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谷歌、不中国, Google在中国或清洗“谷歌”标识_劳氏视觉设计_百度空间

2006年4月12日,Google在北京发布了中文名称“谷歌”,开Google全球品牌战略之先河——此前全球任何地方,Google都不曾使用过本地化品牌名。可以说,这两个简单甚至简陋的汉字,不仅仅只是一个公司名称或者称号,更显示出Google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特殊关照”。然而这种特殊化处理并未保证如中文名发布之初所说的“以谷为歌,带来收获的喜悦”。2010年伊始,这首“歌”甚至开始跑调。

2010年2月3日(北京时间),bv发现Google中国的搜索页面开始有了微妙变化——在多条产品线上,Google logo中的“谷歌”字样消失,有时会出现谷歌logo与Google logo交替现象,这种情形非常接近一种用户体验的常规测试方法。很难从这一信号就xx肯定Google在近几个星期与中国政府的谈判已经有了{zh1}结论,但“退出”事件本身仍需要一个结果。


如果哪{yt}“谷歌”果真人间蒸发,bv应该不会感到意外。



自1月12日Google{dy}次表示有可能关闭中国办公室的态度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分化为严重的G粉与倒谷阵营,甚至在各行各业一些微不足道的人身上都产生了震动。Google这个品牌早已走下网络,成为了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国家品牌——美国Google。bv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美国自由民主建国宗旨格格不入,“谷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不过是委屈求全,削足适履的赌注。

无论如何,谷歌之于Google已经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像春天一样的温暖,转而感受到的将是渐行渐远,秋风扫落叶的落寞。这个“不作恶”的品牌为自己的立场和理想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为了不感染到全身,一个小拇指病变无药可救的时候,断指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品牌的定位与文化才是其长盛不衰之本,飘忽不定的定位,左右摇摆的文化绝不是一个成熟品牌所为。

有人说,Google这次亏了,就算{zh1}不放弃中国市场,品牌也受了重伤,恢复元气则需更长的时间和成本。这种论断如果单从经济利益上看,或许没错。但从Google全球战略来看,保证品牌文化的不可逆变,保证品牌受众的忠诚,较之可观的收入来说,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2010年2月3日,Google全球都挂上了纪念Norman Rockwell的logo。

Norman Rockwell(1894-1978),美国20世纪早期的重要画家,作品横跨商业宣传与爱国宣传领域。其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是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出现的,如Four Freedoms——此系列画作是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全球人权演说:“人有四种自由,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值此敏感时刻纪念这个一个美国画家,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不如提前送别吧,重读“谷之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天就是这样一个日子,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在这个耕耘的季节,Google 取名“谷歌”。以谷为歌,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

我们希望,“谷歌” 能为每一个人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能获取,使人人都受益。
欢迎你到 “谷歌” 来,让我们为你搜索,给你收获。

一条条信息就像一株株小草,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汇聚起来,成一片新绿,无边无际。
我们把每个网站当成一个选民,所有搜索结果的排名xx由这些选民相互 “xx” 公正决定。因为我们相信,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真正在网络上被大家公选、信赖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更期望,一旦你到“谷歌”来,就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然后离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以心血为你争取时间,并为你不断寻找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我们曾经设想,把庞大的服务器群放在一艘船上,让淙淙流水发动能源,带动信息的整合。这乍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浪漫图景,诉说着我们对理想不舍昼夜的追求。

今天我们所整合的,只是无穷信息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做的,是汇天下信息,予天下人。信息还有许多, 我们要做的也就更多。



郑重声明:资讯 【无谷歌、不中国, Google在中国或清洗“谷歌”标识_劳氏视觉设计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