境。1996年香港xx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80万港币,修建炉霍中学和逸夫教学楼。2003年,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捐赠50万投资修建新都小学和学生公寓。2004年,四川省工业地质局捐资13万元。

    这次堪布资助智悲学校的400多万元是炉霍县有史以来对教育部门{zd0}的捐助。堪布提出不单要资助学校资金,还要得证学校的教学质量,使贫困孩子能真正学到知识。炉霍县政府也非常支持。城建局负责免费设计教学楼、宿舍楼,乡政府负责拆迁学校旁的几户住房,教育体育局负责各部门协调工作。筹办其间炉霍县各级领导干部已多次去现场视察,非常关心工程情况。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即完成现场地质堪测和建筑规划方案图纸。我和圆见师也多次去当地其他学校考察,了解他们的建筑结构、教育设施。因为学校地处高原近4000米海拔,又是防地震区,建筑要求达到抗震8级以上。天气寒冷,又没自来水和排污管道,当地还没有三层建筑物,所以规划新教学楼的方案非常复杂。不过能在当地建造{zd0}的工程项目(三层的教学楼和三层的宿舍楼)感觉挺伟大的,呵呵!

    在此期间我还深入调查,去了几位贫困生的家里进行考察。在上罗科马4年级学生德吉搭家,看到无衣遮体的残疾爷爷;在拥忠尼玛的木棚家没看到一桌椅板凳,连锅碗都在地上,不知道他家的七个兄弟姐妹如何生活?

智悲助学之旅随记

    在确定智悲学校的设计方案后,索达吉堪布与炉霍教育局在炉霍县政府办公室签订了捐资扩建炉霍县上罗柯马乡中心学校的协议书。协议中写道:为了更好地促进炉霍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炉霍县边远地区贫困农牧民家庭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本着爱心奉献、帮扶贫困生就学的原则,由索达吉堪布捐资,助学兴办炉霍县罗柯马智悲学校。办学性质属公办民助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教学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学、考匀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与要求进行。双方通过共同努力从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在管理上出特色,在规模上出效益,在教育教学上出质量,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甘孜牧区寄宿制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计划在2008年秋招招收小学一年级四个班的新生。全校2—6年级学生总数在450名左右。2009年起每年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两个教学班,全校小学生数额在600人左右的规模。为了使边远地区农牧民子女能顺利上学,事先通过送教上门,使落后贫困的牧民提高教育意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动员牧民主动送子女入学。免费提供入学学生教科书,免除学杂费,补助寄宿制生活费,并对优秀学生奖励。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计划采用教师任用考核制,由教育局和堪布共同选派业务精、管理优而稳定的教师。奖励优秀教师,清退不合格不称职教职工。

    为了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全面实施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三三工程”,即“三心工程”(爱心,耐心,尽心)和“三洗教育”(每天洗脸洗脚,每周洗衣服洗澡,每月洗被子和床单)。“寝室三线管理”(被盖叠放一条线,洗漱用品一条线,餐具摆放一条线),使学生在校住的放心,吃的放心,学得安心。

    在索达吉堪布的发心资助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dy}所智悲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的土建现已正式开工,2008年8月,新的智悲学校就能正式开学。{dy}批牧民的孩子就能在这崭新的教学楼里读书。我在此先预祝这批有幸的孩子能顺利上学读书。

    希望本次智悲之旅是为贫困小孩资助上学读书的起步,让更多的藏区失学儿童进入教室。但愿通过我们的网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孩子们的贫困生活。希望广大仁人志士都能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济弱扶倾。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慷慨援助。哪怕是支助一本书、一支笔,或者是一些御寒的棉衣、棉被。值此搁笔之即,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脑海里还是不断浮现着藏区那蓝天白云下巍丽的群山,那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一望无际的草地和一群群牛羊,那浓郁重彩的藏式棚框房,那满脸深深皱纹的老牧民,那纯真无忧的赩脸笑容。{zh1},我衷心的祝愿,愿藏区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藏区所有的同胞们生活更美好,愿关心支持藏区的热心人扎西德勒!

 

阿旺尼玛随记于炉霍
2007年4月8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智悲学校专栏--智悲助学之旅随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