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划分元末明初瓷器的初步探讨_收藏老张_新浪博客



 
    元末明初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泾渭分明的。这个时期的瓷器虽然仍以元瓷风格为主,但与正常时期生产的元瓷肯定有细微的差别。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瓷器生产不会因为改朝换代和权力的更迭而停滞不前。因为人们的生活需要瓷器,尽管前方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老百姓不能不过日子,特别是靠烧造瓷器养家糊口的窑工们,更不会因为前方元朝和朱元璋的xx在战场上的激烈撕杀而封窑观看。说句实在话,在这一历史的转变时期生产的瓷器是很难一下子分清楚,哪一个是前朝烧造,哪一个是今朝生产的。但是,作为长期不满蒙古人阶级压迫的汉人,在这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不在自己的产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历史痕迹也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本人翻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结合自己寥寥无几的藏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利用博客把它发表出来,一方面是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一方面是求得有识之士的指教点评,以便在认识上得当升华,在今后的收藏过程中更加精进。尽管用现在的观点不可避免地要把以前自己初步认定的本人藏品中的元瓷的生产时间要相应地推迟,但学术是科学、严谨的,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和偏差,这也xx符合认识论的认识——提高——再认识的人类发展进化论的科学发展规律。我知道,作为一名业余收藏爱好者,凭借自己这点点滴滴的微薄的文物知识,是不可能完整系统和正确无误地阐述元末明初瓷器区分这个大题目的,在这里本人也就只能就现象论现象,谈一谈自己的初步感觉和感受,抛砖引玉,把讨论引向深入。

    一、在相同器型、相同胎质、相同彩料、相同纹饰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器底裸胎的是元瓷,器底刷护胎釉和罩釉的是明初瓷器。元代是我国制瓷史上有重要里程碑的年代。这个年代制作的青花瓷器,进口的钴料映衬在洁白的胎土之上、釉面之下,青幽湛蓝,千姿百态、精美绝伦,大气磅礴,是人类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奇葩。令人倾倒的不但是它的器型、胎土、工艺,还是纹饰、青花彩料、画风,元代瓷器以它独特的风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个风格是不可仿造和取代的。元末明初瓷器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同处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zg}峰;使用相同的二次配方,利用相同的瓷土和高仓土;制作这些瓷器的基本是同一批工匠;采取相同的手工操作工艺;利用同样的轮式制胎工具;使用相同的青花钴料;绘画着大致相同的纹饰。不同的地方是,元代瓷器底部裸胎,修胎不太细腻,器底留有明显的脐状或螺旋纹并涂有点釉标志,透露着一种原始的粗旷;(图1、2)。

 
        图 1  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图 2 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底部

    有些瓷器,同样具备上述特点,同样深邃靓丽、变幻莫测,但它给你的是不一样的感受:它的底部与元瓷确实不同,它的底部修胎明显细致,圈足比元瓷要窄,有明显的护胎釉,有的是淡红色的,有的是青白护胎釉,这就是明初瓷器(图3、4)。如明早期釉里红莲荷鸳鸯纹梅瓶,无论从器型、纹饰、发色,认定为元瓷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就连科学仪器检测结果也认为它是元代产物。但它的底部涂的一层红色护胎釉则是元代瓷器中不曾见过的。又如青花云龙纹瓜棱小罐,它从罐口、腹部到底部圈足都是椭圆型的,青花发色鲜艳,釉下铁锈斑明显,认定为元瓷也是无xx议的。但它的底上刷有青白釉,这也是绝大多数元瓷上所没有的现象,所以本人认为它应是明早期的。至于青花云龙纹梅瓶,它不但发色灰淡、底部涂护态釉,而且造型清秀小巧,认定为明早器瓷器更是毫无疑问的。

 
     图 3 明早期釉里红八棱梅瓶底部              图 4 明早期青花云龙纹梅瓶底部
            
                             图 5 元青花云龙纹瓜棱罐

    二、在相同器型、相同胎质、相同彩料、相同纹饰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釉面青花发色艳丽的是元瓷,釉面发色灰暗的是明初瓷器。众所周知,元青花瓷器是高温下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它气韵清新,xx退色,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深邃的文化底蕴。制作这种瓷器使用的是进口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而这种优质的青花钴料是从西亚国家进口的。我国内没有大型钴料矿,出土的唐、宋代瓷器上蓝色也只是搭配色彩。另外对汉人来讲,白色和蓝色是最忌讳的两种颜色,因为它们是丧葬时常用的代表色调。但这也正是当代统治者最崇尚的颜色——白色代表财富(羊群),蓝色代表了河流和天空。明永乐皇帝派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除了进行文化贸易交流活动之外,主要任务还是从波斯贩运“苏麻离青”。苏麻离青的特点是发色艳丽,同时铁分子在釉下聚集,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黑锡斑。对于这种元瓷,稍有收藏经验的人都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它“一眼透”、“大开门”(见图6、7)。

 
        图 6 元青花鱼藻纹大罐                   图 7 元青花鱼藻纹小盖罐

 

