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桐:档案中的清朝宫廷太医院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留存今世的清朝中央机构历史档案中,有一部分为皇室问疾治病的脉案和用药xx,这些医疗档案文献的最初形成者,就是当年清朝的宫廷医疗机构——太医院。

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年)的太医院,历经清宫十朝,一直主掌宫廷医疗之事。初设时,置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以掌院事。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特简管理院事王大臣一人领院务。院判以下属官数额,历代多经添裁,至光绪年间为:御医十三人,吏目二十六人,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职官品秩原定为: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御医正七品,吏目八、九品各十三人。至宣统元年(1909年),经时任院使的张仲元疏请,晋院使以次各官品秩为:院使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御医正六品,吏目八品改为七品,九品改为八品。职官中除管理大臣为满族官员外,其余均为汉员。

为使医官素质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太医院规定,倘有员缺时,除院使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由右院判转补,右院判由御医升补外,其余御医、吏目、医士出缺,均要经考试择学业医术精良者按级递升。对初进院的医生,须是通晓医理并身无过犯者,并要自取同乡京官印结后,赴太医院具呈报明验看;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院官面试,认为确属医学可造就者,方才准其在院学习候试。待医生缺出,再经考试顶补。太医院设有教习厅,选品学兼优的御医、吏目任教习,将初进院医生和医官子弟均送入学习。到同治六年(1867年)又设医学馆,于每年春秋二季对医士、医生、学习生进行考试,并根据成绩列出等级,准备按名升补。每隔六年,还要会同礼部举办大考。吏目以下人员均须参加。由院官考核每人的文理、医学等科目,分别去留,列出等级,并咨行吏礼二部注册备案。若医官因重病不能效力时,经院官验实可奏准告退,病愈仍补原缺。如发现推诿托故不归而在外行医者,严加议处。

太医院内的医疗部门,最初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正骨、痘疹共十一科。后咽喉并入口齿,痘疹并入小方脉,成为九科。至光绪年间,伤寒、妇人并入大方脉,疮疡改为外科,针灸、正骨停办,成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五大科。院内各医官平时习业,皆须专精一科。

太医院的职掌。首先是为皇室服务。平时,院使、院判要率所属医官,各以所专之科,分组值班,次序更代,随时恭候传唤,称为“侍直”。其中在宫内值班者,称“宫值”,值于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在外廷值班者,称“六值”,值于外值房。皇帝驻跸圆明园时,“宫值”者值于圆明园药房,“六值”者值于圆明园外值房。

遇有皇帝外出巡幸各处,太医院医官自然要随驾扈从。人员有时是奉旨特派,有时是按班次轮委。在雍正四年(1726年),皇帝曾颁谕旨,说是太医院医官先年外出,甚是清苦,嗣后随行出外,应予以优给。之后即定为,凡在随行出外时,堂官一人给帐房一架,行李车一辆,马四匹,每日给盘费银三钱。医官等每人给马三匹,每日各给盘费银二钱;三人共给帐房一架,行李车一辆,拨马甲二人看守车马。如四人时不添给帐房车辆。如五人时添给帐房一架,车一辆,马甲二人。这些措施,保证了医官随扈时基本的生活待遇,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随时为皇帝提供医疗服务。

若遇有皇帝生疾,医官要敬供其职,前往把脉诊视。开具xx后,须与太监一起到御药房取出xx,再联名签字包封。然后再另具奏本,开载本方药剂性能和xx之法,在文末日期之下医官与太监再次联合署名后,才能将xx、药剂和奏本一同进呈。太监收到后,还要随即登记簿册,日期之下仍要由医官第三次签名,并交太监收掌,以凭查考。备药如此复杂,煎药亦很纷繁。每逢煎调药剂,必要在医官和太监的共同监视之下,二服合为一服同煎,煎好后一分为二先将其中一服按御医、院判、太监的次序分别品尝之后,再将另一服进呈皇帝服用。若奏明将xx交御药房按方煎调者,则统由御药房办理。如发现所煎调药剂与xx有所不符,或封题有所错误的,皆要以“大不敬”论罪。“大不敬”属清代“十恶”之一,十恶皆为不赦之罪。在高度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清朝,小小的医官若在皇帝面前犯下“大不敬”罪,其悲惨的命运那是可想而知的了。

太医院还有时奉皇旨派医官外出视疾。若遇王公暨文武大臣请医视疾时,或是皇帝特派侍卫带同本日值班医官前往,或是由院奉旨直接遣医官前往,均须在归来后立即将病人所患病情及xx情况具奏。若遇外藩公主额驸暨王公台吉请医时,太医院奉旨前往诊视者,则需在御药房支领所需药材,携带备用,归来时核销。若军营需医,太医院奉旨先由礼部先委二人,并由兵部官一人送至军前。其随征医官,如发现私以庸医充代者,严加议罪。若逢文武会试及顺天乡试之时,则由礼兵二部或顺天府向太医院各咨取医生二人入场供事。一般是遴选通晓医理的大方脉科和外科各一人申送委用。在刑部监狱,则由太医院选派医生二人常年驻扎,每月发给药价银米,效力满六年回院时升授吏目。

太医院用于储药的药库,设管理药库委官二人,于医士内选委,二年一轮换,专管办买药材。各省出产药材之地,每年都要解送缴纳药材,交生药库收储,并由管库官员验其优劣。生药库初时曾归礼部管理。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归太医院职掌。次年选院官一人兼摄库务,并颁给印信,设库役十名。再次年,生药库复归礼部。到康熙三年(1664年)又定为,该库钱粮总归户部,库印缴还礼部。各省每年解送的药材并折色钱粮,均由户部收储付库。以后生药库又复归太医院管理。另一个与太医院有关的药库,是内务府下属的御药房。它是供应宫内食用药品的机构。除设有管理大臣等职官外,还有配制药品的“苏拉医生”四十四人。其所需药材,均是按定例给价,令药商采办。再由太医院医官前往验视,择其中佳品,以生药交进,由御药房医生切造炮制备用。

太医院还曾在清初从事过施舍药品的活动。清统治者曾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北京景山东门外建造药房三间;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在北京五城地方设厂十五处;次年又设东西南北四厂;皆发帑金令太医院向百姓施药。此举一方面是有所惠济满汉军民人等,另一方面也是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笼络人心。

清宫太医院自设立至清王朝灭亡,历经二百七十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历代医官在统治者因极不信任而采取的各种监视防范措施之下,如履薄冰般地为皇室提供医疗服务,其中种种艰辛可谓苦不堪言。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医疗档案,是饱含其精湛医术的历史记录,可以极大地丰富祖国传统医学的宝库。同时,这些档案也为研究一些历史疑难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笔者即曾见,对于流传颇多,莫衷一是的同治皇帝死因,历史档案工作者依据清宫医疗档案中《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从其所载同治帝自患病到去世期间的脉案和用药xx,证明了他是患天花无法救治而去世的,从而澄清了这一疑案。

说明:写作此文依据的是《光绪会典》、《光绪会典事例》、《清史稿》、《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






郑重声明:资讯 【潘茂桐:档案中的清朝宫廷太医院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