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像:让我欢喜让我忧 之一_刘卫兵_新浪博客

    1993年1月22日,阴历大年三十,前门大街上的两个男孩放鞭炮。

胶片记录一段忘不掉的过去。   选自 刘卫兵著《回望20年》。




    吻别!2001年3月,香港。莫文蔚独唱音乐会,xx歌星张国荣亲吻祝贺。
几年后,

张不幸坠楼辞世。数码几乎可以记录任何一个瞬间。 选自刘卫兵著《回望20年》。




    2010年1月,宣武区香炉营,雪中人们。


 

              数码影像:让我欢喜让我忧 之一

 

    今年的雪真不少。昨晚飞扬的雪花再次造访京城,早晨一睁眼,又是一片银色世界,瑞雪兆丰年,春节的喜庆在这雪中变得浓郁起来。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人想冲出去。这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的名言。现代人的生活中似乎到处充斥着“围城”的矛盾和困扰。就像眼下生活在都市里人们住在高楼林立,过着灯红酒绿日子,可有时也会想念城外清新环境中,白天乡间散步、夜晚听蛐蛐鸣叫的情趣。

    笔者在《回望20年》一书中讲到小时候,拿着海鸥203折叠相机拍照的经历。那时候拿相机就像现在拿着珍贵古董一般,不敢有丝毫闪失。转眼二三十年过去,现在人随时从兜里掏出小数码、小手机拍照,那相机俨然变成了掌中的玩物。

    数码摄影快捷方便、惠及大众。可数码照片泛滥,又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不知不觉中数码摄影好像变成了一个“围城”,让人欢喜,也给人忧愁……

 

    2009年2月中下旬,立春的北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降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干涸的京城。上班路上,看到的两个场景,让我好奇了半天。先是在街道上看见一位环卫工人,他一边扫雪,一边举起手机拍摄雪景。“环卫工人拍什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后来一想他大概是怕扫完雪,雪景就不好看了赶紧拍两张。再走几步,一位男士拿着小数码相机,给几位正在扫雪的中年妇女拍照,几位女士一边干活儿,一边冲男士喊:给我们照精神点儿啊!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笑了,这数码真够普及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码摄影给摄影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之突然、进步之迅速、发展之未来,超乎人们的想象。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西贵所著《影像传播论》的观点,数字影像是利用摄影的方法将来自景物的反射光光线用数字记录下来,并能进行数字处理和数字传递的摄影影像。

    数码摄影机和传统相机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两种相机整体的设计构造、工作原理基本相似,都有相机、镜头、光圈、快门。对于摄影者来说,两种相机的使用和拍摄方法基本相同,会使用胶片相机,基本上就会使用数码相机。而两者的不同点是:在影像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不同。传统摄影使用胶片,让光线在胶片上曝光,用化学胶片记录影像。数码摄影没有了胶片,取而代之的是装入相机内部的电荷耦合器(charg-couple device),通常称为CCD。数码摄影让光线记录在CCD的数码卡上,成为数字图像信息,存储在相机内部,然后通过电脑等处理、编辑、传输,把数字图片传送到需要的媒体或机构。

    数码摄影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简单说数码相机比胶片相机更先进、更能满足摄影者的多种需要。数码摄影具有拍摄简单、储存方便且储存量大、传输快捷、易于普及、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以及方便与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连接等特点和优势。随着因特网、电脑/CD-ROM迅速发展,数码化的影像通过现代媒体进行照片剪接、存储和各种灵活处理。

 

    一,胶片相机拍摄,当时看不到拍摄的效果,只能凭着经验估计。等到胶片冲出来,生米做成熟饭,拍的再差也没办法补救。比较而言,数码相机拍摄后可以即时观看拍摄的照片,根据前面的拍摄效果,及时调整拍摄的技术技法,包括调整光圈、快门组合,调整闪光灯等,可以及时补救拍摄中的缺憾,提高拍摄照片的质量。当然,数码相机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拍摄时,相机突然显示数码卡不能存储,数码卡记录的影像损坏等。发现数码卡出现问题,应该及时检修或更换。

    二,摄影得到快速普及。

    数码摄影在给摄影记者和商业摄影者的工作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摄影从过去专业人士独占的领域变成所有人记录生活的宽广舞台。君不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看到普通人拿着手机照相留影。许多新闻发生现场,还没等专业摄影记者到场,身在现场的旅客已把重要的瞬间记录下来发送给媒体。例如2005年发生的伦敦地铁爆炸案就是一个实例。爆炸案发生后,记者难以在{dy}时间赶到现场,一位旅客随手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了爆炸现场的景象,后来欧美许多主流媒体采用的就是这位旅客拍摄的照片和录像。

