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旅——我们从北京开始- -其他昆虫- 昆虫爱好者论坛-- 中国昆虫爱好 ...
蜉蝣(Mayfly)有一种柔弱的美,很像江南美女哦(个人观点^_^)(图1)

     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的诗人就开始观察蜉蝣,产生了很多诗词如《诗经》里的“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冀,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到底说啥实在不明白啊@_@ 也许因为蜉蝣寿命短而感慨万千吧,图2中的蜉蝣就是夜晚扑灯而在翌日清晨就翘了,将它们收集起来拍张照也若有所叹啊!

     蜉蝣除了好看以外其稚虫可用于监测水质,当然今天世人公认的观点古代诗人们是不知道的。国内关于蜉蝣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四十八册 蜉蝣目》和“周大”的论文《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这两本书是蜉蝣爱好者必备的xx!

     本文的分类系统全部遵从“周大”的,他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蜉蝣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如果想研究蜉蝣就去南京师范或天津南开。

(109.55 KB)

mayfly-journey.jpg

(147.68 KB)

mayfly-journey02.jpg

四节蜉科Baetidae

      稚虫英文名small minnow mayflies(小鱼型蜉),其食性复杂,各种水体都有分布,静水区域和流水区域都能采到很多种类。本科是蜉蝣目中的{dy}大科,中国大陆约有26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体型较小,一般10mm左右,身体大多呈流线型,运动有点像小鱼,触角长度大于头宽的2倍(太明显了,不过要放大才看得清楚,用相机拍照是不错的选择),腹部具有有鳃片,腹末端有2-3根尾丝。
     成虫:体型较小,一般10mm左右(不含尾丝),复眼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成锥状突起,桔红色或红色;后翅极其短小或缺如腹部末端仅2根尾丝。(这几个特征非常容易掌握哦)

     记得我当年在CAU的月亮潭首次见到蜉蝣,好高兴啊,记忆里应该Liuye也在场,当时正讨论为什么CAU的蜉蝣只有两个翅膀?因为那时刚刚接触昆虫学,后来看了尤大的经济昆虫志的蜉蝣卷才知道我们大惊小怪了。

北京分布有:
中国四节蜉 Baetis chinensis Ulmer, 1935  
北京四节蜉 Baetis pekingensis Ulmer, 1936
双翼二翅蜉 Cloeon dipterum (Linnaeus, 1761) 图7

北京拍的四节蜉好难分啊。
此科在密云的种群数量较大,大家可以尝试着去水边农户家灯下找找。

(96.74 KB)

3

Baetidae-l.jpg

(79.66 KB)

4

Baetis-sp-f.JPG

(122.77 KB)

5

Baetis-sp-m.jpg

(96.79 KB)

6

Baetis-sp-subad-m.jpg

(99.84 KB)

7

Cloeon-dipterum-f.jpg

扁蜉科 Heptageniidae

     稚虫英文名flatheaded mayflies(扁头蜉),常生活于溪流石下。
此科为蜉蝣目内的第二大科,种类仅次于四节蟀科Baetidae,但在我国记载的扁蜉种类超过了四节蜉,约65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身体扁平,腹部的鳃分为背腹两部分,背方的鳃片状,膜质,而腹方的鳃丝状,一般成簇(这个特征很不容易觉察哦),腹部末端具2或3根很长的尾丝。
     成虫:后翅明显,腹部末端仅具2根较长的尾丝,雄虫尾丝的长度一般约为体长的两倍,此外其体色一般有黑褐色或红色的斑纹。

北京分布有
阿伯拉扁蚴蜉 Ecdyonurus abracadabrus Kluge, 1983 图8,9
中国扁蜉 Heptagenia chinensis Ulmer, 1919  图10

(96.58 KB)

8

Ecdyonurus-abracadabrus-f.JPG

(202.91 KB)

9

Ecdyonurus-abracadabrus-l.jpg

(105.94 KB)

10

Heptagenia-chinensis-subad-m.jpg

细裳蜉科 Leptophlebiidae

     稚虫英文名pronggils(尖鳃蜉),一般生活于急流的底质中或石块表面,在静水中也能采到,滤食性为主,少数括食性。本科是蜉蝣目的第三大科,我国大陆约15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体长一般在10.0 mm以下,身体大多扁平,鳃尖丝状(国外起的名字很好啊)位于体侧,3根尾丝。
     成虫:虫体一般在10.0 mm以下,雄成虫的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前翅翅脉简单,后翅较大,腹部末端具3根尾丝。(凭后翅和尾丝这两个特征足以区分细裳蜉和四节蜉的成虫)。

