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和幸存者

——高盛集团与摩根斯坦利的兴与衰

文/陈思进

 

 2009年9月15日,时值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一周年。一场金融海啸,几乎把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冲垮了,而死里逃生的那两家——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前者靠着华盛顿盘根错节的裙带网络,喘过了一口气,所以被戏谑为Government Sachs(意为官商勾结);而老牌的摩根斯坦利则因为与美联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被“担保”了下来。2008年秋天,这两家投行暂且收起了狐狸的尾巴,把自己从投资银行转变成银行控股公司,以便接受存款。也就是说从前的华尔街是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那么现在的华尔街全收归到美联储的管辖范围,美联储真好比老鼠掉进米缸。
 
 从表面上看五大投行已经死亡,但实际上他们人还在,心并没有死,游戏规则根本未变。只要气候、温度一转,幽灵立刻复活。因为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还在,而分割蛋糕的主却少了;更由于过去一年,美国政府忙于拯救银行,而并非对银行业立法,改革和监管,以防止类似的危机再一次发生。这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有理由相信,即便他们不计后果,冒险、快速获利的鲁莽行径触到海底冰山,政府也一定会出手救助。

 

而事实上,美国次贷危机依然存在,还远未渡过危险期,次级xx的期限大多为期30年,而距离次级债务发放才刚刚过去5年,尚未结清的信贷违约掉期合同就有55万亿美元,现在仅仅冲销了5千亿美元次级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延伸。因此,当高盛集团宣告2009年可望成为“{zz0}钱的一年”,奖金数额将创历史新高,平均每位员工可获得70万美元的红包时,美国各界反应强烈。但高盛集团的CEO、兼董事会主席布兰克费恩(Lloyd Craig Blankfein)却稳坐其位。而同样幸存于危机的摩根斯坦利因股价下挫盈利受损,9月10日公司宣布CEO麦克(John Mack)将在明年一月下台。麦克下台同样使人震惊,震惊之余人们不禁发问,究竟什么原因令麦克非下台不可?

 

类似的背景 不一样的个性

 

麦克的父亲早先从黎巴嫩移民美国,落脚北卡罗来纳州以经营杂货铺养家糊口,麦克在家中排行老六。在美国,移民家庭的孩子想要晋升中产阶级,就只有一条路,接受良好的教育——进入常春藤大学。于是,麦克发挥踢足球的专长,中学毕业后他得到杜克大学的奖学金,迈出了走向成功的{dy}步。

 

一九六八年麦克从杜克大学毕业,被美邦公司(Smith Barney)聘用,担任市政债券交易员,开始了他在金融行业的生涯。两年后,麦克转战摩根斯坦利,在固定收益部担任债券销售员。就像在球场上那样,他既凶猛xx,又头脑灵活,债券销售战绩辉煌,短短四年便升为副总裁。二十几年交易厅的磨炼,麦克看准了债券交易大有赚头,特别是衍生债券。他领导公司致力于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常常在交易厅大声尖叫:“我闻到水下的血腥了,赶快给我杀呀!”

 

华尔街生存法则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败为寇。麦克极具竞争力的性格,跟华尔街丛林生存法则简直是xx的结合。1992年,麦克当上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 首席运营官)。爬上这一级,他奋斗了22年。成为首席运营官第二年,麦克发动了一场“宫廷xx”,取代投资银行家兼CEO罗伯特格林希尔(Robert Greenhill),成为摩根斯坦利的CEO。

 

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不择手段销售金融产品,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包括新兴市场。当时华尔街衍生产品成为世界上{zd0}的市场,金额高达55万亿美元。麦克是从交易柜台冲杀到{zg}位的,盈利是他{wy}的目标。这一方向的转变,使摩根斯坦利赚得钵满盆满,衍生产品部更是不断地壮大发展,变成公司最重要的掘金矿。

 

