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个中国中部都市的百年史(十六)_老哥茶座_新浪博客

                                          科教立市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东方孱弱民族百年来最刻骨铭心的感受。

    从“五四”运动疾呼“德先生和赛先生”,到xxx“科学技术是{dy}生产力”,这贯穿百年一脉相承的主题就是科学强国的世纪梦。

    放眼世界,科技产业化浪潮方兴未艾,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公园”,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西方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纷纷抢占科技的制高点。进入九十年代,知识经济浪潮再起,扑面而来。

    形势咄咄逼人,一个曾经多次错过世界科技大发展和经济起飞机遇的民族,再也不能错过这扑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于是“科技兴国”战略成了这个国度最强大的时代强音,神洲大地掀起一片“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的浪潮。

    大武汉,在沉思。从政府决策者到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珞珈山下那片藏龙卧虎、精英荟萃的科技文化宝地。这里大专院校密集、智力资源十分丰富,科技实力雄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但多少年来,这样丰厚的智力资源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科学技术不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要下大力气xx这块资源,走“科教立市”的发展道路——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兴市战略和兴市宣言。

    1984年2月,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召开“新技术革命与武汉对策讨论会”,群贤毕至,专家云集,纷纷为武汉市的科技发展战略献计献策。会上华中工学院李再光教授的《力争在武汉地区建立新兴工业基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杨恩泽教授的《建立以武汉为中心的光纤通信基地》等一批充满真知灼见的论文,率先点燃了在武汉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思想火花。

    李再光(华中理工大学激光学院名名誉校长、博导):一九八四年二月份,武汉市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我去作一个报告。因为我八三年十一月份去美国考察,国家科委组织一个激光考察团去美国,我是副团长,在美国的硅谷考察了五六天,特别集中考察了三家激光公司。我知道当时的硅谷之所以有那样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公司那样的密集,是因为有斯担福大学的支持,斯坦福大学不断地向各个激光公司输送人才、科技成果。我们东湖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所智力密集程度在全国仅次于中关村,因此,我提出{dy}个意见:我们东湖地区xx有条件建立一个高新技术区。

    专家们的呼吁与市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一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东湖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这便是今日市人民政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的雏形。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以任心廉为组长、邓南生为副组长的联合调查组,并责成他们从速拟出筹建方案。 

    任心廉(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时任中共湖北省科教部副部长):当时我们组织一摊子人,有二十多人,工作了三个月,对东湖周围这些单位(大专院所)作了详细调查,做了调查以后和美国硅谷作了一些对比,然后开了几天会,进行了讨论,形成正式文件,调查的资料有几个柜子,形成资料向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当时,我记得关广富书记、黄知真省长、吴官正市长,都作了重要批示,然后由省委、省政府形成文件,正式向国务院申报。

    1985年4月,省、市主要领导关广富、黄知真、王群、吴官正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筹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的请示》、市科委和有关知名专家也多次赴京,向上呼吁,争取支持。1986年12月,国家科委宣布在全国认定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5个新技术开发区试点。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国发[1991]12号文正式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gjj}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地区{dy}个新技术开区就这样迎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诞生了。

    创业是艰苦的。没有条件,东湖人创造条件,他们先后在荒原之上开发了关东、关南两大工业园,近年又开发了华工软件园。如今巍巍开发区涵盖了武昌、洪山大片城区,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没有资金,他们筑巢引凤,在不断完善区内基础设施的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987年2月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武汉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1991年6月武政[1991]42号文又发布有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税收、财政、金融管理、外经外贸政策,科技工业园建设、管理体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暂行规定和劳动人事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投资者到开发区内投资创业。

    开发区是一个巨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器,是产、学、研联姻的大舞台,20年前,武汉邮科院还是一所由一所学校和一个实验工厂组成的部属研究所,早在1984年初,当武汉市的专家学者们还在酝酿筹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时候,这个研究所的专家们就向市府进言建立武汉的光纤通信产业基地。他们紧盯着光纤通信这一领域,跟踪国外发展水平,倾尽全力进行研究开发。从{dy}根单模光纤到288芯,648芯带状光纤,从{dy}个“二次群”市话系统到当今国际{zxj}的80GB/SDH高速光通信传输,他们的科研成果一个又一个地被贴上“国内xx”的标签。邮科院的创业者们懂得科技成果必须走出象牙之塔,与生产相结合,实现产业化。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十年代初,我们就做成了一个可以使用的光通系统放在电信局。后来国家经委、计委看到这个成果很大,很有效果。我们得到国家经委、计委的支持,我们就搞了一些中试车间、专门生产光纤。同时,因为邮电部是应用部门,我们不可能只写一二篇论文就结束,我们一定要把东西(光纤)做成能够用。于是我们就发展科研,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搞一些车间,搞一些工厂。特别是中试车间,生产光纤、生产通信机,生产激光器件。很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国家科委、计委不断地支持我们。邮电部支持我们成立了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基地。

    1988年他们斥资与荷兰xx的飞力普公司合资创办了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成为入驻东湖开发区较早的“三资企业”。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厂房设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xx发展的扩张能力令市属企业耳目一新,其生产规模、出口业绩、发展速度等多项指标多年保持着武汉“三资”企业“xxx”的地位,是党和{gjldr}、兄弟省市领导及国际友人来汉参观考察武汉的{sx}企业之一,俨然已成为武汉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企业。