北京分布的细裳蜉有:
安徽宽基蜉 Choroterpes anhuiensis Wu et You, 1992
胡氏细裳蜉 Leptophlebia wui Ulmer, 1935
弯拟细裳蜉 Paraleptophlebia cincta (Retzius, 1783) 图11
这是一类很微小又难辨别的蜉蝣!!!
蜉蝣科 Ephemeridae
     稚虫英文名common borrowers(常见穴居蜉蝣),穴居于泥质的静水水体底质中(这点本人怀疑,我的观点是流水中的细沙中),滤食性。我国记载30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个体较大,除触角和尾丝外,体长一般在15.0 mm以上。身体圆柱型,常为淡黄色或黄色;上颚突出成明显的牙状,除基部外,上颚牙表面不具刺突,端部向下弯曲;各足极度特化,适合于挖掘;鳃7对,除第1对较小外,其余每鳃分两枚,每枚又为两叉状,鳃缘成缨毛状,位于体背。3根尾丝。
     成虫:个体较大,体色美丽;复眼黑色,大而明显;翅面常具棕褐色斑点;腹部背面具斑纹,3根尾丝。

北京分布有
梧州蜉 Ephemera wuchowensis Hsu,1937   图13-16
       Syn.Ephemera hunanensis Zhang, Gui et You, 1995
       Syn.Ephemera yaosani Hsu, 1937 (鞋山蜉)
洪江蜉 Ephemera hongjiangensis Zhang, Gui et You, 1995  p205
间蜉   Ephemera media Ulmer, 1935

腹部的斑纹是辨别成虫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梧州蜉在密云、延庆都很多哦!
另外那只在雾灵山拍的稚虫(图12)不知和种。

(61.61 KB)

12

Ephemera-sp01.jpg

(58.75 KB)

13

Ephemera-wuchowensis-m01.jpg

(87.5 KB)

14

Ephemera-wuchowensis-m02.jpg

(83.74 KB)

15

Ephemera-wuchowensis-m03.jpg

(73.58 KB)

16

Ephemera-wuchowensis-subad-f02.jpg

河花蜉科 Potanmanthidae
     稚虫英文名hacklegills(具羽毛状鳃的蜉蝣),生活于流水中的石块或砂石的缝隙中,滤食性,能用上颚牙作简单的挖掘动作,搬运小的沙石。我国记载13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个体较大,体长7.0-30.0 mm;身体扁平,体表常具鲜艳的斑纹,除足外,身体其它部分的背面少毛;上额一般突出成非常明显至很小的领牙状;鳃7对,第1对丝状,第2-7对鳃为两叉状,鳃端部成缨毛状,位于体侧;3根尾丝,侧面具长细毛。
     成虫:大型种类,后翅具明显的前缘突;前后翅常具鲜艳的斑纹;3根尾丝。

北京分布有
尤氏红纹蜉 Rhoenanthus youi (Wu et You, 1986)

相比蜉蝣科的稚虫此科的体型略显瘦,而成虫的一大特征是体色多鲜黄和红褐色。
细蜉科 Caenidae
     稚虫英文名small squaregills(小方鳃蜉),大多陷生生活于静水水体〔如水库、池塘、浅潭、水洼等)的表层基质中,如泥质、泥沙与枯枝落叶混和的底质中。少数生活于急流底部。由于非常小且不活泼,不易采到,滤食性和括食性。我国大陆记载12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个体小,除触角和尾丝外,体长一般在5.0 mm以下;身体扁平;后翅翅芽缺如;第1腹节上的鳃单枚,细长,第2腹节上的鳃背叶扩大,呈四方形,将后面的鳃全部盖住,左右两鳃重叠,背表面具隆起分支的脊;3-6腹节上的鳃片状,单叶,外缘呈缨毛状,缨毛状部分可能再分支;鳃位于体背;3根尾丝,色淡,不显见,具稀疏长毛。
     成虫:个体较小,一般在8.0 mm以下;复眼黑色,左右分离较远,看上去像位于头的侧面;前翅后缘具缨毛(这一特征对区分四节蜉非常重要),横脉极少;后翅缺如;尾铗1节,阳茎合并;3根尾丝。

北京分布有
中华细蜉Caenis sinensis Gui, Zhou et Su, 1999
黑点细蜉Caenis nigropunctata Klapálek, 1905

此科的成虫为蜉蝣类群中体最小的一类,另外和细蜉同在一总科的就是鲜为人知的鲎蜉科 Prosopistomatidae(梦想哪天能拍到生态照啊)
新蜉科 Neoephemeridae
     稚虫英文名Large Squaregills (大方形鳃蜉),生活于静水中的石块、枯枝落叶或泥沙中,游泳能力不强,行动缓慢,不活泼,较少见。我国记载5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个体较大,除触角和尾丝外,体长一般在10.0 mm以上。身体呈圆柱型或扁圆柱型,褐色;第1腹节上的鳃分2节,小而不易观察到;第2节上的鳃扩大,呈四方形,背面有时具脊,全部或几乎全部盖住后面的鳃,但左右两鳃不重叠或不相接,有些种类的左右鳃相接,在一起而不易分开;3-6腹节上的鳃膜质片状,外缘呈缨毛状;鳃位于体背;三根尾丝。
     成虫:个体较大;复眼黑色,大而明显;翅面常具大面积的红褐色斑纹;3根尾丝,中尾丝可能较短。