而高盛的CEO兼董事主席布兰克费恩(Lloyd Craig Blankfein),倒也不是嘴含银钥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是纽约邮政局一名普通员工,住在布鲁克林的政府公寓。布兰克费恩小学、中学全都就读公立学校,他是听话的学生。1971年高中毕业,他以{zy}异的学生资格,代表全体毕业生站在奖台上致词;随后进入哈佛,靠政府的财政资助读完四年大学;1978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布兰克费恩的职业生涯始于律师事务所,担当公司法(corporate tax)的律师,两年后便被吸纳为合伙人。1981年他决定退出律师事务所进军华尔街。他眼光独到,{dy}志愿就是进高盛。很不幸,他的申请遭到高盛的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屈就J. 阿隆(J. Aron),一家规模较小的商品交易所,办事处在伦敦,他在J. 阿隆负责推销黄金。而那时的麦克,早已在摩根斯坦利担任董事经理了。

 

八十年代,高盛决定收购J.阿隆,将其归到固定收益部。因此,布兰克费恩才有机会被留在固定收益部,继续从事黄金交易。但从此他升职的阶梯迅速扶摇直上。1988年他被高盛吸纳为合伙人。不到十年,他便在固定收益部下属的货币与商品部——高盛{zz0}钱的单位,担任了{zg}职务。或许他运气好,再加上天生一张律师的巧言善辩的口才,2003年布兰克费恩取代约翰塞恩(John Thain,前美林证券的CEO),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正好比麦克担任这一职务晚了十年,那时的麦克已经是瑞信的CEO了。

 

如果说麦克是靠勇猛善战从{zd1}层“拼杀”冲上了{zg}位,那么布兰克费恩则用他自己的方法到达了投行食物链的最顶端,根本没有按华尔街典型的路径爬阶梯。2006年5月31日,高盛董事长兼、CEO保尔森被布什提名为财政部长,布兰克费恩竟然神奇地接替了保尔森的职位。因为布兰克费恩的名字从来就不在保尔森的计划中:保尔森原本计划让约翰塞恩(前纽交所和美林证券一把手),或者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前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在某{yt}接替他的位置。结果,约翰塞恩前往纽约证交所,而约翰桑顿则去中国担任了学术职务。经过一番周折,麦克又被摩根斯坦利高薪聘回,担任CEO、兼董事会主席。

 

然而一场金融海啸,迫使麦克和布兰克费恩各显神通度难关,结局却出人意料。

 

危机当前  各显神通

 

华尔街投行虽然性质相同,但优势不一各有侧重点。摩根斯坦利的核心业务分三部分:机构证券(Institutional Securities)、全球财富管理集团(Global Wealth Management Group)和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

 

机构证券部,是摩根士丹利近年来非常盈利的部门。这个业务部门提供诸如筹措资金、提供有关机构并购、重组、地产和项目融资以及企业xx等金融部门的咨询服务。证券机构部门涵盖了公司的股票和固定收益部,麦克就是从这一部门爬上{zg}位的,不过这个部门在金融海啸中受重创,客户纷纷远离衍生产品,现金业务大幅度下滑,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亏损12亿美元。

 

但2009年{dy}季度的财报显示,摩根斯坦利的净收入来自机构证券和全球财富管理集团。说明其多元化的专营能力强劲,特别是固定收益部的产品及销售从2008年亏损12亿美元,到2009年一季度净营业收入13亿美元;大宗商品、利率及信贷产品也呈现盈利的趋势。虽然股票销售略显疲弱,净收入只有8.77 亿美元,比2008年{dy}季度下降75%,却比2008年第四季度下降49%。摩根斯坦利的这一核心业务开始盈利,是由于机构证券部是摩根斯坦利的原有资产,麦克的老土地,虽然被金融海啸侵蚀掉很大一部份,然而2009年{dy}季度却能产生净17亿美元的收入,是公司走向光明的一大转折点。

 

再看摩根斯坦利的全球财富管理集团,其主要客户都是拥有高净值的个人和对冲基金,集团专为这一群体提供财务、财富规划和投资咨询服务。截至2008年{dy}季度,这一部门的财报显示,税前收入每年增加12%。

