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屐的历史_lihuamingtian_百度空间

中学的时候,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觉得特别刺眼,在当时的印象里,只有日本人才穿木屐的。却没具体追究。

后来上了高中,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当时老师对木屐的解释是,登山用的鞋子。倒是对谢公做了详细的解释。因为不是考试的重点,就听之任之。其实据《宋书·谢灵运传》(385-433)记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当时谢灵运所穿的就是我们口头上说的木屐。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明崔子忠的《杏园夜宴图》,左上角那人分明穿了一双木屐。由于只是露了两个齿,我仍不肯相信接受。


       明 崔子忠 杏园夜宴图

直到看到《东坡笠屐图》,我才有些动摇,开始注意木屐方面的资料。


      《东坡笠屐图》

因此整体《中国木屐历史》

《陈湃诗词集》有首诗是《木屐自述》,内容如下:

      八八年

      我的地位低微得任人踩踏,

      为何偏要把我冠以“足下”──

      寓意友情似海,

      朝夕把我思卦?

      事因介之推抱树而死,

      重耳把木削成屐,

      天天穿在臭脚上,

      使人知其对部下不差,

      于是后人就将挚友称 “足下”。

      若是如胶似漆,

      为何不称“足上”,

      把我制成佛珠往颈上卦?

      而偏要让我xx翻身,

      世世代代任人踩踏?

      “足下”,“足下”,

      是真情还是虚假?

      这须要世人来回答。

八八年,应该是指一九八八年。

当年在浙江省宁波市慈城慈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木屐。共发现木屐两件,无齿,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侧略呈圆弧状,正面平。其中一件背面前半部钻有四小孔以系带,后半部挖凿一近似长方形的浅凹坑,似为防滑之故;另一件则在背面两侧对称钻有用以系带的小孔三对。这二件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木屐。

足下,作者已经有所解释,里面说的是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

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一说介之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前697628年)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谁知烧山后,介子推母子并没有出山,相反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遂在绵山建祠,纪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也因此有木屐始于晋文公之说。

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两种木屐

在此之前,一九八四年六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郊发掘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182—249)(此公曾因与潘璋一起在临沮擒获蜀主将关羽而威震海内)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有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便有一双漆木屐。

漆木屐

后汉书五行志曾记载:“延熹(158—167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 而按照五行志的说法,妖服是指“风俗狂慢,变节歇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可见当时木屐并不被正统所接受,还只是一种时髦而已。

《晋书·宣帝纪》(179-251)记述:“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是公元2348月。

晋代干宝(?~336在《搜神记》中还记述有男女木屐:昔作屐,男子方头,女子圆头,盖作意欲别男女有别。 遵照“天方地圆”说,男人穿方头屐,表示阳气方刚、尊贵从天;女人穿圆头屐,意喻圆顺温和、柔弱从地。

《晋书.五行志》也有记载: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太康(280)是晋武帝的年号,当时刚灭吴,统一了中国。

《太平御览》六九八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戴良嫁女,布裳木屐 可见上图中圆头漆木屐是朱然的妻或妾的。

因此到三国后期,木屐已经广泛被人接纳。而到了晋初也已经没有严格的限定,穿着自由,不再是时髦稀罕物什。

据《中国鞋史》称:魏晋南北朝是隋唐之前人口大流动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糅合,中原与江南民俗文化互为渗透。衣冠鞋履重新整合渐趋溶合。当时北方民族最常用的基本形制是革靴高履,南方最盛行的还有木屐和丝履,木屐即用木料为鞋底制成的各类鞋履,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走。

以前木屐多用在雨天,进入隋唐后此风渐减。

李白(701 -762)《浣沙石上女》诗: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唐独孤及(725~777)《山中春思》)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浣沙”的女子以及独孤及游山都不是因为雨天才穿的木屐。可能是怕溪水湿鞋,或者只是图凉爽而已。也就是说,木屐在唐代已经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木屐也就是从唐xx始传入日本的。

宋代平民百姓更是以穿双齿木屐为时尚。不过到北宋后期,女子缠足[1]。只有男子穿屐,并有草屐、帛屐。13世纪后,元xx始,木屐渐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屐以木为之,即今之木屐,古妇女亦着之。今广东妇女虽晴天白昼亦穿木屐。”只有“广东妇女”而已,木屐已不再广泛流行。(江南百姓还是以小脚为主,所以不会穿木屐。)

满清入关以后,带来了木高底鞋,与汉族传统的千层底鞋相结合,产生了前后削坡的布厚底鞋,这种满汉相融的鞋履深受两族妇女的青睞。由于此种鞋底酷似船形,则俗称船底鞋。至此妇女也不穿木屐了,木屐从此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2]

资料来源:

                      

                      

                      

                      

                     

[1]原文是说:“唐代以后,女子缠足”。缠足自唐代晚期便有,但当时并不盛行,只有一些“艺人”才如此。直到北宋中期,一些文学家开始用文章的形式赞美小脚,后朱熹等理学家也有所宣扬,才开始有了大面积的缠足之风。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缠足只是一些上流社会和“艺人”,对于普通百姓并不如此,但可能是防与礼,女子才不穿木屐的。而且这些也只是限与江南一带,其他偏远地区就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2]并不是每种文化退出之后就会xx消失,现在潮州的农村、梅州以及粤东的客家人身边偶尔还能看到木屐的影子。

PS:木屐是什么?

急就篇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木屐是一种木底鞋,它的鞋底多装有两个木齿,前后各一,成直竖状。最初时,木屐主要被用于出行,鞋底装上双齿,是为了行走的方便,因为古时的路面不像现在这样平整,屐下设齿,可以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在行走时就显得稳当便捷。与当时通用的麻底之鞋相比,木屐更经得起磨损,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所以更适合于旅行。由于装上了木齿,鞋底的高度增加了许多,鞋底本身则可以不接触地面,这样在雨天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道路上行走就不易滑跌。

木屐不仅凉爽防潮,且具有通风的功能,木头容易保持干燥,不因滋生xx而影响脚的健康,因此,即使穿久了也不会患有香港脚,适合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因此深受中国南方人喜爱。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木屐的历史_lihuamingtian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