    三,数码摄影使摄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过去用传统胶片拍摄,胶卷的数量和每个胶卷的张数(胶卷通常只能拍摄36张照片)受到严格限制,而存储和保留这些底片和照片也十分麻烦。

    胶片相机只能拍摄36张。许多记者都遇到这种情况,碰到采访拍摄的关键时刻,相机没胶卷了,等到匆忙换完胶卷,重要的瞬间已经过去。许多记者采访时都会碰到胶卷没带够的问题。数码相机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今的数码卡从几百兆、1G、2G、4G、8G,很快还会有10G、20G容量的。使用1G的数码卡,拍摄每张3000k的照片,可以拍摄300多张照片,一张数码卡等于10个胶卷。对于一般摄影记者来说,带上几张数码卡,就可以应付大部分的拍摄需求。

    传统摄影的后期编辑处理稿件实在麻烦。笔者前后使用胶片采访拍摄十余年,每次采访归来,忙着冲胶卷、扩照片、写说明,然后交给编辑发稿。可回到办公室编辑整理照片资料更是复杂。拿着放大镜一张张地挑选底片,挑好底片后用剪刀剪下来放入底片袋,在把底片和照片粘贴在一起,附上文字说明,一张照片资料才算完成。如此以往,如果挑选几十张、上百张、上千张底片,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经历,经常弄得人眼花缭乱。照片资料弄好后,还要像照看孩子一般把底片放在干燥处小心保存,万一受潮或受到挤压,会导致损伤甚至无法使用,再处理起来就更麻烦。

    为了整理这些照片和底片,记者不知要花费多少个日日夜夜。有时弄得实在烦了,很多资料干脆扔进垃圾桶,一旦需要损失难以挽回。如果没时间整理,那几大箱子的胶片和照片资料只能像废品一样堆着一边,让人望之可惜。

   以笔者的亲身实践为例,从1989年至今我发表在媒体上的照片近万张,按照拍摄10-20张照片发1张稿子的粗略计算,工作20年我大概拍摄10万到20万张照片,要使用近3000-6000卷胶卷。照片冲洗出胶片和照片,恐怕要装几十个大纸箱子。而现在用数码卡拍摄,用一个8G数码卡拍摄,反复使用几十次就记录完成,这些照片只需要几个500、1000G的数据存储硬盘就够了。至今,我还有几大箱子的底片和照片,看到它们就发愁,没有时间处理。

    四,数码摄影便于和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相互连接,使照片处理、储存、传输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过去传送照片要用马车、汽车、火车、甚至动用飞机,花上几天、十几天时间。后来用电话线路传送照片,一张照片经常要传上一两个小时。直到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笔者在边境城市白沙瓦往北京发稿,因为电话线路不好,有时一张照片要反复传送几个小时。经常累得浑身大汗,腰直不起来,外国人看着都着急。

    现如今,数码相机、手机等可以直接接入电脑等媒体。拍完照片,接上随身携带的电脑,连上互联网,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照片就可以快速传送到几千里之外的编辑部、办公室或你家里。

    五,数码摄影发展迅猛。

    80年代末,数码照相机刚刚投入使用时,因其在技术、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一直颇受争议。长期使用传统相机的专业人士对传统胶片毕竟有感情,对数码怀有诸多质疑。更换数码相机之处,笔者认识的一些老摄影记者一直不肯更换数码,就是一个例证。他们的说法是,使数码拍摄不放心,用胶片相机踏实。笔者最早使用数码相机是在1999年12月澳门归回祖国的当天,我在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前拍摄首都各界欢庆澳门回归。当时使用一款柯达数码相机,只有几十万像素,机身比现在大许多,拍摄速度很慢,拍出的照片严重偏色。可自己还是挺高兴,因为当时就用电脑把照片传回了编辑部。如果拍摄胶片,送胶卷、冲洗照片出来,至少要晚几个小时。

    依托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数码相机,发展可谓神速。本世纪初以来,逐步走入成熟期,相机的整体技术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像素从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我使用的数码:1999年几十万像素,2001年去阿富汗前线中200万像素,2003年500万象素,至今2009年,1000-2000万象素。近十年中,已经换了几次新数码相机。

    此外,数码手机摄影的素质迅速提高,像素普遍已经达到五、六百万像素,甚至更高。数码手机拍照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具备较强的隐蔽性。笔者预计,随着数码高科技地迅猛发展,以后的数码手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照片质量会进一步提高。不久的将来,摄像机拍摄的照片也会达到相机拍摄照片和发稿一般标准。到那时,摄影又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数码影像究竟能走多远,我说不清,但感觉它会越走越远。

 

部分选自:刘卫兵著《回望20年 —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陕西师大出版社。

 

购买《回望20年》纪实图文著作,请登录链接:

{zy1}网:

当当网: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数码影像:让我欢喜让我忧 之一_刘卫兵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