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_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高中中国古代史_中国历史 ...

发表于:2010-02-06 03:28:44   点击: 43

原始社会时期

一、??????????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址,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北京人会运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已运用自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 北方: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磨制石器,这一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除种植农作物外,河姆渡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运用陶器。他们已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把握水稻种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农耕消费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2、???? 北方:半坡遗址

半坡在陕西西安,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半坡居民种植粟等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他们饲养的牲畜有猪、狗、羊、鸡。运用经钻孔的磨制石器。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共同之处:他们已过渡到农耕时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都处新石器时代。都已会建造房屋(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半坡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并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生活的个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有几十个人,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他们共同休息,一起分享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

?

奴隶社会时期

一、???????奴隶社会的末尾:夏朝(我国历史上{dy}个王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树立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按照禅让制的原则,应当由大家推举的伯益来继位。但禹的儿子启夺取王位,并杀死伯益。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完毕,王位世袭制末尾,“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zh1}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结合其他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夏朝消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dy}个王朝,共存在了400多年。

二、???????西周分封制

1、????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或:增强对西周全国的统治)

2、????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亲属(占大部分)、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往常镇守国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保卫王室,定期朝见周王。诸侯在本人的封地内也停止分封,构成威严的等级。

3、???? 作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增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弱小的国家。

?

封建社会时期(战国时期至1840年)

一、???????中国{dy}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时期的六国,树立起我国历史上{dy}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

秦始皇增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 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规定:{zg}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心,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他们彼此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担任,并且必须相对服从皇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直接由皇帝直接任免。以上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创始的制度,长达2000多年。

2、???? 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在全国统一运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了隶书。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 思想上,焚书坑儒。为了增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承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六国的史书和官方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百姓只可以保留秦国的史书和医药、占卦、种树之类的书籍;如有人再议论儒家诗书,就判处死刑。此后,还有一些儒生和方士批判他的治国政策,即被他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了思想,对古代文化是莫大的危害。

4、???? 军事上,北伐匈奴,派军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派兵征服北方的越族地区,开凿灵渠,设立三郡(即桂林、南海、象郡)。

?

二、???????西汉

(一)???汉武帝大一统

条件: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初年,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促成大一统局面的措施:

1、???? 削弱地方诸侯国的权利。答应地方诸侯王的国土除嫡长子持续外,还可由皇帝分封给侯王的其他子弟,构成新的侯国。新侯国归当地的郡管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力气越来越弱,再无力与中心抗衡。汉武帝还采取其他措施削弱诸侯国的权利。后来,诸侯国基本被铲除了。

2、???? 增强对官员的控制与监视。为了增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去监视和考核他们。刺史级别较低,直接向皇帝报告。中心和都城地区的官员,由司隶校尉担任督察。

3、???? 削弱丞相权利,增强皇权。

4、???? 思想上,为巩固中心集权,汉武帝承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挤其他各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5、???? 教育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太学成为我国古代的{zg}学府。

6、军事上,先后三次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边疆要挟,不断拓展国土。

作用: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心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增强,西汉进入更加繁荣时期。

(二)???张骞通西域

西域范围:汉代,人们把明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叫做西域。

1、????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西汉初,西域各族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帝时,国力弱小,为结合大月氏夹攻匈奴,张骞受差遣前往西域。

2、???? 经过:张骞受汉武帝差遣,在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前往西域。

3、???? 影响:(1)巩固与拓展了西汉的疆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心政府管辖。

(2)促进西汉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这些国家相继派使者访问长安,学习汉朝的先进文化。后来,汉朝的使者、商人频繁西行,“丝绸之路”逐渐构成。

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洽: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鲜卑族拓跋部树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向。顺应这一政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对中原广大地区(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或说: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2、???? 迁都洛阳:494年,为了增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增加鲜卑族保攻权利对改革的干扰,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迁都洛阳后,末尾改革。

3、???? 改革的主要内容:改变鲜卑族落后生活风俗,积极承受汉文化。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朝廷上运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管理国家。

4、???? 改革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北方各族社会的提高;使拓跋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swql}的高度。

四.???????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社会

(一)???隋唐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1、???? 创立:隋文帝时,末尾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的优劣。当时开考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等。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出身没有非凡的限制。这样,科举制在隋朝正式诞生了。

