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班级” 遭讨伐,该有还是不该有?
上海的华师大二附中2010届1班54个学生中,竟然31个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个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的8个学生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被称为“xx班级”。( 2010-01-28)
每年高考后,总有会有一些“牛事”发生,比如高考“牛人”、高考“牛班”等等。而此次华师大二附中2010届的这个“xx班级”却更是技高一筹,居然无一人“漏网”地被“保送”到了中国的{dj0}大学,实在是高手当中的高手,“牛班”当中的“牛班”。然而颇为令人不解的是,“xx班级”所创造出来的这个神话般的“奇迹”不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推崇,反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质疑与讨伐。何故?
诚然,如果单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而言,华师大二附中2010届1班的这54个学生都是极其优秀的,给他们戴上“xx”的桂冠一点也不为过。而创造54人“被保送”神话的华师大二附中,也固然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辛苦培养等因素存在。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此优秀的学生怎么会聚集在一个班级当中?是如何被聚集起来的?国家教育部2009年曾出台《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并三令五申不准各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培优班等,华师大二附中又是如何来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的?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和发展人。可像华师大二附中这种把升学教育当作教育的{zj2}目标并津津乐道,沾沾自喜的现象,究竟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还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呢?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也提到了许多“xx班级”的学生们诸如“{jd1}不是书呆子”“都是多面手而非竞赛机器”的例子,并为这些孩子能够拥有如此充实、上进、多彩的青春而喝彩、而激动。可当这些孩子披上“最神”的外衣时,当“xx班级”当仁不让地被媒体“神话”时,笔者却看到了一个病态的教育、一个病态的社会。
问题之一:“xx班级”的54个学生从哪儿来?笔者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深知学生升学的“潜规则”。且不说那些所谓的“名校”、“重点”是如何来网络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单是笔者所经历的一个事实就足以让大家慨叹不止:笔者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时,发现每一届学生在进入初三时,都会被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分流,于是在“考学班”与“普通班”的等级划分中,学校便把所有精力和资源用到了这个“考学班”学生身上;而至于那些占有80﹪的“普通班”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被遗弃于学校和教师的视野之外了。笔者对此也曾表示反对,但得到的回答是,只有一个学生能够进入“省重点”,哪怕是其他所有的学生都考零分也是值得的!——惶恐之中,笔者看到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恐怖与冷漠;笔者也晓得,这“不放过”的一个也未必就有进入“xx班级”的资格,因为他极有可能还会成为那被“错杀”中的一员。
问题之二:“xx班级”该不该有?教育功利主义的土壤。xx的学校、xx的班级、xx的教师资源、xx的外界条件、xx的保送政策加上资质xx的学生成就了“xx班级”。但在这个所谓的顺理成章当中,我们又忘却了什么呢?有人说,中国教育{zd0}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那么,这个“xx的学校、xx的班级、xx的教师资源、xx的外界条件、xx的保送政策”又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呢?2009年11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履新就提出要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重要工作来抓,设若各学校都像华师大二附中这样为了缔造一个所谓的教育“神话“而倾学校全力来打造所谓的“xx班级”的话,教育均衡发展何时才能实现?“教育不公平”何时才能退场?——既然“xx班级”必然会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恶果,既然“xx班级”是素质教育向精英教育让路的具体表现,那么这种根本不值得称道的“xx班级”为什么还要有?为什么还会存在?
问题之三:“保送政策”该向谁倾斜?众所周知,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之大,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xx班级” 则无疑是教育不公的一个样本。我们设若随机抽取一所乡村中学的班级,让他们来“xx班级”接受一样的教育,还会有如此之众的“保送资格”吗?既然重点与非重点、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本来就不甚合理,既然重点与非重点、城市和乡村的学生在命运的安排上早就出现了差异,那么为什么还要出现这种“重点、城市的保送名额多”的锦上添花与雪上加霜的不公平呢?——保送政策越是向“xx班级”倾斜,教育就会越功利;“xx班级”越耀眼,其背后所掩盖的基础教育就越贫瘠!
新华网在报道该消息时评论说:“由前十几、二十年炒作高考“状元”到去年开始炒作“史上xx班级”,说明教育的急功近利、教育的浮夸又上了一个台阶,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可见“xx班级”并不值得说道。xxx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真不晓得华师大二附中的领导和那些惯于制造噱头的媒体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用种种不为人道的手段将所有区域范围内外的优秀学生笼络于校内,然后再将其血淋淋地分出了三六九等来,或许这就是“xx班级”的真实面目罢?!
——“xx班级”,不说也罢!
(李吉明2010年1月31日于河南新乡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