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_袁河之子的空间_百度空间
  城镇居民现泛指在城镇居住、生活的人。
  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实行二元体制时,也专指拥有城镇户口、享有粮油肉等配给、招工等权利的居民,即城xx量户口的居民,也简称“市民”。若在工矿企业工作,则被称为“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相对应的是拥有农村户口、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种植业或养殖业、渔业等为主的劳动者,故也被称为“农民”、“村民”、“乡民”、“渔民”等。若到城镇或工矿企业工作,则被称为“农民工”。   一、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
  1993年和1994年为{dy}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
  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
  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xx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三、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zd0};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zd0}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
  五、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六、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jd1}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jd1}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xx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xx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
  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2005年,四川省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达8386元,比2004年增长8.8%。
  工薪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受经济效益好转,以及职工社会兼职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842元,增长7.0%,占家庭总收入的64.9%。工薪收入仍是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05年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是城镇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2005年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16元,同比增长17.4%,高出可支配收入增幅8.8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6.2%,扩大0.5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来源拓宽。2005年,呈现利息、红利、出租住房等多渠道盈利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11元,增长7.1%,其中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出租住房收入分别增长21.0%、43.6%和24.4%。
  大幅增长,贫困家庭的收入基本得到保障。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人均2435元,增长12.5%。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养老金和离退休金足额按时发放,xx一项的人均收入就达1878元,增长17.8%;二是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了社会保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城镇低收入居民被纳入了低保范围,并得到及时救助。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社会救济收入41元,其中5%的更低收入户人均得到此项收入为193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居民的生活困难。
  【高收入家庭与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05年四川城镇低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31元,增长16.1%;高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8元,增长7.2%。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高收入家庭快8.9个百分点。目前,高收入家庭的年收入是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5.6倍,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6.1:1(以低=1)缩小为5.6:1。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收入分配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加大了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贫困居民家庭的收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消费质量提高,局部商品需求趋旺】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各类均有一定幅度增加,居民整体消费质量继续提高,部分商品需求旺盛,消费继续呈现出服务性支出增长快于商品性支出增幅的态势,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872元,增长8.7%,占消费性支出的27.2%,提高0.2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上涨得到有效遏制,在外饮食消费大幅增长。2005年食品价格指数为102.1%,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710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3.6%。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肉类消费支出增长7.5%,干鲜瓜果支出增长10.5%,鱼及水产品消费支出增长8.2%,禽类消费增长12.2%,特别是随着饮食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510元,同比增长9.4%,居各类食品消费增幅前列。
  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生活水平迈向小康。2005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0.9个百分点,逐渐离开40%这个小康标准下限。从2002年开始,四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有三年处在40%以下。
  城镇居民旅游热继续升温。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平均每百人外出旅游25.9人次,平均每百人旅游花费1.76万元,增长9.1%和44.5%。城镇居民旅游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出省旅游大幅度增加,二是旅游支出增长速度较快,三是低收入户的旅游也有所上升,平均每百人旅游支出增长1.3倍。
  城镇居民购房热潮降温,房屋装修增幅较大。2005年国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城镇居民购房热潮有所降温,购房支出人均672元,下降27.4%,住房xx支出下降26.7%。由于2004年城镇居民购房较多,2005年住房装修支出增长31.3%。
  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至2005年末,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38.9台,增长2.4%;电冰箱92.9台,基本持平;洗衣机97.9台,增长1.8%;空调器77.1台,增长7.7%;家用汽车2.4辆,增长10.7%;移动电话127.9部,增长21.9%;家用电脑32.3台,增长22.3%。
  通讯消费热潮不减。2005年城镇居民用于通信方面的支出为人均425元。增长9.3%,其中购买移动电话数量增长12.7%,通信服务支出增长8.6%。
  居住消费高速增长,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花费在居住方面的消费达705元,增长17.4%。其中:用于住房装修人均支出183元,增长31.1%;用于水、电、燃料方面的支出人均408元,增长10.4%。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89平方米,增长5.8%。从住房式样看,三居室以上的占37.3%,两居室的占45.5%;从住房产权看,私人住房率达到86.4%,其中商品房率达到17.9%,分别比上年扩大2.3和3.7个百分点;从室内居住条件看,有51%的家庭进行了装修,有79.3%的家庭拥有厕所浴室,81.9%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
  社会保障意识增强,支出持续加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552元,增长11.4%。其中:人均缴纳的养老基金增长11.8%;住房公积金增长14.8%;医疗保险基金增长9.2%。
  (2006年12月18日 来源:四川年鉴 )   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此次会议把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中新网10月19日电新华社今日全文播发《》。文件中提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该文件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文件提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该文件由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郑重声明:资讯 【城镇居民_袁河之子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