 

但随着整体市场的萧条,富人的资产和对冲基金都大幅缩水,摩根斯坦利的2009年{dy}季度财报显示,全球财富管理集团净收益只有13亿美元,比前一季度稍有增加,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却下跌了44%。下跌原因归咎于两个栏目:(1)2008年{dy}季度,摩根斯坦利出售了“西班牙财富管理”的业务;(2)资产管理和交易量的收入减少,客户资产严重缩水,市场活动减少,承销业务收入低下。也就是说,一旦市场恢复活力,这块业务就将带来更大的盈利。

 

最最不幸的是摩根斯坦利的资产管理部门,主要提供全球性的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则通过第三方的零售分销渠道的中介机构,和摩根士丹利的体制分销渠道和零售客户,包括股票、固定收益、及其它投资和私人股本。资产管理活动主要在摩根士丹利和凡康(Van Kampen)的品牌下进行,为全球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和服务,xxxx老金计划、私人资金、非营利组织、基金会、捐赠基金、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和银行。这一块业务原本是公司非常创利的部分,由于房地产市场崩溃,更由于资产管理部的许多客户与公司断绝了业务关系,净资产减少了863亿美元,使公司亏损巨大。2008年{dy}季度,这个部门公布的税前亏损高达1.61亿美元。

 

持续阻碍收入的还有公司的商业银行业务,驱动亏损的部分是本金投资、房地产和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亏损净额为3.19亿美元。公司继续将这些“停顿”的资产留在资产负债表上,使摩根斯坦利面临艰难的经营环境以适应不同的业务、维持营业收入和应付不利的市场走势,引发了对其传统地位的挑战。而事实上,摩根斯坦利确实在不断减少其传统遗产。因此,当2008年摩根斯坦利公布第四季度23亿美元亏损时,超过了大多数分析师最悲观的预期。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管理部仍然显示负收益,跌势惨重,下跌了87%。主要原因是松弛的管理和行政收费,以及下跌的资产管理额。

 

在这种环境下,摩根士丹利不得不接受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并且向日本{zd0}的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出售90亿美元的股份,加大了资本限制风险,提高了资金流动性,并降低股息,大举减少资产(是去年同比的45%,达626亿美元),资本充足率超过巴塞尔协议6%的{zd1}标准,到达16.4%。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消减了具有杠杆效应的住宅按揭业务和与其相关的交易xx规模,并使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结果,却不如高盛。

 

高盛的主要业务也分为三部分: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资产管理与证券(Asset management and Securities Services),以及交易与本金投资(Trading and Principle Investment)部。

 

高盛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合伙人制。几十年来合伙人之间为公司是否公开上市争论不休。1999年,高盛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首次公开招股,将一小部分股权投放于市场。但48%的股权依然采用合伙人制,22%的股权留给不是合伙人的高级雇员,18%的股权分别给退休的合伙人,和长期的合作伙伴住友银行(Sumitomo Bank Ltd.),以及夏威夷卡美哈活动联社(Hawaii's Kamehameha Activities Assn)。公开上市的股份仅占12%。由此可想而知,高盛的利益就是众多合伙人的利益。所以,无论高盛的合伙人走到哪儿,他们竭力维护高盛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盛的投资银行部门包括财务咨询(主要业务涵盖兼并与收购,投资,企业防御活动,重组与分拆)以及承销业务(公开上市和私募股权,以及相关的债务工具)。在这一领域,高盛是排名{lx1}的投资银行之一。特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肩并潮中,高盛是{wy}反对敌意收购的大型投资银行,高级管理层因此而获得良好的声誉。高盛17%的收益来自于投资银行部门。

 

高盛的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是业务快速发展的两项业务,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个部门又分为两部分,资产管理专为大机构和非常富有的个人提供投资咨询与财务策划和共同基金的管理,以及所谓的另类投资(对冲基金、基金的基金、基础设施基金、房地产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证券部主要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基金会和高净值个人提供优质的经纪和金融服务。这部分收益大约占高盛总收入的19%。

