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1 15:12:51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钢琴是键盘类乐器,理论上讲,只要拥有健康手、正常大脑和耳朵以及能够坐立的人就可以学钢琴。而从现实看,尤其在国内,情况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学钢琴的孩子迅速增加,国内少儿钢琴教育发展很快,但仍不尽人意,譬如师资仍然落后,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钢琴价格较高,不能随意购买;琴课费用较高,仍在继续涨价等等,加之钢琴音乐绝大多数为西方音乐瑰宝,来自西方社会,中国人对其音乐背景、音乐历史、音乐内涵缺乏了解等等,学钢琴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首先谈一下琴童学琴的年龄。如果7、8岁开始学钢琴,孩子的自控力、理解力、接受力都强得多,进展快得多,家长的压力小得多。但国内的目前状况是每个孩子都要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初一和初二也许还能练练手指,而高中的钢琴学习暂停了,随心随意弹琴成为中学阶段辛苦学习的调节,而不再是学琴练琴。所以中国孩子业余学习乐器{zh0}的时间段是小学及以前。5、6岁学钢琴可能会有6年左右的时间,会很从容地接触更多风格的曲子,会得到更广泛而扎实的音乐教育;而7、8岁开始就显得有些着急,可能会不自觉的赶进度。将来宝宝应试教育的压力会减轻,但竞争重点大学和xx大学的压力并不减小,即使现在的欧美、韩日国家仍然存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更不会例外。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能早开始还是早开始。但是3-4岁孩子的骨关节、韧带和关节囊都较松弛,此时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练习,容易使这些组织受到损伤。如果练习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还可能使骨骺受损,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手指缺陷会愈加明显,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拳头握不拢等状况。3、4岁学钢琴,不要过分强调练习,可以多听听音乐,在玩中学琴,但玩中学弄不好又很容易养成学琴的不良习惯。所以还是建议5岁或5岁半再学。学琴的最初1-3年里,家长要认真陪练。
一、孩子具备以下条件更善于学琴
1.喜欢音乐的孩子。表现为喜欢听音乐,或喜欢唱歌,或喜欢跟着音乐节拍舞来跳去等。
2.耳朵灵敏的孩子。对声音敏感,喜欢聆听辨别不同声音。
3.有一定自控力、专注力的孩子,能安静坐下来,精力能集中一段时间。琴童{zh0}保证每天1小时的练琴时间。
4.有一定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能力,尤其是记忆能力强的孩子。以便领会、掌握老师讲解的指法要领、弹奏技巧,领悟音乐意境、音乐内涵,要识谱、记谱,智力好的孩子显然学得快。
5.不怕困难、能吃苦的孩子。每周都要面对数条新曲,每条新曲都是新的挑战,新的高山,孩子必须翻越过去。所以坚持下来的业余琴童都是很有毅力的孩子,是懂得知难而上的孩子,也是学习很不错的孩子。
以上5点,有的孩子天生就强一些,有的孩子在学琴前就培养起来了。还有很多孩子是在学琴中逐渐培养起来,这就要考验家长了。
二、孩子具备以下家庭更利于学琴
1.家庭具备一定经济条件。普通钢琴1-2万元。课时费南方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上海、湖北的发达城市去年都已涨到150元/节,今年继续涨价。在山东,启蒙老师收费100元,换老师后150元。从本周开始涨价到200元/45分钟,7年的课时费累计预算5-6万元。加比赛费、考级费、琴谱费、音乐资料费等,预算大约为8万元左右。有些家长心疼这笔费用,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琴的路上表现急躁、浮躁,反而不利于孩子学琴。
2.家庭中有音乐爱好者。音乐家庭出身的孩子学琴自然有利,这里不多说了。父母不是音乐人士,也许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但他们也是爱乐人,喜欢听,喜欢欣赏。他们会努力帮助孩子练琴、习琴。
3.家中至少有一位关心孩子的家长。许多成功人士自幼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爱因斯坦、爱迪生都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数不胜数,她们的爱心和坚韧积淀了子女的成功,她们的贡献与牺牲支撑起子女的进步。学琴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母亲和父亲。如果你是一个忽视孩子成长的工作狂、生意狂,要慎重选择让5、6岁的孩子学钢琴。即使要学,{zh0}为孩子选择富有爱心、耐心的钢琴老师和陪练老师。
4.陪练家长应是自我修养、自我牺牲的爱心耐心家长。动辄河东狮吼的家长,会扼杀宝宝的学琴兴趣导致半途而废。喜欢休闲自在、喜欢拈轻怕重、怨天尤人、急功近利的家长,也容易使琴童半途而废。一位很有名的钢琴老师创办了钢琴艺术中心,总裁是她的儿子,但他不会弹琴,因为小时候妈妈对他过度严厉苛刻,脾气过急,方法不当,使他半途而废。他至今后悔不已!
5.恋网的家长不适合让孩子学琴。写成长日记和学琴日记的家长除外。为孩子写出了千百万字的成长日记和学琴日记,在记录中总结经验,在交流中取人之长。他们把业余时间投在了育儿上、学琴上,给予孩子极大的帮助。当然,孩子个个也是优秀的。
一忌:目的狭隘,功利当头。有些家长过于看中“等级考试”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致使孩子在学琴过程中根本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好和弹琴的快乐。
二忌: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嫌孩子进步慢,常常要求老师拔高程度,提高级别,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