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习机会_伊阑珊_新浪博客

感谢学习机会

一眨眼,我做《企业党建》副刊专栏的编辑也已经快一年了。虽然这些小版块当初都是经过缜密分析,精心设计而定,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工作,我自觉还是不过瘾。首先,我个人喜欢诗歌、散文等纯文学,在这方面也没少下功夫练习和研究。过去一直写一些通讯报道类文章,充其量可以上升到报告文学。一直梦想能够有朝一日做上副刊编辑。

终于有机会于20085月在《企业党建》小试,实属荣幸,这得益于企业党建主编,原工委副书记张环同志对我的信任。主编一项对工作要求很高,副刊作品既要有文学品味和艺术层次,又不能纯纯“阳春白雪”,要符合党刊的教育性、深度性,还不能在文字上太死板,太教条,要有生动性和可读性。所以在我初次去杂志社时,着实为自己捏了一把汗,还好,实践证明我可以胜任。编辑水平和水准也在锻炼中明显提高,但同时有个小小遗憾,那就是党刊副刊相对局限性较强,它不能够让我们这些喝艺术墨水的思维真正天马行空,纯纯艺术创作。但是它却是服务主流、服务政治的,可谓篇篇响当当,篇篇倡和谐的大思之作,绝非小资小品,我也由茶余饭后的无病xx转为大爱无疆。现如今,通讯也好,报告也好,总结也好,那是工作,是饭碗,打破不得。而业余时间的创作也渐渐融入党建副刊之风,作品逐步在摆脱小家子气。

前两天,我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天津渤海早报副刊作者座谈会。报社把新老作者聚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就早报副刊创刊一年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对今后如何办出高质量的副刊进行了探讨。这些作者中有来自天津文学和天津作协的老师,有大学 文学院教授,有资深报人,还有部分通讯员。渤海早报的定位是面向天津老百姓,面向大众平民的,它的风格自然与日报不同。因创副刊时间较短,大家都对报刊是需要名人的三流“下脚料”作品,还是需要草根大众的“高质量”作品进行了交流。没有名人效应,副刊品牌效应自然会受到影响,但不一定是名人的文字就一定篇篇好,盲目追求名人效应,不但创不了品牌,反而容易致使副刊质量华而不实,脱离大众。

这使我想到,我在办党建副刊时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些作品寓意深刻,手法老道,但却不十分符合党建主题而弃之,往往费心修改一些领导的文章,或者用一些名人的文字,来扩大知名度。有时候作为编辑也会做出一些违背本意的取舍,好在我们的主编广纳群众意见,听得进编辑的建议,我干起来也算得心应手。本着服务政治,服务企业的大方向,突破副刊艺术创新,这实在是很有挑战的一项工作,我乐此不疲着。

同时我还在做天津地方志文献的编纂工作,这项为天津写史的工作,带给我的是更加艰苦的磨练,比文字工作更加繁琐的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敢闯敢说能力及掌握大稿件的编辑能力,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了的综合能力极强的工作。我中途有好几次因为与采访对象无法沟通、在图书馆编辑部受到了工作委屈或者辛苦写的稿件被采访企业反复折腾等等困难,而想放弃这项艰巨工作。这时,地方志文献执行主编张芳资老师给了我很大信心和鼓励,想到这是天津首次做的地方志文献,记录的是天津文化和蓬勃的城市发展,我的心里便会涌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继续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做这项“事业”。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在企业党建的历练,还是渤海早报给我的发稿机会,还是《当代天津》地方志文献带给我的艰辛,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都是对自己意志和潜能的锻炼与攀岩。我的文学水平,严格说应该是文字水平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所以,我很感谢这些机会,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虽然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做这些,但却是非常值得的。人活着有时候应该充实一些,更应该有价值一些,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学识和见识。虽然我还做不到人文具深,但是却一直在朝着这方面努力。{zh1},我总结做编辑的这些日子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坚持就会有收获,学习的机会只能靠自己创造,意志的培养取决于勇敢。如果大家都信奉这句话,不管干什么都能成功。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感谢学习机会_伊阑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