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城模式之困,拿什么拯救你?(上)

    特许经营城模式在国内曾经承载过业界很多的梦想,又曾遭遇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看上去可以帮助很多人实现创业的梦想,可以解决很多的就业,能够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特许经营城模式在国内曾经承载过业界很多的梦想,又曾遭遇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有业内人士给出结论,特许经营城模式在运营上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瓶颈,是一个从开始就已注定失败的项目。

  不过,上海卓悦百货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黄坚敏还想再试一试。最近他在上海世贸商城租下了11层楼面,又花了数亿元资金引入了国外200多个品牌,做起了特许加盟的生意。

  面临着一个曾经失败过很多次的模式,他能做出多少改变?

  “潜伏”七年的项目

  2002年,在温州数码广场的项目落实后,商人黄坚敏熬过了整整一年事业上的空窗期。在这之前,他和他的团队代理过国外一线品牌,在很多城市做过房地产项目,还开过百货类的商城,温州数码城是他们在这个阶段做的{zh1}一个商业项目。

  数码广场的生意很不错,但黄坚敏开始陷入反思:做地产肯定做不过万科,百货商场敌不过百联,数码厂商资源也抢不过太平洋。"未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黄坚敏常常这样问自己的团队。

  为了找到适合他们的项目,黄坚敏的团队导入了目标倒推法,即在自己能够筹集的资金范围内,提前设定一个盈利计划,看有什么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为此,他们总共设计了3个项目,一是在温州建设全国{zd0}的奥特莱斯基地,二是在各个城市建样板房装饰的展示交易中心,三是做特许经营城项目,为中外品牌提供常年的展示加盟平台。

  他们在对这三个项目仔细评估后,因商品来源缺乏稳定性而搁下了{dy}个项目,又因前期投入过大放弃了第二个项目,{zh1}只剩下{zh1}一个特许经营城的项目。团队对该项目的评估结果是,自己能募集的资金足够做这件事情,也有足够的经营这个项目的商业经验。

  "世界500强企业里,大多数都是靠连锁经营发家,而中国连锁经营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黄坚敏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此描述他选择这个项目的逻辑。

  因此,在"潜伏"一年后,黄坚敏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特许经营城项目。2003年到2009年,他们共获得了200个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经销权,产品涉足童装、xx品、餐饮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投资的招商网站,网罗了大量国内的经销商资源。2009年末,黄坚敏租下上海世贸商城11层楼面,正式运作特许经营城项目。

  遭遇尖锐质疑

  黄坚敏的项目实在不能算作是一个概念新鲜的商业模式。

  2006年末在广州东站附近开张的中国特许经营城,项目运营之初曾获得广州发展银行5亿元授信协议,又因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一时风光无限,但如今已经逐渐归于沉寂。黄坚敏自己也承认,之前国内曾有过很多类似的项目,但至今仍无成功的案例。

  长期xx此类项目的博盖咨询合伙人高剑锋甚至认为,这已经是被市场所抛弃的一种商业模式。他表示,从以往的运营经验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着不小的缺陷和风险。

  先是此类特许经营城的运营方多宣称自己手上有大量"国际一线品牌"的代理权,但这往往会成为运营方"忽悠"加盟者的一个工具。国际一线品牌的标准是什么?本身很难界定。而当品牌不能足够好,代理商市场推广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此前曾有案例。国内某些商人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品牌,精心包装一下,成为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洋品牌",再拿到国内来忽悠加盟商。

  其次是国际一线品牌会不会将代理权先放给国内经销商运营,待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热度培育成熟后,再将代理权收回自己直营。代理合同到期后,代理商和加盟商的利益其实都很难得到保证。

  他认为,重要的是国内的团队最为缺乏的并不是资金和渠道,而是运营一线品牌或者xx品的成功经验。无论是LV还是爱马仕,市场的成功除了品牌本身的影响力之外,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运营团队在市场和消费者互动上付出的努力。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特许经营城模式之困,拿什么拯救你?(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