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的尖草坪
战富国
在我们太原市,如今提起尖草坪,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尖草坪行政区,它北起阳曲县,西接古交市,东邻盂县,南靠杏花岭区,大得许多人一下子都说不清它那285.6平方公里的面积。当然,这是十几年前太原市重新划分区划以后,人们对于尖草坪的新印象。而没有这个新区划之前,尖草坪仅不过是个弹丸之地而已。
据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建设太原钢铁厂之前,尖草坪实际是一片荒地与乱坟岗,因为到处生长着类似芦苇草一样的尖茅草,俗称尖草坪。随着太原钢铁厂规模的扩大,工人及其家属逐渐增多,这片位于厂门外的尖草坪上开始有了买卖,有了店铺,日久天长,这里便形成了市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尖草坪市场发展到了鼎盛,以解放北路为界,形成了东、西两个市场,成为太钢周边的商业和经济中心。1958年大跃进之后,西市场的人气渐次东移,尖草坪市场实际上也就特指东市场了。这东市场实际上就在现在尖草坪立交桥东南那长不足200米、宽不足100米的地方。别看这里地方不算很大,可那时节,由于交通落后,进太原城一趟不容易,它就成了城北地区人们的购物天堂。人们逛街、购物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朝向同一个目标——尖草坪。
那时的尖草坪市场里,商场、店铺鳞次栉比,一家紧挨一家,算起来总有大几十家。百货商店、副食市场、人民饭店、新华书店、钟表店、眼镜行、杂货铺、黑白铁社、小人书摊、炸油糕摊、馒头店、熟肉店、家禽店应有尽有。有国营的,有私营的,有公私合营的,把个市场搅和得热火朝天。尤其是马路边上的流动摊点,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拉洋片的、卖大力丸的、卖老鼠药的、拔牙的、点痣的、治鸡眼的、卖水果的、卖山楂片的、卖果丹皮的、卖灌肠凉粉的、卖猪头肉的、卖羊下水的、说书的、剃头的,终日熙熙攘攘。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制作烟筒水桶时的捣制铁皮声,卖老鼠药的竹板声汇成沸腾的声浪,让人觉得这个市场终日充满活力。看那街上的男女,时髦点的夏天穿着府绸,冬天穿着华达呢、毛哔叽,普通点的就穿着平纹布,还有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却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听人说书,汇成了异彩纷呈的市井众生相。
我那时正在太钢中学上初中,市场里的小人书摊时常令我心向往之。手上哪怕只有一分钱,也要跑去看小人书。当时的市场行情,租看小人书是一分钱一本,这个书摊至少拥有上千本小人书,来看小人书的几乎全是中小学生。看书摊的是一个长相黝黑的老头,十分严肃,不知是怕丢书还是怕谁看了不给钱,老头的眼神总是那么严厉。但我们只要有小人书看,根本顾不上看那老头的脸色。那时物价便宜,东西不贵。有一回,一个同学捡了一元钱,没交xx叔叔,也没交学校老师,星期天叫上我到小人书摊美美地看了{yt}小人书,才花去了两毛二。日落西山了,才发现还没吃饭,就又一人买了一个油糕一个饼子,又花了三毛二。他说,下星期咱还能这么看{yt}。
花无百日红。尖草坪市场的繁华延续了几十年之后,于十年动乱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物质的极度匮乏,让市场逐渐风光不再。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人试图使它重现生机,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早已席卷全国,功能齐全的大型超市、便利店、大酒店相继在市场周边开业,尖草坪市场只剩下日益破败的份,渐渐地变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然,被人们逐渐淡忘了的是市场过去的繁华,市场那片土地的价值却早已被人看中。如今,十来幢高达28层的大楼已经在这里拔地而起,似乎在告诉人们,尖草坪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