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郭亮隧道”__人工开凿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工程总投资:打烂4000把铁锤

  工程期限:1972年——1977年

  
太行山可以算是中国名川之中资历最老的几座山脉之一,形成于吕梁造山运动,其地层为太古代的核心底层,距今有28亿年的历史。巨大的造就了太行山独特的风景,太行山内峡谷众多,多为形成,高数丈有余,岩壁陡直,无所依靠,虽猿猴不可攀。

  郭亮村是太行山中的一个自然村落,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郭亮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直保持着朴实的民风。在被人成为xx的郭亮洞修建之前,那里只有一条天梯通往山下。农民们在悬崖顶的台地上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房屋门前就是绝壁,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后来xx人物申明信带着村民硬是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1250米的郭亮洞,使得郭亮村{dy}次通了汽车。这个壮举将郭亮这个名字传到了世界各地,旅游的人骆绎不绝,这是太行绝壁上的奇迹。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区的沙窑乡,海拔1200米,现有83户,320口人,下辖另山、回逃站、不蝶凹共三个自然村落,总面积15平方公里。那里山高谷深,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民风淳朴。游客乘火车到新乡站,步行10分钟即到汽车站,乘坐大巴半个多小时就到辉县,从辉县汽车站前往郭亮村则要3个多小时。

  自2000多年前秦汉开始,晋陕一带人家逃难来如今的郭亮村,落户生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末年,逐渐形成村子。关于郭亮村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时期(公元8年-公元23年)农民{lx}郭亮兵败失利后,退守太行山,曾在这里驻扎,欲凭借太行绝壁固守。之后,他的义军被数万名官兵围困在绝壁上,眼看粮草皆无,郭亮心生一计,命士兵将一面鼓与一只羊悬在绝壁的树上,被悬的山羊四蹄乱蹬,发出咚咚的击鼓声。官兵听后,误认为郭亮准备大战,暂时按兵不动。郭亮看到时机成熟,率义xx绳索吊下绝壁,火速转移。两天后羊死鼓息,官兵方知上当。这就是悬羊擂鼓的典故的由来,后人为纪念郭亮的勇气与智谋,将郭亮将士驻守的山崖称为郭亮崖,崖上的村庄也由此得名。

  郭亮村大都姓申氏,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经山西申氏家族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这就是郭亮村中两大家族的来历。

  



  



  



  愚公移山的壮举——郭亮洞

  
太行山的美是雄浑壮丽的美,但是身处太行山腹地的村落却因这山势的艰险而常年于是隔绝,少有人问津。太行山早在西汉之前就有人住居,一代枭雄曹操曾为了北伐高干而亲征,路过太行山,见行路艰难,有感而发,著《苦寒行》一诗以抒心中的郁闷。由于太行山特殊的地利特征,山中小路多倚靠峭壁而建,由石板堆砌,沿着陡峭的山势而上,立于山下而望,如同天梯一般。现在虽然已有宽阔的盘山公路,但是这种道路却被山民们祖祖辈辈走了一千多年。

  郭亮村位于郭亮崖之上。过去人们上山下山,走的是百丈悬崖上仅可容一人过的绝壁小路,被称为“天梯”。这 “天梯”是村民通往山下沙窑乡的惟一道路。直到山民打通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郭亮洞,才逐渐渐废弃了这条“天梯”。以前,郭亮村的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天梯”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外村,还得绕上30多里的山路才能转下山。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

  为使郭亮的乡亲们不再贫困,为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1971年的秋天,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1972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由村中十三名壮劳力组成的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十三条青年汉子聚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山外的大路。1972年3月9日,郭亮洞开工,由于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全年粮食收成不过8万余斤,而这区区8万斤粮食却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全部口粮。在这种状况下,13名突击队员每天只有0.12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就这样每人每天也只有两斤玉米的配额。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郭亮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抠不出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支部书记把钱拿到村里后,100多口人围着他,让他赶快到城里去买钢材、
、导火线、xx。郭亮绝壁平均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就是这样,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郭亮人没有用任何机械,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当时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志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在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了。为此 ,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50余米的石洞——郭亮洞,几乎是个现代愚公移山的故事。每个穿行在郭亮洞的人,都不能不惊叹这个壮举。村前有石碑记载着这一历史事迹。

  走在郭亮洞内,你会发现外侧凿有35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窗。天窗是为了便于清排施工中的石渣,如今已经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凭台而望,指尖可以触摸到峡谷的深邃,那一刻,除了感叹,你还能做些什么呢?!不少来郭亮参观的外国游客,都为绝壁上的隧道感到震惊,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其实,对比距此不远的红旗渠我们不难发现:郭亮洞也应是那时时代精神的产物。

  当人们置身于洞中,感受着这座山的脉搏,聆听着这座洞的心跳,闭上眼睛去呼吸,似乎胸中烦闷与积虑都可以一扫而光,是呀,面对这样的造物,一切都变得渺小。

  



  洞后石头村

  
  
绝壁长廊尽头的郭亮村处在四面群山的环抱中。村口有一座20世纪初年修建的红石拱桥,村外围最抢眼的是一排村民新盖的家庭旅馆。村口台阶上的一株老柳树像是老村的守门人,顺着枝头所指方向抬高视线,隐匿于现代建筑后的古老“杏花村”终于豁然开朗。步入老村子,满眼都是太行山石,老宅、院墙、鸡栏、猪圈都是用大小方圆不规则的石头垒成的,纵横往来的石阶同样取自太行山的。如果你进入某家某户的院门,你还能看到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床、石阶、石房、石碗、石筷、石斧、石锄……让人xx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当问起村民为何用这笨重的石头营造一切时,老乡笑道:“石头是我们的一切,那儿有祖辈的灵气,是后辈的希望,制造石器只花力气,不花钱。为何不用……习惯了!”石头房很多都是二层楼式,屋脊沿线都有灰砖装饰,虽然身处河南的地界,还是带有明显的山西风格。