2、???? 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唐太宗非常注重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不但添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而且创始了殿试制度,还创立了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3、???? 影响:(1)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任官三者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推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唐朝后来科举考试重诗赋,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了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文官制度。

(补充: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来非凡是明清时期,已在很大程度演出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迷信技术xx被排挤在各级教育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外,客观上扼制了迷信技术的发展。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至此,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

(二)???繁荣的唐朝

两个代表性时期:唐太宗、“开元乱世”

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较轻,唐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候,国力增强。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经验,勤于政事;擅长用人和纳谏,如重用房玄龄、杜如晦及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等。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消费。文化上,发展科举,注重教育。

2、“开元乱世”: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史称“开元乱世”。

原因(措施):励精图治,擅长用人。如先后作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裁汰冗员,强调以才以功授官,注重考核地方官,尤其是基层县令的政绩。反对朴素糜费,倡导节省浪费。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消费。

(三)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出名高僧。贞观年间,他从长安出发,历尽磨练,到达天竺(今印度),遍访名寺,多处讲学,极受欢迎。归途带回大量佛经,并停止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印度”这一称号是他翻译时确定下来的)。他根据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它是研究中亚、印度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 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

五、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程度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正式南移)

宋代北方消费发展的商业繁荣:

1、繁荣的商业都市。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发展成为当时全国{zd0}的商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市内买卖兴隆,极端繁华。成都、鄂州(今武汉)、建康(今南京)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宋代城市的一大变化是打破了以往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割的界限,繁华的商业街市四处可见。

2、货币变化,末尾出现纸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种用纸印刷的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会子”,与金属货币并行运用。

3、海外贸易频繁。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广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担任管理海外贸易。与南宋有通商关系的国家达50多个。广州、泉州和明州是当时的主要贸易港口。

六、元朝树立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1、元朝树立: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消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2、民族关系的发展:

(1)背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周边民族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2)概况:不少汉族人迁移边疆,与各民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大批边疆民族包括蒙古人迁入中原和江南,增强了同汉族的融合。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与汉族人民的长期共同生活,同汉族已没有什么差别,都叫做“汉人”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人迁入我国,和汉、蒙古等民族长期通婚、杂居,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明朝时期,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树立后,大力发展消费,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后期,国力雄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为了增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明成祖(朱棣)差遣郑和出使西洋。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远洋航海,人数多,规模大,经过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4、影响:(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规模可算当时世界{dy},工夫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纷纷遣使与中国通好,停止贸易。郑和远渡重洋,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风俗等方面的了解,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的眼界。

?

(二)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雍正年间),清朝末尾设置驻藏大臣。乾隆时,明白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心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监视班禅和达赖持续人的产生过程。清朝还规定,班禅和达赖的持续,要报中心政府同意。这些措施有力地增强了中心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也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国家统一。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 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明末),荷兰殖民者末尾占领台湾。1661年(清初),郑成功率部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打败了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投降,台湾回归。

2、???? 台湾府的设置:1683年,康熙派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属福建省。这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对增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统治者保守自大的思想很严重,对别国的优点视而不见;主观上出于抵御外来侵犯的需要及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从根本上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清政府采取了限制与国外往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2、???? 表现:(1)对外贸易上,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后来,对本国商人出海,清政府作了种种限制,限制船只规模及出口货物数量等。对西方商船也予以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地点也作严厉限制。从1757年(乾隆年间)末尾,下令关闭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并对外商和华商活动作出了更为严厉的限制。这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它不断持续到xx战争前夕。(2)文化交流上,清朝统治者自觉地夸张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看不到西方近代迷信技术的先进性,把西方的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回绝引进吸收。

3、???? 影响:(1)它对早期西方国家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闭关锁国障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络,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迷信技术的吸收,障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状况下,我国大大掉队于世界。(1840年xx战争爆发后,闭关锁国状态被敌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

八、古代迷信技术

(一)、中医

1、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出名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片面阐述了中医实际和治病的原则,奠定了中xx疗学的基础,被后人遵奉为医学经典,至今仍是中医的必读书。张仲景被后人誉为“医圣”。

