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柘荣已发展早季蘑菇300多万平方尺,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成为当地继药、茶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 起起落落种植早季蘑菇 早季蘑菇在柘荣的种植始于1997年。当年,福鼎前岐菇农林朝全率队来到柘荣鸳鸯头海拔960米的湖里村发展早季蘑菇20万平方尺,获得成功。此后村民纷纷跟风,收入大增。实实在在的好处撩热了更多农民的心,到200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00万平方尺,年产鲜菇1500吨。 早季蘑菇,给农民带来了收益,也带来了无限的忧虑。早季蘑菇发展前期,市场价格一路高扬。1998、1999年主销市场上海每公斤{zg}价曾达17元,平均价为12.5元,2000年平均价4至5元/公斤。而柘荣收购价一度在1.4至2元/公斤上下徘徊,价格低迷,给菇农带来极大损失,处于全行业亏损的低谷状态。 能否让营养丰富、资源充足的蘑菇变成热销商品,在市场见俏,让它在柘荣的大农业经济发展中来个质的飞跃?经过考察论证,一个积极而又现实的提议被一家企业跟进。2001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加工蘑菇能力达3000吨的柘荣绿兴食品罐头厂,直接参与了早季蘑菇的收购、加工、销售,为柘荣早季蘑菇发展打开一条绝好的捷径。在这个情势下,每年以数十万平方尺的扩展速度为柘荣菇农捧上“金砖银元”,用来搭建茹棚的毛竹与生产原材料稻草又让群众狠挣了一把。然而,好景不长,绿兴食品罐头厂经营不善破产,柘荣菇价一度一跌再跌。 三种模式xx发展之路 痛定思痛,柘荣县从早季蘑菇的起起落落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也看到了希望。经多次实地调研、分析论证,县里决定把该产业作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来抓。生产模式创新,拉开了早季菇产业发展之路。 魏阿为,曾是柘荣西源村的一位菇农。村子温差大、湿度高,是种植早季蘑菇的“黄金地”。但大部分菇农以自产自销为主,生产效益不高。2008年初,他牵头联合多位菇农注册成立福建立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重点扶持生产大户,培育鸳鸯头、完店、西源三个集中种植早季蘑菇专业村,燃起了村民发展早季蘑菇的信心。在菇棚的建设上,企业更是别出心裁,牵头建起抗台风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可生产早季蘑菇8至10年的混砖结构高架菇棚。住“新房”、产好菇,企业把早季蘑菇以密封小包装方式,打入了深圳、浙江、上海、香港等地市场。在企业的带动下,如今柘荣已建起了5座混砖结构高架菇棚。 以益智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则是工厂化栽培模式。该公司在西源村征地20亩,建设标准化生产库房6000平方米,年可生产金针鲜菇1000多吨以及其他市场需求看好的鸡腿菇、杏鲍菇等700多吨,全部销往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零星种植模式,则注重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目前,全县发展早季蘑菇的菇农有200多户,发展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尺,每人年可增收4000多元。 新模式xx产业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柘荣早季蘑菇栽培实现了从传统的简易棚到高架棚、砖混结构棚的转变,从单一品种发展到金针菇、夏香菇、平菇、凤尾菇、鸡腿菇等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柘荣成为全省{zd0}的早季蘑菇生产基地。 天时地利成就朝阳产业 食用菌自古以来被誉为山珍,备受青睐。随着人们对菌类食品具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防病保健”功能认识的提高,市场消费量将逐年增加,食用菌无疑将是具有广阔天地的朝阳产业。 据了解,发展早季菇,柘荣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市场等条件。柘荣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600到2200毫米,年日照时1500至1700小时,十分适宜早季节蘑菇生产。尤其是鸳鸯头、完店等村海拔均在960米以上,冬暖夏凉,具有生产反季节蘑菇独特优势。当地出菇时间提前40天左右,既避开了外地的出菇高峰期,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更赢得了时间和市场,形成了“人无我有”的市场优势,在上海、南京等中大城市供不应求,其中销往上海、浙江等地市场的鲜菇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
发展早季菇还具有环保优势,这对拥有{gjj}生态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等美誉的柘荣裨益良多。据了解,早季蘑菇的主要原料是稻草,柘荣为单季稻草产区,有水稻面积6万多亩,可培育早季蘑菇1000多万平方尺。因而,利用稻草发展早季蘑菇,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避免因焚烧稻草而引起的大气污染。且早季蘑菇生产期主要在8到11月份,恰逢农闲时间,充分利用了农闲劳动力,使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被拆变组合成了三元结构。再加上多年发展积淀的技术人才,柘荣早季菇产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眼下,当地正加大推广种植力度,让早季菇产业福泽更多农民。 此文发表<<闽东日报>>2010年1月30日一版 |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