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要助政府信息公开_东方红Legal adviser_百度空间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因政府信息公开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开始大量涌现。其中,固有公民胜诉的零星个案,但多数“信息公开之讼”均以法院的拒绝受理或原告的败诉而告终。于法庭之外,一些公民向行政机关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多数申请如泥牛入海,毫无回音。但凡有一些行政机关虽然按法规要求作出了答复,也是多以“保密”为由,将公民的申请拒之于千里之外。以至于坊间将政府信息公开形象地比喻成“玻璃门内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走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玻璃门”是公众的期盼,也理应成为司法机关努力的方向。有消息称,{zg}人民法院于11月2日对外公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作为“准立法”的司法解释,以往多为{zg}法院自行制定了事,少有主动公开的情节。今日之“规定(征求意见稿)”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知情权,{zg}法院主动采取了公开征求民意的开明之举,从司法解释的制定程序上看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根据{zg}法院的说明,“规定(征求意见稿)”在本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前,已征求了地方法院、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可见,在立法博弈中,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已经走在了前面。“规定(征求意见稿)”事实上已经融合了行政机关的意见,因而它很可能并不中立,也不公正。公众和舆论当下要做的,其实就是要帮助{zg}法院,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杆失衡的天平校对到正确的位置上来。

如我们所知,司法解释的功能并非另立新法,而是对现行法的“解释”。既要“解疑释惑”,在遣词用语上就要明确具体。而察看“规定(征求意见稿)”,不少条款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上,均有语焉不详之处,其中一些还颇显关键。如若不予修改,司法仍将难以打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面临的那道“玻璃门”。如第七条,“被告能够证明政府信息已经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为国家秘密,或者能够提供有关主管部门、同级保密工作部门出具的属于国家秘密的审查、确认结论,请求在诉讼中不提交该政府信息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这里将“国家秘密”的定密权授予给“有关主管部门、同级保密工作部门”,无疑大大限制了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若是有公民向某级政府提出了信息公开的请求,而该政府不愿公开的,只需通知其管辖之下的保密部门将这些信息确认为“国家秘密”即可。再如第十一条,在“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列举部分,居然达六项之多。尤其是第三项“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语义极为模糊,几乎就等同于一个“筐”。若任由行政机关自行解释,政府信息几乎没有公开的可能。

从司法实践中看,保守国家秘密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作为该司法解释上位法的“保密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前者为国家法律,后者为行政法规。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一原则看,似乎应该优先适用“保密法”。但也应看到,“保密法”自1989年5月1日生效实施至今,已逾20年。这部法律在20年前沿用的还是传统的“以保密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原则,定密标准模糊、范围过宽、程序不严、期限过长等问题明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条例》对于国家秘密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有了不同于“保密法”的全新理念。根据“新法优于旧法”,似乎又应适用“条例”而非是“保密法”。这些法律冲突,正需要司法者的智慧来明是非、促公正。如果法院只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而在司法解释中预先埋伏了若干可由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合谋”就会变得难以避免。

“保密法”已从1995年开始了修订工作,修订的方向就是要努力校正过去对公民知情权的漠视。司法机关大可顺应时代潮流,争取在现行法框架下推动政府信息的有效公开。司法更应和民意一道推动保密法的修订,以多种渠道来协调立法冲突,从而更好地为公民知情权保驾护航。



郑重声明:资讯 【司法要助政府信息公开_东方红Legal adviser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