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我国出名的医学家和xx学家。他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xx学巨著。该书出版后,陆续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对世界xx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末尾运用麻纤维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亦叫“蔡侯纸”。传播:造纸术发明后,不断向各地传播。蔡侯纸发明不久就传播到西域、和日本。8世纪造纸术西传到阿拉伯,11世纪以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作用:随着造纸术的传播,引发世界书写材料的宏大变革。造纸术的改进,大大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进了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时的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作用:印刷术的传播,改变了只要“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放慢了文化的传播。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发明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制成指南针,并末尾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

作用: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及世界航海的发展,它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达、为欧洲新航路的开拓创造了重要条件。

4、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孙思邈《丹经》中{dy}次记载了火药的配制方法。唐朝末年,火药末尾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广泛运用,出现了突火枪、火炮等管形武器。

传播及作用: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到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这对欧洲资产阶级xx封建统治、推进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辉煌的工程修建

1、长城: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后,为了防止匈奴南下侵扰边境,秦朝在原秦、燕、赵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总共1万余里的长城。

秦朝以后,许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明朝树立后,对长城停止了长期的大规模修建。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它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二千余里,是人类修建史上一个奇观。万里长城已被列出世界文化遗产。

2、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时末尾开凿,长达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目的:为了增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方便从北方运输粮食和布帛。

道路: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自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注重道路图)

作用:大运河的守旧,对增强我国南北方经济、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宏大作用。

九、思想文化

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主张对人要有爱心,要尊重人体恤人,本人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已之不欲,勿以施人”)。这就是他的“仁爱”思想。他还强调“礼”的重要性,就是君主、臣下、父亲、儿子的行为,都要合适本人的身份地位。政治上,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为政以德”)。

教育:孔子之前,学校由贵族垄断。他创办私学,求学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为他都招收培育(“有教无类”)。他很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启示引导;要求学生常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以便有新的体会(“温故而知新”);倡导人们互相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以为,学习需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学好。

影响: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西汉“独尊儒术”后,《论语》成为古代学生的必读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宏大影响。

2、?唐诗

(1)李白:盛唐时期出色诗人。其诗想像丰富,豪迈奔放,清爽飘逸,弥漫着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浪漫颜色,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被称为“诗仙”。

(2)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他的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是他诗史中的代表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鞭挞腐朽政治的千古名句。他写诗,要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艺术技巧出神入化,思想情感博大深沉,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3)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秦中吟》《新乐府》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3、?? 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成为{zj1}特征的文学形式。宋词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派”(如苏轼)和“婉约”派(如李清照)。早期词多属“婉约派”,从苏轼末尾,创作风格发生变化,“豪放派”逐渐成为主流。

(1)苏轼:北宋时期出名词人。其凭吊古代人物,描画村野风光,抒发爱国情怀,笔力纵横,气势雄壮,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2)李清照:两宋之际出名的女词人。她后期的作品委婉委婉,感情真诚,用女性的独特视角描写了她对生活的体悟。中年以后,在战乱和丈夫死亡等打击下,作品多流显露伤感和忧国忧民的颜色。

(3)辛弃疾:南宋时出色词人。他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其作品大多以抗击金兵进扰、收复中原为主题,气势磅礴,感情真诚。代表作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达到成熟阶段。其中最出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合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1)《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影响{zd0}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素材,生动地描画了各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历史,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赞颂了农民起义,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3)《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它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它取材于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想象奇特,言语诙谐,闪耀着浪漫雄壮的光彩。

4)《红楼梦》: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它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zg}成就。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群青年女子的凄惨命运,鞭挞了传统礼教。小说通过贾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提醒了传统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5、?两部史学名著

1)《史记》: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所写。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由本纪、列传、书等部分组成。本纪记载了以历代帝王为主的国家大事,列传是历史人物的传记,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在这些体例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后人通称之为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dy}部纪传体通史,并成为以后编写史书的范例之一。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书中一定了陈胜、吴广等历代人民群众反对暴政的斗争,照实地评价汉高祖、汉武帝等人,非常不足为奇。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语通俗易懂、繁复美丽,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鲁迅先生曾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叙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取材广泛,考证翔实;体例严谨,头绪分明;文字精练美丽,叙事生动,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要以史为鉴,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阅历。当时的皇帝宋宗以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Tags:

      ?
    郑重声明:资讯 【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_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高中中国古代史_中国历史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