 

2006年,高盛资产管理对冲基金(the 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hedge fund)是全美国规模{zd0}的一支基金,资金高达295亿美元。2007年高盛屈居第二位,基金价值为325亿美元,败在竞争对手JP摩根手下(基金额达331亿美元)。因为这一年的8月,高盛为了拯救其自身的“环球股票机会对冲基金”(Global Equity Opportunities hedge fund)花费了20亿美元,以应付“重大的市场混乱”。因此,截至2008年12月31日,高盛资产管理对冲基金的价值只剩下200.6亿美元,跌去38%。跟摩根斯坦利一样,金融海啸使高盛这一块损失惨重。

 

不过“堤内损失堤外补”。近年来,随着从高盛走出去的合伙人担任政府官员的越来越多,他们参与国家公路私有化的咨询与交易项目也越来越频繁,目标是将公路出售给外国投资者。除了提供咨询印第安纳州的收费公路外,根据芝加哥市长办公室前顾问约翰施密特透露,高盛与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Rick Perry)的管理层,又谈妥一宗将公路私营化的项目,将高速公路租给私人经营。高盛与许多州政府挂钩,就如何进行结构性的私有化公路交易提供咨询服务,在国家收费公路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咨询费、经纪费高盛独享,根本没有竞争对手。高盛甚至自己投资国家收费公路市场,在这些交易中,利益冲突难以量化。

 

近年来,许多前高盛的合伙人进入了政府机构。有克林顿执政期间的罗伯特鲁宾,小布什掌管白宫时的亨利保尔森,在白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办公厅主任鲍尔顿(Joshua Bolten),新泽西州长乔恩科赞,前高盛集团的常务董事、现任世界银行总裁左易克(Robert Zoellick),前高盛的董事会主席、美联储纽约储备委员会主席弗里德曼(Steve Friedman)。高盛的人马密布全美各领域——政府、媒体、证监会、纽交所、世界银行……到后来他们全是一伙的,都是自己人,简直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致使高盛陷入危机的另一个部门,是三个部门中{zd0}的业务部——交易和本金投资部,原本是公司的利润中心。这一部门又分为三个部分——固定收益,货币与大宗商品(包含利率交易和信贷产品,抵押担保证券交易和xx,货币和大宗商品,结构性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买卖股票交易,与股票相关产品,股票衍生工具,世界期货市场合同)和本金投资(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资金,这部分包括从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高盛大约68%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这一部门。布兰克费恩进入高盛之后一直坚守这块阵地,这一事实也解开了为何他会晋升为CEO之谜(长期以来他一直负责大宗商品交易)。

 

这个部门的次贷业务为高盛攫取了巨额利润,尽管次贷危机最终爆发了,但高盛却能在危机崩溃中,通过出售做空抵押xx支持证券,获得对冲收入。高盛的两位交易员斯文森(Michael Swenson)和比恩鲍姆(Josh Birnbaum)在这起巨额利润中应该担负责任。他俩是纽约总部结构性产品部的,“下赌”40亿美元卖空抵押xx相关证券。最初避免了注销巨大的次贷投资,还取得了净利润,抵消了非抵押xx证券的重大亏损,但最终还是导致巨大亏损。2008年底,高盛也接受了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

 

最富争议的是高盛来自政府见不得光的资助:美国政府明面上救助濒临倒闭的AIG(美国国际集团),而实际上是不想让高盛倒台。从政府救助AIG这一漏斗里流走的资金,{zd0}的受益者是与华盛顿有牵连的高盛集团。AIG赔偿给高盛的金额高达129亿美元,其次是美林证券68亿,美国银行52亿,花旗银行23亿,美联银行15亿,法国兴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各赔偿120亿,英国巴克莱银行85亿,瑞士银行50亿……这些靠着高盛得到赔偿的外国银行,当然懂得知恩图报,将会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为高盛开启方便之门。

