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四)

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四)

2010-02-03 06:54:58 阅读8 评论1 字号:

二.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及其发展

湖州是我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据市郊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湖州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4700多年的历史。湖州丝绸之府形成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是从六朝起始,经唐,宋,元奠基,至明朝形成,前后达1400年左右。清朝和民国前期为湖州丝绸之府的鼎盛时期。在这个历史的长程中,曾涌起的三次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的南移,史称南下潮流,对湖州蚕丝业的发展,对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1.唐五代时期湖州丝绸崭露头角

湖州丝绸发展较早,早在六朝时期三国吴时,吴之属地永安(今德清武康)一带生产的蚕丝就很有名,丝质特别好,与诸暨丝同为‘御丝’,上贡皇室。东晋时,吴兴称‘善地’,最为富庶。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之后,导致中原,江淮地区人口,文化南移,出现了历史上{dy}次南下潮流。促使包括吴兴郡在内的江南蚕丝产区加快开拓,蚕丝生产有了较好的发展。吴兴等平原地区田边塘旁普遍植桑,肥桑遍野,已是‘荫陌复垂塘’,乌程(今湖州)东南三十里(今双林一带)出现了大面积成丘桑林。还培育出了优良的桑树品种,被北方广为应用,故有‘桑悉由吴来’,北方远道南来求之的记载。梁代吴均‘连连文蚕茧’的诗句,描述了当时吴兴盛产蚕茧的情景。南朝时,已有绢,绵,绿绢,绿绵等丝织品。晋太元六年(381),吴兴太守‘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宋大明年间(457~464);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湖州的丝绸业已相当兴盛。

到了唐朝,湖州已成为蚕丝重要产区。湖州的丝织品开始崭露头角。花绸,绵绸,乌眼绫,吴绫,纤缟,重面绢,丝,绵等丝和丝织品均已列为江南东道上贡的贡品。武德四年(621)就有‘乌程县置贡乌眼绫‘的纪载;开元年间(713),湖州29年中岁岁’贡丝布‘。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乱起,中原混乱,河北,河南,关中一带成为鸡犬不宁的战场,江南则相对较为安定,又导致第二次南下潮流,北方先进的技术汇入浙江,与当地蚕织技术相融。大历二年(767)薛兼训任浙江东道节度使时,曾募军中未婚者,厚给财物,去北方;聚织妇以归,岁得数百人’,促进南北技术交流。此时,江南道湖州的贡品,除绵,绸外,还有名贵的御服面料乌眼绫以及纤缟等织品。贡品吴绫,花绸等更为宫廷和官府喜爱。其中吴绫‘练染柔滑,光彩眩人’,最为出色。故劳钺《湖州府志》载:“湖绫,唐时充贡,谓之吴绫。今有二等散丝而织者,名纰绫;合线而织者,名线绫,其绫染练异于他处,惟郡城织之。‘湖州xx的吴绫,也正是在这时名扬天下,获得与‘蜀锦’相提并论的美誉。《旧唐书》的《韦坚传》和《李德裕传》中,也分别提到包括湖州在内的浙西,奉诏进贡‘可幅盘条缭绫’,具有玄鹅,天马,掬豹等盘条纹样,纹彩相当艳丽。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北方战乱,绵亘数十年,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时,湖州属吴越国(907~978)。五代时,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谚曰:放尔生,放尔生,放尔湖州作百姓。‘湖州成为江南一方乐土。吴越王钱鎦偏安一方,不与天下争衡,‘屯貔貅以御戎寇,包黎庶以全耕织。’他说:‘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组织民力治河筑坝,修造堰闸,撩清太湖和长城(今长兴)县西湖,劝民从事农桑,鼓励免税开荒,改造低洼沼泽地,开始把河泥,水草作桑园肥料。一时湖州农村‘桑麻蔽野’,出现了‘年年无水旱之忧,岁岁有农桑之乐’的兴旺景象。自唐至五代,湖州安吉,武康等县山乡所出丝绵,绢,纱为上乘之品,安吉县缫舍庄(今孝丰镇西13公里)的蚕丝远销金陵(今南京市)。绫则‘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绮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这一时期,湖州的蚕桑丝绸业为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