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忆记_弦高_新浪博客

桃溪忆记

弦 高

“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是古时桃溪(俗称坑头)村的一副名联,也是桃溪村科第与仕宦辉煌时期的真实写照。有关这副对联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话说有位都昌县的箍桶匠来到桃溪村做工,临近年关,见村里有副“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对联,甚觉其妙,于是默记于心,想待回家后也照着写起来贴在自家门口,炫耀一下。正月初,都昌县令照例到县内各处巡视游街,快到箍桶匠家门口时,有人报告县令,前面有户人家门口贴有一副“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对联,县令立即下轿,跪在他家门口。过了许久,不见有人接待,只听得屋内传来“啲啲哒哒”的工匠做工声音,感到奇怪,派人进去察看,禀报屋内只有九个箍桶匠在做事,没发现有什么大官显贵在内。县令虚惊一场,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去,问门口的对联是怎么回事,箍桶匠如实禀报是在婺源的坑头村做工时觉得好特意抄来的。县令也不治他的罪,只说这副对联贴在他家不妥,不如改为“一门九桶匠,六桶四个箍”更为贴切。从此,婺源民间就流传开这个故事,而且留下哪六个桶只有四个箍的谜团。

小时生活在乡间,耳闻了一些坑头村科举名人的典故,如“六部四尚书”的主人公潘潢“文曲星义镇披麻煞”,甲路村街道被扯直等,心中对坑头村能出这么多名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学校毕业后,分在离家几十里之外的乡村中学教书,回家坐班车要绕个大圈,且交通不便。于是每隔半个月就骑自行车沿进桃溪的砂土公路,将车寄存在一位家住桃溪的初中时老师家里,然后徒步翻越坑头岭,再走三华里便可到家了。{dy}次骑车进坑头村是一路问进来的,从龙山村经豸峰、孔村再到坑头。一条桃溪水忽左忽右相伴,它由内而外奔向远方,我从外溯源而上直奔桃溪村。走进村口是一座古石桥和一棵古树,村内小桥、流水和人家,高高的马头墙斑驳陆离,显出它的古老与神秘,热情纯朴的村人将我一路带到老师家里。老师和师母很高兴,又是泡茶又是递扇,询问这些年的求学经历,我说自己当初读书不用功,还惹老师生气。老师却说我那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因为还小家里又疼爱,不怎么晓得要。论关系,牵起来老师还是我母亲这头的远房亲戚呢。老师看看时辰钟,说不早了,还有十几里的山路要赶,趁早上路。此后有近两年时间,回家都走桃溪过。高耸的坑头岭林木森森,有时一个人走过总有些心里发紧,只有加快脚步气喘吁吁经过。

多次路过坑头村,对它的了解由生疏到熟悉,由抽象到亲历。到一户人家慕名去参观了八百年的牡丹,据村人说,在明代,有一年这棵牡丹开了十三朵花,那年村里刚好有十二位学子去赶考,到了考场,同村考生叫那位书僮也一同进了考场,结果十三人全部考中了功名。说巧合也罢,讲神奇也行。人说树有树神,那么花也应有花神。民国时曾有一人从此棵牡丹上劫了一枝回家种,结果不但种不活,而且家破人亡。从此再无人敢打它的主意。

坑头村是桃溪水的源头,故水又冷又清。村里几乎家家都有鱼塘,养的多是黝黑的冷水塘鱼,有的人家的鱼塘甚至就挖在自家厅堂的大板底下。冷水塘鱼长得极慢,十几年只长到六七斤重。按中医的说法,这种鱼对xx风湿病有{tx}。此外,村中还用源头水自产一种米酒,民间称坑头水酒。不知底细的人初次喝,总感觉越喝越好喝,不知不觉就酩酊大醉了。于是喝坑头水酒上过当的人给它取了个 “美女蛇”的 外号。

真正对桃溪有所了解还是进城后。那年陪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的金导进桃溪拍专题片《未名的婺源》,知道桃溪村一条小小的溪水上有大小不等的石拱桥三十六座半。桥“轿”谐音,暗喻村中曾出过七品以上的官员三十六人。另半座桥是村中一商人捐了一个七品县令,在位期间为官清正廉明,能为民办事,留下好名声,故村人默许他建桥。但他自知非科第出身,只选在溪边一山傍处建了一座小桥,村人算了他半座桥。

桃溪的先祖当初选择定居在此,自有其选址的理由,今人也用不着深究其初衷,只知当初沿溪栽种的十八里桃树是何种气派和意境。大地春暖,桃花灼灼,沿着溪畔的石板路而行,想必也会忘路之远近。久在桃溪的人们兴许也不知有元,无论明清。藏在深闺尚未人识的桃溪,你的未名还会久吗?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桃溪忆记_弦高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