    徐锡洲(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飞公司这几年里,效益、销售应该说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最初的时候长飞公司年销售只有接近一个亿左右,现在我们已经达到十多个亿。长飞公司的定位,是一家国际性企业,因此在我们销售当中,我们有大批产品是出口的,在{zh0}的年份可占到整个销售的百分之三、四十。在我们长飞公司有一种说法,叫着国内损失国外补。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中国要对外改革开放,要加速电信方面的发展,长飞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基本上是起到一个平抑物价的作用/长飞公司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利润有百分之六十多是来源于国外。

    武汉邮科院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企业超常规发展,1998年企业创产值超10亿,连续四年在全国大院大所中产业收入排名榜首,成为中国{zd0}的光纤通信产业基地。

    朱家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应该说我们光通信技术,基本上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的光通信技术。目前发展的水平,光通信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光纤光缆技术,第二是光的器件技术,也就是光电子器件技术,第三是光通信系统方面的技术。这三大技术在武汉都集中了。在全国,一个城市集中这三门技术的几乎没有。要么一个城市里有光通信系统技术,要么在一个城市有光纤光缆技术,有的城市有光电子技术。但是集中在一个城市里的只有我们武汉市。那么现在我们的通信技术成果达到什么状况呢?首先是我们的光通信系统技术,从速率来讲,从商用的角度来讲,现在基本上是同步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三资”企业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战略举措,经过东湖人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区内“三资”企业林立,到1998年止全区共有三资企业372家,成为开发区最强大的经济支撑力量;并且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邮科院、长飞、龙安、中原NEC、力兴电源等企业为主体的通信产业,以红桃K、春天、东湖高新、华珍、湖北BT中心、多人多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以华工、楚天、团结、迈驰为代表的激光产业等一批极具成长性的新技术产业群。这些企业不仅是武汉经济有力的增长点,而且是实现武汉经济结构战略性改组的新“亮点”。

    东湖开发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如何才能促进这些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呢?东湖人是懂得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文章。1987年他们成立了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专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此中心成为中国{dy}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到1998年底止,累计“孵化”企业188家,高科技项目350余项,这些企业累计创产值20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5000余人次。1997年他们又着手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先后组建了生物新制剂、电化学、水生蔬菜、新型材料及精密成形、水产集约化养殖、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表面全球xxxx系统、CAD应用等九个不同模式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人员全是高级知识分子,人员能进能出,机构能撤能并,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是精干高效、开放型的高科技经营实体,不断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短短两年,其中7个中心就已完成产业化成果13项,新增产值1282万元,新增利润296万元,税收112万元。创设工程研究中心的举措仅仅是东湖新技术术开发区抓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市经委、市计委与武汉世博公司四家联手共同组建了武汉世博科技项目投资公司,每年为数十项科技项目进行风险投入,帮助实现产业化。1999年7月投资公司又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华中理工大学大学生李玲玲获得10万元风险投资,轰动武汉三镇。

    李玲玲(华中理工大学学生):读大三的时候,刚好碰上了团中央推出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我是拿着我自己的发明专利参加大赛的。当时我进入了决赛。在我准备参赛的时候,恰逢武汉市推出了大学生风险创业金,我就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去申报了大学生创业金。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得的专利比较多,资料准备得比较齐全,所以说,我比较容易地得到了中国首例大学生风险创业金。然后今年,一九九九年七月五日我和投资公司签订了领取这笔风险金的协议。然后,注册了天行健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在今年的八月一日正式开业。

    资本是一根魔杖。东湖创业者们不仅是开发高科技产品行家,而且也是运作资本的高手。1998年东湖高新集团通过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融入资金1.7亿元,为企业快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东湖开发区现有4家上市公司。今年中央对高科技企业上市采取不设指标限制的鼓励政策,东湖人如沐春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如今又有5家高科技企业拟将上市。股份制的改造为武汉高科技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是一个多彩多变的世界。当我们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艰难前行并承载着对大量传统工业进行战略改组的时候,大洋彼岸那个名叫比尔.盖茨的人挟着他的微软软件和因特网络,掀起一场知识经济的浪潮。这浪潮从蔚蓝的海洋涌来正溯江而上拍打着江城武汉的大地。走在洪山电子一条街上,看看三镇处处火爆的电脑城,瞧瞧信息港那拥挤的网站和热线,你无不感受到一种跳动的脉博。

    武汉电脑市场的确火爆,但越火爆我们的工程师们越汗颜,凭什么高级软件都让国外产品独统天下!凭什么在自己的家门没有自己的产品!终于有人坐不住了,奋然而起,拓荒前行。华中理工大学的陈卓宁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开办的开目(CAMC)软件公司采用独立工作平台和全中文界面开发的计算辅助设计软件(CAD),彻底解决了传统CAD操作烦琐复杂的难题,受到软件界的普遍欢迎,产品销量以年均300%的幅度增长。武汉华软公司则运用国家“863”项目的创新成果,开发出120多种多媒体智能应用软件产品,成为中国{zd0}的多媒体软件基地之一。

    李文鑫(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导):我们的软件园是一个股份公司,注册资本八千多万的股份公司,软件园已经在国家申请上市,国家证券委已经批准了/现在每年的销售额是一个多亿,今年可能在这个基础上翻番,武汉大学这个软件园应该是从我们的技术力量上,把武汉大学在计算机方面的这些教授和学生引导到这个线上来,做我们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

    他们是武汉知识经济的弄潮儿,是民族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有这样的知识者群体作支撑,有这样的知识产业作后盾,武汉就一定能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郑重声明:资讯 【武汉:一个中国中部都市的百年史(十六)_老哥茶座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