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民必读!】戒烟——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事情!
很多人天天口里喊着“戒烟”!但往往是口是心非!
香港市场上的香烟包装,以后不印成这样都不能卖了。象"中*海"、"中*"这样的字号,只因为做成了香烟品牌,就得顶着这么可怕的图片,心里真不是滋味啊。内地的卷烟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包装?
今天你因感到“成熟”而吸烟,二十年后,你会因为同一个理由而戒烟!
“今年博弈最激烈的是烟包装警示的问题,这是中国控烟的{zd0}瓶颈。”
中国周刊记者 刘俊 北京报道
去年11月22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落下帷幕。中国得了一个尴尬的奖项——“烟灰缸奖”,此奖由与会的非政府组织代表评出,专门颁给控烟不积极的国家。
中国“获奖”的原因是,“宁要漂亮的烟盒,不要公民的健康。”
按照规定,今年1月9日,中国必须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1条关于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的规定。但遗憾的是,除了“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从烟盒的侧面挪到了正面外,未见任何警示图片。
国内鲜为人知的是,同为中华烟,国内的包装典雅大方,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出口到国外时却要打上令人惊心甚至作呕的图片,被当做有害之物低调售卖。
中国为何难以履行公约,高价烟对中国控烟又带来了哪些阻力?《中国周刊》约请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协议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和在中国控烟长达17年的控烟活动家臧英年进行了访谈。
《中国周刊》:最近几年,媒体曝光了很多公务抽烟的丑闻,像周久耕抽天价烟被免职,湖北公安县下红头文件,要求各单位一年要抽400万的本地高价烟等。在抽高价烟的人群中,公务员所占的比率是不是非常高?
吴宜群:公安县这样的情况在各地相当普遍,全国有3000多个县,你想想一年要抽掉多少钱。某烟草企业和国家统计局曾经做过一个联合调查,近13%的人是通过收礼获得xx烟,远远高于中低档卷烟。谁在收礼?毫无疑问是拥有权力的人。
《中国周刊》:公务抽烟除了是滥用纳税人的钱外,也很不利于控烟吧。
吴宜群:严重损害政府的控烟形象,给老百姓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另外,从保护公务员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也需要控制公务用烟,公务员也是人,而且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中国周刊》:但是杜绝起来有那么容易吗?烟草部门的势力似乎十分强大。
吴宜群:2009年,博弈最激烈的是烟包装警示的问题,这是中国控烟的{zd0}瓶颈,瓶颈问题不解决,后面的问题没法展开。5月31日戒烟日,我们联合中国控烟协会、中国疾控中心在媒体上对此做了很多宣传。
《中国周刊》:结果如何?
吴宜群:没有结果。
《中国周刊》:阻力在哪里?
吴宜群: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一本书里讲得很明确:如果把警示图像放上去了,会影响一类烟的销售。xx卷烟产品采用的包装大都是红色,如烟盒上印上大而醒目的健康警语,将难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对烟草行业产生直接影响。今年国家烟草专卖要求比去年烟草销售增长10%,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控烟?!
《中国周刊》:烟草企业怎么看待这件事?
吴宜群:清华大学曾经开过一次模拟听证会,烟草企业的人争辩说:“控烟就是国际游戏,我们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国,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希望引起政府重视,否则在国际舞台上说不过去。这几年,“两会”许多代表委员都建议取消公务用烟,但作用不大。
《中国周刊》:如果包装上加上警示图案,就能杜绝天价烟了吗?
吴宜群: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你看到一些恶心的图片,就是对自己的警惕,其次,跟朋友吃饭拿出这种烟,也很不合时宜。而且,送礼没法送,给长官送这个礼,难道希望他早死吗?!
《中国周刊》:可是在中国文化中,烟是重要的交际手段,缺了它似乎不行啊,普通烟民似乎也没法接受。
吴宜群:这是烟民给自己的理由,不抽烟就不会交际了?可能会交际得更好。
另外政府部门不重视,对烟的危害宣传不够,对禁烟采取的手段也不够果断,税收取代国民健康成为优先考虑。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PS:不知大家看到这些图片后会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交流!集思广益,杜绝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