  看似散乱的石村散发着原始粗犷的美,每一块山石都张显着艺术个性,像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一幅幅画,远比贴着瓷砖的现代建筑要有内涵得多。

  村边山路上偶尔有红纸条被石头压住,据说这是村里有人结婚,为迎亲的队伍专门留下的,为的是讨个“一路见喜”的好口彩。想象着山外的姑娘跋山涉水地来到这个几乎xx封闭的世界,这条山路怕是见证了这里每个人的一生。

  村旁的山涧里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到了平缓的地方积成一汪小潭,因为过于清澈,人的倒影就清晰地如照镜子一样。因为周围的山高峡窄,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上面,更使得潭水发出幽蓝的光泽,一如秋日的晴空。峡谷里只能看见一线蓝天,而潭水中给出的蓝天似乎更宽大一些……村外还有一处废弃的小庙,庙里供着落满灰尘的关老爷,门外却有人新刷上了鲜艳的彩绘,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这座小庙在这里孤独地度过多少岁月,想当年也必然是有过烟火鼎盛的时代吧。门口的老水车已经停转多时,被荒草簇拥着,等待着有人去注解它的年轮。

  



  发展影视基地

  郭亮洞的开通,最为重要的是为郭亮村的经济发展与外界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因其保持较原始的村落景观,自20世纪80年xx始,先后有《清凉寺的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婚事》等60多部影视剧将这里选为外景地。剧中群众演员均由这个村群众担任,许多农家的生活日用品成为了影片的道具,与图片、资料一起成为了村民们珍贵的收藏品。留宿农家,还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摄的影视剧光碟。郭亮村由此被誉为“华夏影视村”。xx导演谢晋、电影艺术家于本正等在郭亮长住数月,并亲笔题字留下墨宝。村里如今还保留着谢晋居住的房子和用过的物品。有此积淀,1996年村党支部决定成立郭亮影视村。

  目前的郭亮村与南坪、罗姐寨等合称万仙山风景区,村里家庭旅馆100余家,再加上景区内的宾馆、酒店,日接待能力可达数千人次。郭亮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村落风貌,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画家和艺术院校学生写生、创作。全国100多家艺术院校和团体都将这里定为写生创作基地。每个路口都有小画匠们“把持”着,他们用手中的水彩或碳墨挥舞并重构着老石村的沧桑外表,工笔的、水墨的、超现实主义的郭亮村跃然纸上。那一刻你会觉得手中的相机也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凌云之上的老石村,原是要人们用心去交流的。这些小画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到处写生的身影,给这美丽的村庄平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随意问起一位来自开封美术学校的同学,他说,这里风景很好,很有韵味,非常适合他们写生。被这美景吸引而来的还有不少摄影家。

  



  天梯

  天梯之上看日出

  
“要到郭亮村必经郭亮洞,了解郭亮村先要走天梯。”村民进出村子走的“天梯”高百余米,建在悬崖之上,宽处1.2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720级台阶。天梯始建于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末历代不断扩修。在天梯上临渊而行,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多少年来,天梯维系着郭亮人的全部生活。曾经象征封闭、贫困的古道“天梯”,它书写着郭亮村一段久远的历史。如果你注意在天梯的崖壁上可以看到一块40厘米见方的石刻,虽然被风雨侵蚀的字迹有些模糊,但仍然能分辨出“道光叁拾年叁月立,岭西村赵昌立施”等字样。天梯维系着郭亮人的全部生活,被郭亮人称为“生命梯”。

  天梯最上缘,是郭亮村看日出的{zj0}位置。春秋季节,大约五点半,彩霞便染红了太行山,视野里的远近分布的三道山梁层次分明,依次被霞光勾勒了三道金边。太阳还没有露脸,已有好多人选择好了地势,架起了相机,静等日出。忽然,传来一声大叫:“看!太阳出来了。”只见远处天际之间、山巅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地升起。一时间,天白了,云红了,山翠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艳丽。看完日出,顺便亲身体验一下天梯是最合适不过的。从天梯下来,只见前方大约300米的山凹处,住有十余户人家,点点房舍,掩映在片片翠绿的山林之中。初升的太阳将峭崖、房舍尽染一片金色,清晨的炊烟蜿蜒流淌在翠林、山间,一幅温馨自然的图景,美不胜收。

  这个村子叫不蝶凹,有一
头砌成的水渠穿村而过。问过赶着羊群的村民,得知这条水渠也是70年代砌成的,为的是接山上流水用于灌溉不蝶凹村下的农田,水渠的尽头就是郭亮洞入口处。水渠两边由宽约0.5米的石条砌接而成,中间也只隔石条那么宽,称之为水渠显得有点牵强。沿着水渠走去,一路上抬头不见山顶,低头不见崖底;放眼望去,对面山壁形状、颜色各异,山下有些麦田,也呈梯状,麦田旁就是入村的马路。

  



  

  

  

  

  

  

  

  

  

  

  

  

  

  




郑重声明:资讯 【太行山“郭亮隧道”__人工开凿的世界第九大奇迹”】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