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武村—百年古村的明天在哪里? - 知道分子的日志- 网易博客

阳武村—百年古村的明天在哪里?

2010-01-29 15:22:39 阅读4 评论0 字号:

阳武村—百年古村的明天在哪里? - 知道分子 - 知道分子的博客

山西原平市阳武村,坐落在山西原平西40公里处。这个始建于宋代嘉定年间的800年古村落,历经战火,甚至台风、地震、山洪等侵蚀,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古建筑200余幢,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古村落人口急增,古旧村落的格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建设新房,现代化的装修,又严重破坏冲击了古民居的原貌。今天,古村阳武民居还能继续延存吗?在现代经济刺激下,古旧清贫的村落该何去何从?日前,记者走进这800年的古村落。我们在保持文化传统和促进社会进步之间,向往新生活又难忘老祖宗,原平古村所遇到的无奈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遇到的尴尬。

对话·老人—800年朱氏代代相传

冬日的下午,古村民居静静地躺在五台山与太行山的怀抱里,安静而详和。村民们至今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制度,走在小巷里,经常可以看见不少人家的门上贴着“家传耕读”的大字,颇有家法礼仪的遗风。

 

路上遇见一个名zhu 文忠挑柴的老人,今年65岁的他放下干柴担子,笑呵呵地说:“以前村里没什么陌生面孔,现在古村有点名气了,来这个村子的人越来越多。”

说起自己的村子,老人如数家珍:“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里有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阁、古庵。最xx的是朱氏牌楼”

朱忠掰着手指头数着:“一共200多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呢,现在像这样的古村可不多啊。不少建筑专家到我们这里,都说古村是‘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

老人指着周围的房子,兴奋地告诉我们:“古村整个村落的建设布局以天地合一的阴阳九宫卦象之数进行设计布局,按‘九九归一’的天人合一的卦理哲学,把村里将近100条巷子、房子纵横交错地将连成一个群体。”说到这里,叶文忠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如果{dy}次到新叶村,没有人领路,保证走不出去,转转就跟进了迷宫一样。但是可以保证,你走进的人家几乎全都姓朱。”的确,置身于古村阳武村中,如果没有古村主任的引路,很容易就迷失在这里。大片完整白墙青瓦的明清建筑风格让人仿佛恍如隔世,无法分清年代的真实。走进国内{zd0}的朱氏聚居村,从光可鉴人的小碎石铺成的路上走过。狭窄、潮湿的小巷,雍容、肃穆的宗祠触手可及。

新房子·老房子——告别与依恋的纠缠

古村延续发展了800年,人口也从以前的几十个激增到现在的3000多人。古旧村落的格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建一座新房子,将自己的家园扩张壮大,是很多村民内心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渴求。

朱玉妹今年76岁了,现在住在只有5个平米的家里,为什么呢?儿子今年35岁,刚娶了媳妇没几年,新媳妇嚷着要造新房。朱根妹咬了咬牙,2004年把自己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借了好几万,终于给儿子媳妇在原先老房子的基础上盖了两层小楼。可朱根妹却十分眷恋以前在老房子的简单生活,一个人搬出来住了。

 

 

“古村的人不明白,新鲜的东西来的太多,就会xx改变以前的格局,老房子都是无价之宝,十几万的新房子算值多少钱啊?”

 

这是朱   老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村里负责编撰、修订族谱的朱   是始祖朱氏的第25世孙。老人说:“好端端的老房子非得伸出个现代化的阳台,可我是怎么看怎么别扭啊。”

老人说,现在的古村共有3000多人。从始祖朱氏至今,已传至第29辈,村子里辈分{zg}的是第21辈的朱新棠老人。现在,村里仅存5个支派,分别是朱仁派、朱智派、朱德派、朱义派、朱庆派,均为“外宅派”的子孙。老人担心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原先的文化传承恐怕愈加淡漠了。

对话·村长——2007年将立项保护开发

2000年2月,古村被原平县批准呈报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下,古村遭遇到文明的尴尬,人们既向往新生活又难忘老祖宗,古村何去何从?

对于古村的古民居保护现状,古村村长   也面露疼惜。他说,去年原平市政府对古村的古民居保护有个总体的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显著。

他说,2007年,原平市将专门成立古民居开发委员会监管古村古民居的开发,在去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单体计划。

    他说:“我会亲自去古村调研,并安排由原平市商贸旅游局牵头,土管等相关负责人一道去富阳、徽州等地取经,看看人家古村落是怎样保护和发展的。古村文化悠久,有优势。像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典礼,这个活动在叶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热闹程度远胜于传统的中秋和春节。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也争取在下一届新安江旅游节就把新叶村推广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景点对外开放。”

    {zh1}说,我们也希望大家都来想想办法,怎样合理构建古村生活,不仅要把古村民居保护好,还要让那里的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资金·短缺——古村落保护叹无奈

古村目前的确遭遇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多年来,古村保护规则未编制完成,大笔的保护经费也无从着落。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我们也知道古村是有价值的古民居,可是古村古民居除了上级文物部门拨款对部分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大方向的规划也没有。”古村村委会主任叶建良指着村口正在维修的“叶氏宗祠”说:“维修这样的一个祠堂要花费大量的经费,省里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拨款,可实在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具体的发展道路。”

原平文物管理会主任说:“对古村的保护这几年都在做规划,祠堂每年都在进行维修,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几十万的资金作为维修费用。但是古村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态,{zh1}还得靠土地指标和资金。”

记者随后来到了原平市土地管理局了解情况。土管局副局长钱晓华介绍说,为了保护阳武村的古民居,原平市国土资源局在村庄划出一块土地作为农居点,供那些符合建房条件的村民在那里建房,希望古民居点范围内不再有新的建筑物,慢慢地把村民移出去。但遗憾的是,这一规划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不少村民不愿搬走,希望原拆原建,另外因配套设施没有跟上等原因,至今那块土地依然没派上用场。

钱晓华说:“古村这块农居空地的基础设施的确不完备,包括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平整土地都需要资金,这笔钱谁来出,古村没有多少收入,原平的财政也很难拿出这样一笔资金。”

保护·发展——古村落“两条腿”走路

山西有不少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单位,同样也存在和新叶村一样的问题。对此,山西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的赵勇对记者说:“文物保护,一是要投入资金;另一方面还是要因地制宜,依靠发展旧有传统文化特色。”

赵勇说,山西在解决文保单位、保护区保护与土地利用矛盾上,有的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新区,将村民按照规划提出的合理比例逐步迁徙到新区,做到了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人口密度较高,外迁费用高,新区难以形成。比如说苍南县蒲壮所城占地约为35公顷,1600多户,4000多人口,城内人口密度过大。原准备利用边坡杂地建设新居,但因新区建房费用比老区高,新区至今没能xx形成。

赵勇说,但是像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跟新叶村情况相似,自旅游开放以来,诸葛村投巨资对古村落进行了保护和整治,现在的发展已日趋成熟。

另一方面,我们在政策保障措施上可以尽量满足文保单位、保护区的新区建设用地;其次应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在当地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保护的主要形式是投入,用于文物建筑维修和保护,应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条件的地方,有当地政府财政负责提供新区建设,并由当地政府对新区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阳武村—百年古村的明天在哪里? - 知道分子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