    有些瓷器,从器型、胎质、制作工艺和绘画纹饰方面看,与元瓷是xx相同的,但在青花发色上观察,区别就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呈色比元瓷灰、黑、暗。它们就是典型的明初瓷器。由于刚xx元朝,明初窑工们使用的钴料仍然有一部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只不过是因为这种钴料稀少、贵重,在制瓷时这种料被大量掺进了质量低劣的国产料。由于这些国产钴料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发色没有西亚进口的钴料那样靓丽、明快,使瓷器的釉面产生了这种灰不灰、黑不黑、淡不淡、蓝不蓝的尴尬色调,这就是明初瓷器的发色(图8、9)。如明早期人物纹凤尾罐,它的颈部绘的是焦叶纹、肩部画的是缠枝牡丹、腹部主纹饰绘制的是“三顾茅庐”,主纹上下分别是卷草纹,足上部是仰莲纹,足部是缠枝灵芝花纹,如不是青花发色发灰发暗和器型有别外,其纹饰是典型的元瓷纹饰。又如署名“大明洪武年制”款的青花釉里红“岁寒三友”纹八棱梅瓶,即使书写了年款,仍有人误认为是元代瓷器。

    

       图  8 明早期(洪武)人物纹大罐           图 9 明洪武年款青花釉里红八棱梅瓶

    三、在相同器型、相同胎质、相同彩料、相同纹饰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器足部仰莲纹边框各自独立的是元瓷,器足部仰莲纹互借边框的是明初瓷器。根据观察本人为数不多的藏品,在元末明初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有些是书写年款的)中,主要纹饰还是以龙凤麒麟、历史故事、人物xx、佛家或道家法器、松树翠柏等传统为主,辅之以卷草、锦地、仰莲等波斯纹饰。其中,仰莲纹于俯莲纹往往对称绘画于大型瓷器的口沿下和下足部。在本人收藏的一对黑地沥粉凤凰纹盘口瓶、一只红地沥粉凤凰纹盘口瓶和一个青花高足碗上,其足部的仰莲纹确实是互借边框。对这种现象,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人百思不得其解,一直认定为元代瓷器。通过对比归类,我认为它们应该是明初瓷器,也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我相信,随着对元末明初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真相会在不久的将来大白于天下。仰莲纹互借边框的效果是纹饰更醒目,画风更简洁,也更节省青花钴料(图10、11、13、14)。

 
    图 11 元青花鱼藻纹八棱罐上的仰莲纹        图 12 元青花麒麟纹八棱玉壶春瓶的仰莲纹
 
    图 13 明早器器物上互借边框的仰莲纹       图 14 明早器瓷器足部共用边框的仰莲纹

    四、在相同器型、相同胎质、相同彩料、相同纹饰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器物的焦叶纹梗部画为实心的大部分为元瓷,梗部画成空心的是明初瓷器。青花瓷器作为釉下彩瓷器,其纹饰饱含了丰富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承载和记录了真实准确的时代信息。别小看器物肩部和足部的焦叶纹,它的一笔一划都可以作为文物断代的重要依据。根据大多数瓷器的纹饰观察,元瓷的焦叶纹绝大多数都画成实心的,是名副其实的“一笔画”(见图15、16)。而明代以后的焦叶纹,则大多数都画成空心的,即焦叶的梗部中间留白(图17)。


   图 15 元青花人物纹执壶上的焦叶纹          图 16 元青花玉壶春瓶颈部焦叶纹
            
                 图 17 明早期红绿彩夔龙耳瓶颈部的空心焦叶纹
            
    五、在相同器型、相同胎质、相同彩料、相同纹饰等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器物画工粗略简洁的是元瓷,对纹饰进行艺术加工的是明初瓷器。大家知道,元代xx瓷器的纹饰绝大多数是富有经验的画家或熟练画工所为。在元青花出现之前,汉族人已经xx掌握了陶瓷得烧造技术,经蒙古族那种空旷、豪爽得理念渗透以后,画风以生动、简练、传神为主,画出的飞禽走兽、龙腾虎跃、山川河流、花卉树木、人物故事、琼楼玉阁、游鱼虫草变幻莫测,闻名于世。明初瓷器虽然仍以这些题材为主,但制瓷工匠长期养成的绘画习惯很难在一朝一夕的短时间内改正过来,有的只是在瓷器上绘画纹饰时明显多描了几笔,进行了艺术加工。从美术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是简单的描绘,却使画面发生了从追求神似转向追求美感,从简单构勒转向精心素描的巨大转变(图18、19、20)。如下图的云龙纹,其龙的身、爪、鳞等部位画法基本相同,但肘毛画法却明显不同,后者显而易见是反复描绘的;其肩部的俯莲纹边框,也清晰可见描绘的笔痕。

  

   图 18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上的龙肘毛        图 19 明早期云龙纹盘口瓶上的龙肘毛

              
                         图 20 明早期云龙纹盘口瓶肩部的俯莲纹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划分元末明初瓷器的初步探讨_收藏老张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