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上海市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xx

  给定资料分析

  材料1,引述2008年上海满分高考作文《他们》,作为入题,引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本条材料隐含全部给定资料和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材料2,含有事实材料和对事实的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难问题的两点成因: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

{zh1}进一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我国属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是作答第二大题第1小题分析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据。

  材料3,介绍了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庞大,说明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产生的背景,指出了这类学校“屡禁不止”、“越禁越多”的根源在于“市场需求”,在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公办学校出于自身难处和地方保护考虑,设立一系列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门槛。为事实性材料,是作答第二题教育权利不平等原因分析和撰写文章的依据性资料。

  材料4,广州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情况,包括数据和分析。说明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将外来人员子女逐步纳入公办学校,但政策落实不能一步到位,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程。对确定文章立意有一定启发作用,属于事实性参考资料。

  材料5,包括事实与理论两类资料。介绍了流动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公办中小学借读,二是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三是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读。从理论上阐述了教育平等的内涵、意义,暗含着教育不平等的原因、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则思路和方向、目标。是理论与事实混合型材料,是作答{dy}题辨析C选项的依据,也是撰写文章的参考。

  材料6,集中说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存在的问题,包括师资、管理、设施、安全方面,指出问题危害在于教育质量难保证。在问题说明中夹杂着收费低廉、降低办学标准等原因成分。对应第二大题第2小题。

  材料7,介绍美国保护迁移居民受教育的情况,指出美国做法的特点是通过保护迁移权来保护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是作答资料辨析题的依据。作为一个例证,与中国的情况相参照,可作为一条论据,来证明对于本地居民教育权利实行地方保护具有狭隘性,需要国家层面法律手段的调整,政府和法院发挥作用,对地方政府的狭隘保护、居民争夺教育利益的行为进行双向规范,以维护教育公平。关于居民为获取教育利益而进行不合理迁移,可提出国内的高考移民作为论据。对启发文章写作的思路具有参考作用,但与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联系不是太紧密。

  材料8,指出国务院文件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解决了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谁负责的问题。揭示了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即与户籍挂钩的教育制度,以及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启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财政拨款与户籍挂钩的教育经费支出模式,进而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于这种制度层面的改革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很难实现,只可作为对策思路的参考。

  材料9,介绍了两种建立健全财政拨款制度、合理分担公共教育经费的建议,但不具备很强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有针对性且可行的意见:在目前教育制度尚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对于打工子弟学校不能简单采取取缔的态度,指导、监督、提供业务帮助才是上策。{zh1},对问题进行了延伸分析,指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教育、高考和就业问题,避免农民工子女“边缘化”,需要社会参与,进行系统性和制度性的规划、建设。可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材料。延伸性论题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可在文章结尾提出。

  材料10,实际包含了四条材料:中央部委办《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有关内容,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武汉市对流动人口子女实行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的政策。实质性启示在于武汉市的做法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说明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政府的作为重在落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可作为拟定文章对策的参考,提出以武汉为典范,强化政府责任感和执行力,使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主流,平等接受教育。

  总体分析

  2009年上海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xx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主题,涉及宪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规定、十七大“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有关精神的贯彻落实,属于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建设与社会公平两大主题的交叉。材料指出国家的法律、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暗示政府应端正认识、强化责任和执行力,保证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平等,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

  给定资料虽然只有10条,但复合式材料居多,一条材料往往包括三条以上不同角度的次级材料,且字数偏多,因此材料的实际容量偏大,约7100字。与xx相联系,四道大题包括了五道小题、十个以上设问点,如{dy}题有A、B、C、D、E五问,第二大题第2小题有问题、成因、对策三问,题目表述很细,字数偏多,约1480字,合计xx总容量达到8600字,阅读量是很大的。

  题型方面,2007—2009上海申论连续三年使用“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型,表明这已成为上海申论考试的一种常态和固定题型,对此应加以重视,并研究总结其规律性。大体来看,应牢牢把握“依据材料、准确理解题目表述、分析辨别材料与题目表述的差异”这一原则,仔细比较材料与题目备选项的异同,重点是“求异”,即找出题目备选项与材料所表达意义的不同之处。

  第二大题,第1小题要求分析“我国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原因,可从宏观与具体两个层次来分析,宏观即城乡居民、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之间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具体即聚焦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权的不平等,集中分析导致这一不平等的原因。从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来看,应以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相对于当地人口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原因为主,在字数限制较严的条件下,更应集中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

  第2小题属于常规分析和对策拟制的“三段论”问题,有关信息集中于第6条材料,对策需要针对问题来提出,如强调政府作用,扶持和督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可参照第9条材料“不宜简单取缔,指导、监督、提供业务帮助才是上策”的对策提示,进行扩展和延伸。

  第三题,为公文指误并改错,应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来对照检查和修改,难点在于需要一定的公文写作经验。

  第四题,为常规xxx,可从不同角度提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以提出解决的对策为主,但文章主题必须{wy}、单纯,要提出户籍、教育、财政支持教育等制度层面改革作为根本的改革措施,就不宜与具体层面的把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公办学校、扶持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发展等措施混合;反之,选择了后者为对策切入点,就不宜再说制度的改革。全文不仅要以对策压轴,还要做好问题解决的必要性、现实性等分析论述,为此文章必须恰当布局,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结构、比例;同时对策阐述又要充分,内容充实,这就决定了对策论点不能过多、层次过于复杂。

  材料9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两种专家建议,均属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性设想,只是参考性材料,不必纳入文章中的对策。如果准备提炼这两条建议作为对策,两相比较,“中央统一划拨专项补助经费”明显要比发放“教育券”更现实、更具有可行性,应优先选择“中央给予补贴”这条对策。

  

  {dy}题参考答案:A、√ B、√ C、× D、× E、×

  第四题范文:(1181字)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其中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问题,尤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党和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维护社会公平”的有关方针政策,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

  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并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有教育需求,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却遭遇种种障碍:首先是户籍制度的壁垒。由于我国居民的户籍与教育等社会福利相联系,流动人口子女没有户籍就难以在当地入学,这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zd0}障碍。其次是教育资源的“瓶颈”。城市人口密集,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压力。{zh1}是地方利益的门槛。出于地方利益考虑,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往往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置门槛,将无力负担高昂学费的农民工子弟拒之门外,使国家的有关政策很难得到真正落实。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教育平等,进而推动社会在和谐氛围中持续进步,就必须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在社会管理制度难以突破的条件下,各地方政府立足当地实际,采取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是最现实的选择。这不外两条路:一是依托公办学校,二是扶持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文件规定,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武汉市的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有足够的决心、采取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具备条件的城市政府应借鉴武汉市做法,保证足够的财政补贴,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视同仁,纳入公办学校就读。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引导、支持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保证校舍、体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达标的需要,并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给予资助。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引导其使用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走规范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但要实现这一群体真正与社会其他成员平等还 “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平等必须从实现教育平等做起,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流动人口群体平等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苏燕)
郑重声明:资讯 【深度解读上海市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