 

政府救助AIG花费了1800亿美元,这一救助行动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的问题是保尔森。保尔森2005年和2006年担任着高盛的CEO兼董事主席,他带领高盛“下注”了所有AIG的金融产品,而{zh1}的结局却迫使政府保障他的赌注。他高盛CEO的角色和财长的角色难道不牵扯利益冲突?根据xxxx报道,保尔森与布兰克费恩在紧急救市的一周里至少通话12次。救市计划全都来自于他,国会传唤的应该是保尔森。

 

危机后的摩根与高盛

 

华尔街赚钱的手段主要通过对资本的控制以及滥收费用。大公司支付这些费用通过银行,个体投资者通过交易支付佣金。这是最容易赚钱的部分。不过华尔街最肮脏的小秘密,是截取一半的收入。只要看看摩根士丹利或高盛的利润报表就会发现,其中开支一栏的一半是公司员工的酬薪,通讯费用仅占10%,然后就是利息支出,再有建筑物和电费开销等;其余遗留的才报告给股东作为公司的利润。但{zd0}的费用支出,当然就是臭名昭著的奖金了。因为华尔街的本质,就是利用复杂的交易扩大增厚财富的甜饼(不管财富是否掺水),并且不道德的剥夺社会财富,以{zd0}限度地扩大个人的金融收益,从而{zd0}限度地加以攫取。

 

2009年4月,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财报出炉了。由于2008年9月21日两家银行同时宣布:将投资银行改变成银行控股公司,因此财政会计年度结算的月份也随即发生变更,给高盛制造“亏损大转移”创造了条件。

 

高盛2009年{dy}季度“膨胀化”的盈利引发了争议,有迹象表明高盛创建了一个“orphan month”——把所有的亏损全部转移到2008年12月(2008年高盛靠政府救助,奖金已无指望);换句话说,高盛财报显示去年12月亏损7.8亿美元,而2009年{dy}季度却盈利18.1亿(这就为2009年发放大红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9年7月,纽约州检察长安德鲁库默(Andrew Cuomo)透露给华尔街日报,高盛2008年底接受TARP的救助资金后,公司支付了数亿美元的奖金给1556名雇员。其中212名雇员收受了300万美元奖金,391名雇员拿到200万美元奖金,953名接受了100万美元奖金。{zd0}的赢家,毫无疑问是公司的CEO布兰克费恩,收进685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比2006年还增加1510万($5340万),成为华尔街薪酬{zg}之人,稳坐高盛CEO兼董事主席的宝座。

 

然而摩根士丹利2009年4月22日的财报显示:2008年12月单月净亏损达13亿美元,2009年{dy}个季度(1至3月)亏损了1.77亿美元。为此麦克放弃了2007年和2008年几千万美元的奖金,他手下的员工奖金也严重缩水。

 

由于金融危机已经平息。2009年第二季度,摩根士丹利的财报却继续报亏损,金额超过12亿美元。与此同时,它{wy}的竞争对手高盛一枝独秀,第二季度报盈利超过27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亏损,反映在房地产投资和急于偿还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而华尔街相关的评论指摩根士丹利未能消减早先所产生的风险,增加收益,结果,公司的股价比麦克2005年接任之初,跌去37%。因此,麦克的下台也算符合华尔街游戏的规则,胜者为王败为寇!麦克和他领导的公司,就只能成为危机之下的幸存者。

 

(注:这篇文章是去年9月写的。几个月过去了,高盛给自己发了有史以来{zd0}的红包230亿美元,华尔街给自己发了有史来{zd0}的奖金1450亿美元,美联储的净利润破了历史纪录高达537亿美元。而同时美国的房市依然下跌,一批接着一批百姓依然相继破产,失去家园,失业率依然上升,表面上失业率在10%上下,但那是U3的数字,而实际失业率是21%以上(根据U6的数字)。)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胜利者和幸存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