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02日中华魂进入我的空间_伍成英_新浪博客

至xxx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当然,这里所举只能是挂一漏万,要一一列出,真得要“罄竹难书”了。不否认这里面许多东西在解放前的上海滩上也能见到,但若要落实到整个中国都能见到、都能用上,那这里面的任何一项可就都不是轻松简单的事了。

那些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却难免片面,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数字:1953年1957年{dy}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多;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zg}水平)到xxx时代结束的七十年代后期,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1.2%。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一点连我自己也没料到)。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xxx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长到了三千一百八十万吨;煤炭产量从六千六百万吨增长到了六万一千七百万吨;水泥产量从三百万吨增长到了六千五百万吨;木材产量从一千一百万吨增长到了五千一百万吨;电力从七十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两千伍百六十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一万零四百万吨;化肥产量从三万九千吨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万三千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州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dy}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dy}枚氢弹1970年把{dy}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而且这些建设成就还是伴随着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大量投入、伴随着严厉的国际封锁和战争威胁甚至而且打赢多场战争(两次越战、一次印战和小规模的俄战)而且长期不断支援世界革命、伴随着多次的摸索失误(这将在对xxx的批判一节中细说)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实现了灭毒绝娼、道不失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消灭了血吸虫、消灭了麻风、天花、鼠疫、霍乱、人民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完成大量农田改造、大规模兴修水利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高社会福利、无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正是这些冰冷的、却又实实在在的数据使xxx离我远了,变成了我心目中的伟人。难道这叫不懂经济、不懂建设?我不知道那些人的“xxx的经济成就微不足道!”这样的话怎么说得出口!说他们眼里有个“大黑点”、有个“负号”确实没错。象xxx这样使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长时间地、快速地、实质性地增长,使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任人欺辱掠夺的“东亚病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成为无人敢惹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家,有谁能比?!

有人问xxx留的遗产在哪里呢?“黄金?工厂?设备?藏在大山里面?不错,毛的时代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有了工厂,能生产钢铁,开采石油了,几家可以有台收音机、一辆自行车了,但是总量种类与现在相比呢?姑且不谈消费品,就算生产资料、煤炭、电话、交通有可比性吗?遗产?不足道吧。”。这不有点睁眼瞎嘛!难道上面那些不是铁铁实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就拿钢铁、石油、医药来说,今天又比xxx离去时增加了多少呢?有的甚至还退步了。

他们也许会承认那些确实是xxx留下的遗产,但却会说“没有留下多少所谓的导致社会高速发展的遗产”。真是这样吗?那我们就来看看xxx留下的遗产对我们的这后三十年起到些什么发展上的作用:谁都知道xxx的发展时期主要是注重基础建设,如大量的水利建设、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建设。而这种建设往往都是投入大见效慢的,它们的更多的是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和延展能力,一般不直接体现在物资财富增长上,尤其不立即体现在现实生活物资层面。而且它们的效益往往要在一定的时期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发展钢铁,首先需要勘探、建矿、开采……这些长时间的前期投入,到冶炼出钢再用于其自身的扩大规模和生产一级加工、制造机械设备,这中间的投入又是巨大的,而且仍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成效。但这些却是以后发展二级、三级生产,如纺织机械、汽车生产线、生活用品加工机械、军工生产线……等的可能和必须。待到这些转化为xxx时代后期的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完整工业体系,仅仅用了二十几年,实在是太少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2月02日中华魂进入我的空间_伍成英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