北京分布有
可爱小河蜉 Potamanthellus amabilis (Eaton,1892)
埃氏小河蜉 Potamanthellus edmundsi Bae et McCafferty,1998

“可爱小河蜉”名字听起来好像“旺仔小馒头”哦。
小蜉科 Ephemerellidae p.135
     稚虫英文名spiny crawlers(多刺喜爬蜉蝣),生活于流水中的枯枝落叶、青苔、石块或腐殖质中,体色大多为黑褐色或红褐色,体壁坚硬,尾丝一般具刺和较稀的细毛,游泳能力和活动能力都不强,行动较缓慢,撕食性和括食性种类居多。我国记载15种。(周,2002)

主要鉴别特征:
     稚虫:体长5.0-15.0mm,身体的背腹厚度略小于体宽,不特别扁,也不呈圆柱型,常为较暗的红色、绿色或黑褐色;体背常具各种瘤突或刺状突起;腹部第1节上的鳃很小,不易看见;第2节无鳃,第3或第4腹节上鳃有时扩大而盖住后面的鳃,鳃背位;3根尾丝,具刺。
     成虫:体色一般为红色或褐色,复眼上半部红色,下半部黑色,前翅翅脉较弱,三根尾丝。

北京分布有
红天角蜉 Uracanthella rufa (Imanishi, 1937) (图17-19)

这个科的成虫与细裳蜉成虫不太好区分,如果没看日本的生态图网站我根本分不清:(

(75.68 KB)

Uracanthella-rufa-f.JPG

(99.83 KB)

Uracanthella-rufa-m01.JPG

(76.39 KB)

Uracanthella-rufa-m02.jpg

本帖{zh1}由 Cheni21 于 10-02-01 19:22 编辑

{zh1}一贴将前文作个总结

北京蜉蝣目Ephemeroptera名录
四节蜉科 Baetidae  
中国四节蜉Baetis chinensis Ulmer, 1935
北京四节蜉Baetis pekingensis Ulmer, 1936
双翼二翅蜉Cloeon dipterum (Linnaeus, 1761)  (曾记录于中国北部)

扁蜉科 Heptageniidae
中国扁蜉Heptagenia chinensis Ulmer, 1919
阿伯拉扁蚴蜉 Ecdyonurus abracadabrus Kluge, 1983 (曾记录于河北丰宁)

细裳蜉科 Leptophlebiidae  
安徽宽基蜉Choroterpes anhuiensis Wu et You, 1992
胡氏细裳蜉Leptophlebia wui Ulmer, 1935
弯拟细裳蜉 Paraleptophlebia cincta (Retzius, 1783) (曾记录于河北)

小蜉科 Ephemerellidae
红天角蜉 Uracanthella rufa (Imanishi, 1937)  
河花蜉科 Potanmanthidae   
尤氏红纹蜉 Rhoenanthus youi (Wu et You, 1986)

蜉蝣科 Ephemeridae   
梧州蜉 Ephemera wuchowensis Hsu,1937  
洪江蜉 Ephemera hongjiangensis Zhang, Gui et You, 1995  
间蜉   Ephemera media Ulmer, 1935

细蜉科 Caenidae   
中华细蜉Caenis sinensis Gui, Zhou et Su, 1999
黑点细蜉Caenis nigropunctata Klapálek, 1905

新蜉科 Neoephemeridae   
可爱小河蜉 Potamanthellus amabilis (Eaton,1892)
埃氏小河蜉 Potamanthellus edmundsi Bae et McCafferty,1998

      目前北京的蜉蝣已知8科16,种类虽少但作为识别蜉蝣的练级区是不错的选择哦^_^
      另外将有可能出现在北京的种类罗列如下:
      透明假蜉 Iron pellucidus (Brodsky, 1930)
      安图小蜉 Ephemerella antuensis Su et You, 1989
      具齿小蜉 Ephemerella denticula Allen, 1971
      长小蜉 Ephemerella elongatula (McLachlan, 1875)
      它们记录于河北丰宁或中国北部。

主要参考资料
尤大寿,归鸿,1995.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四十八册 蜉蝣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长发,2002. 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郑重声明:资讯 【蜉蝣之旅——我们从北京开始- -其他昆虫- 昆虫爱好者论坛-- 中国昆虫爱好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