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满族_一川如画_新浪博客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等,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zh1}一个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人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的开拓、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满族风情----礼俗

满族的礼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dy}个层次叫感情培养,比如同是磕头,满族人和汉族人是不一样的,汉族人一般跪下之后呢,就是磕三下,满族人他要磕一下、抬起来、直身子看着祖宗的牌位,再磕一下,再直起身来,看祖宗的牌位,再磕一下,再抬起身来,看祖宗的牌位,这为什么呢?是增加对祖宗的崇敬的心情,所以我说它是感情培养,特别要注意眼睛一定要看祖宗牌位。这包括女人摸鬓角要看到被敬礼的长辈,包括男人在打千的时候也要眼睛看者长辈。

满族最普通的礼节叫“打横”,我认为这个礼节是不错的,什么叫“打横”呢?比如我正在走着,后边长辈来了,来了怎么办?我马上在路边站直,稍微低头,让长辈过去,叫“打横”。如果说我到朋友家去,朋友送我出来,那么朋友往前走我要倒退着出来,打横。站着低着头,“您请回吧,您请回吧,您请回吧”,绝不能够把后背给人家,后脑勺给人家。 

满族风情----游戏 

好玩、热衷游戏,大概是人类的天性,不论男女,不分长幼,都能够在游戏中寻到一颗童心、一份轻松快乐,寻到真善美。 游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它既是娱乐,又是健身,又是一种对抗。

满族女孩爱玩这种叫“嘎拉哈”的游戏,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猪、羊或是鹿等动物身上比较小的关节骨,满族女孩把它抓来抛去,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后来这一游戏在汉族女孩中也开展得非常普遍。在室外,满族女孩也有她们钟爱的游戏——雪地走,俗称“走百病”。 

男孩子们更是有的可玩,这种游戏叫“斗拐”,也叫“单人布库”,“布库”是满语摔跤的意思,既是体力的对抗,又是友谊的交流;人多了也好办,一人背起另一个人,与另一组开展对抗,俗称骑马打仗,满族的孩子们管这叫“双人布库”;还有三人一组的玩法叫“三人布库”。 

从茫茫林海间找块木头削个陀螺,在冰面上舞动着鞭子,把陀螺抽得飞转起来,是一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玩法。“老鹰捉小鸡”,这种游戏您大概不陌生,从幼儿园可以玩到小学甚至中学,孰不知这也是满族人发明的游戏。 

这种游戏叫“跑马城”,参与者手挽手分列两排,相向而立,人数相等。攻城的一方如果冲开了守方的队列,即可将守方的一个人俘获带回到自己一方成为攻方队员,然后再由守方进攻,{zh1}以人数多少论胜负。这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勇猛无畏,增强体质,又可以体验到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喊阵的场面。 

满族风情----“三大怪  

“满洲三大怪”您是否听说过呢?

在玻璃窗广泛出现之前,纸糊的窗户在中国非常普遍,然而满族人家的窗户纸是糊在窗棂的外侧,凭借着窗棂的支撑,凭添了抵御风雪的力量,这与汉族将窗户纸糊在室内一侧截然不同,这便是“三大怪”的头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就连年青的姑娘、媳妇们也都抽,这便是“三大怪”中的第二怪——“姑娘媳妇叼着个xx袋”。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第三怪便是“养活孩子吊起来”。悠来荡去的摇篮,摇出了无数婴儿美丽的梦境,梦中走出了多少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满族儿郎,又走出了多少美丽善良、勤劳贤慧的满族姑娘。这一习俗也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置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满族风情----服饰

帽饰: 

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 

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

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jd0}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抬神:

过去满族人信奉萨满教,祭司人叫察玛、老察玛为了考验新察玛,要把在农历七月初七采回的捻祈香放在新察玛的鼻子下点燃,待捻香燃尽(三柱香),受考验者流出鼻涕、眼泪才算心诚,否则没资格当察玛,此谓招神经过考验允许当察玛的人要跟老察玛学习祭神歌词,学击鼓甩腰铃,学会后就可以参加祭祖活动。

滚冰: 

一般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六晚上就去滚冰,满族青年由年轻的媳妇领着到村边的小河冰上或村中井台旁的结冰处,在冰上翻身打滚,目的是滚掉晦气以迎喜洋。

满族风情----饮食

满族烹调以烧、烤为主,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经常食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喜吃肉食,尤其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满族饮食中,主食以黏食、面食、甜食、凉食为主,兼食米饭,如粘豆包、切糕、豆面卷子、茄子叶和菠萝叶饼、水团子、灼子、锅贴等。副食可分为肉类和菜类。肉类一部分是野兽、野禽,一部分是家禽家畜。

满族的特色肉类有全羊席、蜜汁羊肉、七星羊肉、糟蒸小猪、野参七星肘子、白肉血肠等、特色禽类菜、挂炉鸡、蘑菇炖鸡等。满族的菜类一是山菜如蕨菜、山白菜、苦条菜、还有木耳、猴头蘑、榛蘑、元蘑、白蘑、松蘑等,二是人工种植的菜如白菜、萝卜、茄子、芹菜、菠菜、韭菜、辣椒等。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 

满族人还发现了晒、腌、渍、窖储等保存肉、菜的方法。晒:肉脯、干菜、土豆干、黄瓜钱;腌:酱腌;渍:渍酸菜;窖储:白菜、萝卜。

满族民间传统风味食品

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再多放些水,就会做成鞋子粥。 

龙虎斗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秫米水饭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饽饽

满语词汇。用粘米做成,耐饥又便于携带。满族人春天用黄米、小黄米加豆面做豆面饽饽,夏天用粘高粱面和小豆泥做苏叶饽饽(外包苏叶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黄米面、豆泥做粘糕饽饽,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酸汤子

“酸汤子”是一种面食,其做法是用金属片制成一个小圆孔的模具,使用时放在手中把和好的面(稍微发酵后玉米面团)放在手上用手用力地挤,而顺小孔流下来成为面条直接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出来配上调料,略带酸味,吃起来比较爽口。

布缩结 

满语指酸菜。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过日子。酸菜是秋天将新鲜的青菜在缸中发酵而成,味酸。炖,炒,生拌凉菜,做汤,做馅都行。猪肉炖酸菜是北方满族常吃的菜肴。农村逢年过节人们爱吃白肉血肠酸菜。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圆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着马勺里的酸菜,寒冬腊月,全家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本文及图片均来自网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吉祥满族_一川如画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